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2007年广州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硕士点介绍

点赞(0) 反对(0) 广州大学 广州大学 2006-09-21 18:02:03 阅读(0)

一、硕士点列表:

代码

学位点名称

研究方向

负责人

1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1、 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哲学研究;

2、 认识论研究;

3、辩证法、方法论研究

胡 潇

2

030101

法学理论

1、 人权法学;

2、 法伦理学;

3、法社会学;

邓成明

3

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方法论研究;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

张双喜

4

03050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2、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

刘雪明

5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张双喜

6

040101

教育学原理

1、教育社会学;

2、教育经济学;

3、早期教育;

4、基础教育

张人杰

7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1、计算机自动推理及应用软件;

2、教育软件的研究和应用;

3、数学教育与数学奥林匹克;

4、数学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含奥林匹克数学);

5、英语教育;

6、地理学教育;

7、化学教育;

8、生物学教育;

9、物理学教育;

10、美术教育;

11、环境教育;

12、思想政治教育;

13、课程与教学原理

张景中

8

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个性发展与教育;

2、心理辅导与教育;

蔡笑岳

9

040203

应用心理学

1、 人力资源管理

2、 心理咨询与辅导

翟洪昌

10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

1、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

2、现代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刘学谦

11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汉语词汇与语言发展理论;

2、言语交际与语言教学;

3、语言传媒与文化

孙雍长

12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1、 戏剧文献学;

2、 典籍与文化;

3、小说文献学

刘晓明

13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1、中国古代诗学;

2、中国古代戏剧学;

3、中国古代小说学

吴 晟

14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1、 翻译理论与实践;

2、 语言学理论与英语教学;

3、欧美文学

余 东

15

050301

新闻学

1、 新闻业务;

2、 广播电视新闻

王首程

16

050403

美术学

1、 绘画理论与水彩画创作研究;

2、中国画与书法研究

3、当代美术与设计研究

汪晓曙

17

060105

专门史

1、中国近现代文化与宗教;

2、岭南文化;

3、中国区域文化;

4、中西文化交流;

5、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赵春晨

18

070101

基础数学

1、 函 数 论;

2、 数论与代数;

3、微分方程

曹广福

19

07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1、 非参数统计;

2、 随机分析及其应用;

李 元

20

070104

应用数学

1、信息安全;

2、密码学;

3、数量经济与金融工程学;

4、统计精算与金融数学;

5、非线性分析;

6、智能信息分析与处理;

7、泛函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

裴定一

21

070201

理论物理

1、半导体纳米结构中的电子性质;

2、纳米磁性材料研究

解文方

22

070205

凝聚态物理

1、功能陶瓷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2、低维量子系统;

3、纳米磁性研究;

解文方

23

070303

有机化学

1、 金属有机化学与不对称催化;

2、 物理有机化学与有机新材料合成;

3、 应用 有机化学与药物合成

陈亿新

24

070401

天体物理

1、活动星系核的辐射机制;

2、天体物理中的广义相对论效应及BL Lac天体的辐射机制

樊军辉

25

070501

自然地理学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2、自然灾害与防治;

3、环境演变与对策;

4、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

潘安定

26

070502

人文地理学

1、新经济与区域发展;

2、 产业布局与城 乡协调发展;

3、区域交通与物流规划

吕拉昌

27

080104

工程力学

1、 结构振动控制理论与应用;

2、 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

孙作玉

28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1、 计算机辅助设计;

2、 设备的可维修性设计与管理;

3、机电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

宗志坚

29

080901

物理电子学

1、 光电子信息;

2、 传感器技术;

3、纳米物理

郭康贤

30

081302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1、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2、地域性建筑文化的理论及应用

董 黎

31

081401

岩土工程

1、地基处理与基础工程加固;

2 、环境岩土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

3、岩土地震工程与土动力学分

张季超

32

081402

结构工程

1、结构减震控制;

2、结构抗震抗风与加固;

3、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4、工程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

5、工程结构仿真分析与计算;

6、新型桥梁结构性能研究;

7、道路工程;

8、工程项目管理

周 云

33

081403

市政工程

1、给水处理工艺理论与技术;

2、污水处理工艺理论与技术;

3、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技术

3、建筑给水排水新技术;

4、给水工程系统及其优化

张朝升

34

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1、通风理论与技术;

2、空调系统理论与建筑环境控制技术;

3、空调与建筑节能技术;

4、流体管网系统及优化;

5、能源与燃气工程;

6、设备工程与管理;

7、智能控制技术;

梁 栋

35

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1、结构减震技术与应用;

2、高层高耸与大跨结构抗震抗风;

3、工程结构加固与改造新技术及应用;

4、桥梁结构减震控制研究;

5、地下空间结构及防护结构;

6、地基处理;

7、城市灾害管理;

周福霖

36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1、 桥梁结构性能评估与试验研究;

2 、 桥梁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

张俊平

37

081702

化学工艺

1、 有机精细化工工艺;

2、 能源与环保催化工艺;

3、 功能材料制备工艺及应用

郑 成

38

083001

环境科学

1、 环境地学;

2、 环境化学;

3、 环境污染修复理论与技术

陈迪云

39

120203

旅游管理

1、 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

2、 旅游人类学与区域旅游文化;

3、 会展经济与都市旅游

肖 星

40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1、 物流技术与运作管理;

2、 工程经济与工程项目管理;

3、 社会系统分析与经济评价;

谢如鹤

41

120401

行政管理

1、 政府治理与政府监控;

2、 公共政策与城市公共管理;

卢汉桥

42

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

1、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规划;

2、 土地退化整治与土地信息系统;

3、 土地生产潜力与高效管理

陈健飞

二、硕士点简介:

1、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根据现有研究队伍的学术优势和当前学科发展前沿状况,在此领域开辟“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哲学研究”、“认识论研究”和“辩证法与方法论研究”三个方向,进行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对于繁荣哲学事业、提升政治思想教育师资水平,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我院有哲学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哲学教研队伍整齐。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市课题6项;出版学术专著15部,发表论文180多篇,其中国家级权威刊物论文15篇;获省级科研奖5项,学术水平达到了比较先进的状态。同时,学科教育取得优秀成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评定为广东省的精品课程,并获教学改革与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四项;与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广州大学的名牌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生教育也已在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培养中专列一个方向招生。
2、法学理论 (030101)
法学理论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该学科有包括著名法学家李步云教授在内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带头人在该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学术造诣较深,且以人权法为重点和优势,以法伦理学、法社会学为特色的稳定研究方向。该学科近5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目前承担15项科研项目(省部级以上项目2项),科研经费达103.1万元。在人权法学、法伦理学和法社会学方面取得了较多的重大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并与欧美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人权研究机构有着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承担了相关课程的建设任务,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
本硕士点拥有教授4人,副教授9人,其中博士3人。学科带头人张双喜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研究,学科带头人董世明教授长期从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两位带头人在学科研究、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方面均获得丰硕成果。
在科学研究方面,该学科自1998年以来发表论文215篇,出版学术著作21部,出版教材8部,先后获国家、省、市社会科学基金9项,获省部级奖3项,目前在研的纵横项科研项目13项。
在研究生教学方面,该学科注重学生的基本理论的掌握,并根据学科研究的特点,充分利用学院、系和研究所已建立的教学、科研与实习的各类基地,让学生通过实地见习和社会调研积极吸收社会实际的经验知识,从而使所学知识更好地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
本学科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队伍,有博士和在读博士生5人。学科带头人刘雪明教授,是广州大学校级特聘岗位教授,有扎实的史学功底,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研究,出版专著3部、合著和主编著作8部,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党史研究》等发表论文110余篇,曾主持4个省级课题和1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独立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合作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是邓小平理论研究领域有明显成绩的青年学者,其研究成果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推介,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和省、市级课题共7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国家级权威刊物论文8篇,核心刊物论文30余篇,被《新华文摘》转载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1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篇、《人大复印资料》11篇;出版学术著作12部,获省部级、市局级等各类奖励12项。学科建设水平得到了国内许多著名专家的认可,有些领域的研究居全国先进行列。
5、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本硕士点拥有教授4人,副教授9人,其中博士3人。学科带头人张双喜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研究,学科带头人董世明教授长期从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两位带头人在学科研究、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方面均获得丰硕成果。
在科学研究方面,该学科自1998年以来发表论文215篇,出版学术著作21部,出版教材8部,先后获国家、省、市社会科学基金9项,获省部级奖3项,目前在研的纵横项科研项目13项。
在研究生教学方面,该学科注重学生的基本理论的掌握,并根据学科研究的特点,充分利用学院、系和研究所已建立的教学、科研与实习的各类基地,让学生通过实地见习和社会调研积极吸收社会实际的经验知识,从而使所学知识更好地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育学原理(040101)
教育学原理硕士点1995年获准设立于原广州师范学院教科所,现有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早期教育、基础教育四个研究方向。
本硕士点现有指导教师5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名。硕士点负责人张人杰教授系著名教育社会学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广州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校级特聘教授。
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均较合理。教师师德好,业务精,教学和科研能力强,大多数青年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任课教师均具有副教授专业技术职称。
本硕士点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主持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3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10项;发表科学研究论文120余篇;其中境外中文刊物10篇、英文刊物3篇,出版学术著作15部,获得科研成果奖励5项。
本硕士点弘扬“学会做人、学会研究”的精神,贯彻“勤奋、严谨、合作、创新”的八字原则。教师教学注重基本理论传授与最新学术动态介绍相结合,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研究生的业务学习做到三个“为主”:研究为主,学习为辅;自学为主,听课为辅;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活动为辅。尤其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研究生个人的特长才能。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70余篇,公开发表的论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广州大学都名列前茅,在国内也属上游。研究生获得省市校等各级奖励达20余人次,其中6人获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1人获广州市三好学生称号。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7、课程与教学论(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有13个研究方向。他们分别是 计算机自动推理及应用软件;教育软件的研究和应用;数学教育与数学奥林匹克;数学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含奥林匹克数学);英语教育;地理学教育;化学教育;生物学教育;物理学教育;美术教育;环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原理等。
本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张景中院士早在1997年提出:“在一定学科范围和一定教学层次上,能够满足人们‘引用知识、运用知识、传播知识、学习知识和发展知识’这五种需求的系统,可以称为该学科的一个智能教育平台”,该平台可作为解决教育资源问题的方案。同时,具体分析了“智能教育平台”的结构和功能,指出了开发智能教育平台式教育软件的工具和基本方法。
8、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点拥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硕士学位者3人,另有两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学科带头人蔡笑岳教授曾为西南师范大学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广州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导师,华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全国学校心理学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本专业全体教学研究人员,锐意进取、力精图治,近来承担全国教育科学“10.5”重点课题三项、规划课题一项,承担广东省教育科学“10.5”3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10.5”课题2项,广州市教育科学“10.5”规划课题5项,研究经费累积80余万元。本学科近5年来取得了较丰富的科研成果,在《心理科学》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7部。由蔡笑岳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心理学》的目前为国内高等师院校广泛使用,发行十余万册。近年,由陈少华副教授编写的《人格心理学》、《人格与认知》,由刘毅副教授编写的《变态心理学》《基于编码特征的样例学习心理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5),由邢强副教授编写的《基于编码特征的样例学习心理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5)等学术专著与教材均受到读者的关注,并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近5年本学科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得广东省社会科学三等奖一项,广州市科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一项,广州社会科学优秀奖一项、广州市教育科学二等奖一项。
本专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集中体现在队伍结构合理、学历高、承担的课题多、成果多上。 本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己形成了认知与学习研究、个性发展与教育、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与心理辅导等研究特色与优势。
9、应用心理学(040203)
应用心理学硕士点2004年获准设立的,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与辅导、应用社会心理学三个研究方向。
本硕士点现有指导教师6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应用心理学硕士点负责人是翟洪昌教授。
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合理。教师师德好,业务精,教学和科研能力强,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任课教师均具有副教授专业技术职称。
本硕士点科研力量雄厚,主持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2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发表科学研究论文130余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7篇,英文刊物3篇;出版学术著作16部;获得科研成果奖励5项。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本研究方向强调以理论研究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研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求学生备有较为宽厚的文化知识基础、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全面的教育科研素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10、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具有硕士学位8人,平均年龄43.3岁。我硕士点办学条件较好,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刘学谦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另有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及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常委1人,学术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均较合理,各层次人员配备比较齐全,且团结协作精神强。
近五年来,紧密围绕当前我国体育改革发展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我硕士点专任教师积极从事体育科研和教研活动,在国内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近100篇(73篇),出版著作、教材、教学光盘等20余部(本),承担研究课题25项,其中省部级8项,厅局级17项,另有校级科研项目6项;获得市级教学优秀成果奖1项。
我硕士点研究生教学紧密围绕“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有特长”复合型高级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适应新时期体育教育教学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理论创建研究与人才培养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不断提高研究生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同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注重培养研究生敏锐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保证研究生教学的高质量。

11、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属于语言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 该硕士点1998年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1999年开始招生。加强语言应用的研究是我国语言学学科发展的时代趋势,对汉语尤其是粤方言区的语言交融、变异现象及语言应用、语言教育、语言服务等领域进行研究, 是该硕士点及所属学科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定位。本学科点在多年的建设中逐步形成了“汉语词汇与语言发展理论研究”、“言语交际与语言教学研究”、“语言传媒与文化”三个研究方向。本硕士点拥有教授1人,副教授5人。近年来,本硕士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承担国家语委、教育部项目2项,高校古委会项目1项,市级2项、校级1项,在《中国语文》、《中国语言学报》、《方言》 、《语言文字应用》、《修辞学习》、《古汉语研究》等权威或核心期刊及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5篇, 学科点近年来共出版专著、译著、教材、词典(主审)9部, 学科带头人孙雍长教授 ,任广州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研究会副会长,著有《转注论》、《管窥蠡测集》、《训诂原理》、《老子注译》等7种,《辩才与智慧》、《三湘纪胜》、《汉字字谜大典》等编著6种,学术论文80余篇。各方向学术带头人罗维明、刘凤玲、屈哨兵及学术骨干许光烈、戴仲平等近年来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领域,治学严谨,成果较多,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重点承担的项目有《中国语言规划的历史与研究──先秦两汉时期》(孙雍长主持,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十五”科研规划项目)、《广告语言跟踪研究》(屈哨兵主持,刘凤玲 戴仲平等参与,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十五”科研规划项目)《汉语被动标记分级多角研究 》(屈哨兵主持,广东省理论规划办“十五”规划项目)《<文中子>校释》(罗维明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硕士点所属学术团队在语言教育与研究、词汇研究、社会语用研究、广告语言研究等方面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孙雍长、屈哨兵、罗维明等三人还获得2004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2、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现有9名教师,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4名,获得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4人。近五年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4项,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市级项目14项;共出版专著15部、编著7部、教材4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省级科研奖5项,市级科研奖11项。该点现设三个研究方向:戏剧文献学、典籍与文化、小说文献学。学科研究的特色优势是:
1、理论研究与文献考据结合研究;
2、文献研究与考古发现相结合;
3、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
4、文献研究与相关学科相互交叉研究相结合。
学科带头人刘晓明教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及国务院特殊津贴,近5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文史》、《世界宗教研究》、《燕京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8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各1项;获广东省政府首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省委宣传部奖、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广州市政府奖二等奖2项。典籍与文化方向带头人吴晟教授,现任广东省文学学会、广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广州市语言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有《黄庭坚诗歌创作论》、《中国意象诗探索》、《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台湾现代诗解》4部,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献》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获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政府奖各1项。小说文献学方向带头人纪德君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出版专著2部:《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在《文学遗产》、《中国文化》、《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论著获广州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此外,曾大兴教授(典籍与文化)将文献与地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曾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过专著《柳永和他的词》,并在《学术月刊》、《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了十余篇相关论文。李舜华副教授(戏剧文献学方向)在北师大获博士学位后,又师从章培恒先生作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发表论文30余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
13、中国古代文学(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于2003年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2004年开始招生。现设三个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诗学、中国古代戏曲学、中国古代小说学。该硕士点学术队伍合理,年富力强,有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3人、硕士4人、在读博士生1人、在读硕士生1人。近5年来,该学科主持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0项、市级项目7项;共出版专著13部、编著11部、教材5部;在国内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高校人文社科奖3项、市级科研奖4项。学科带头人刘晓明教授,近5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文史》、《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7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等;获广东省委宣传部奖、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奖、广州市政府奖各1项。硕士点带头人吴晟教授,广东省文学学会、广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广州市语言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有《黄庭坚诗歌创作论》、《中国意象诗探索》、《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台湾现代诗解》4部,主编《视角与方法:中国古代文学新论》,参与编撰《配图正气诗歌辞典》等7部,在《文艺理论研究》、《文献》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90篇。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1项、市级项目3项。获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政府奖各1项。学术带头人段晓华教授、纪德君副教授、曾大兴副教授、李舜华副教授等,均有较丰硕有学术成果,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和地位。

14、英语语言文学(050201)
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基础扎实、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队伍,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均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较丰富的科研成果,并在国内本学科领域和同行中具有一定的影响。本学科设立的三个研究方向特色明显,学术队伍成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其中4人具有博士学位(含博士后1人)、12人已具备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现已招收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六届(毕业生四届),开设了包括“理论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中西翻译理论”、“英美文学”、“教学法流派”、“学术论文写作”和“外语测试学”在内的研究生系列课程,已积累有较丰富的研究生教学和指导经验。
15、新闻学 (050301)
本学科拥有教授5名、副教授9名、讲师14名,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共12人,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有2个明确的、富有特点的研究方向;教师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近五年来出版专著6部、教材5部,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8篇,承担科研项目14项;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教学质量高,80%教师在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中结果为优良,2001-2004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在广东省高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质量获社会普遍好评,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新闻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已成为“名记者”、“名主播”。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及其它成员在本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发表(出版)高质量的论文和专著多篇(部),在国内有一定影响。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经过认真评议,同意该学科申报硕士点。
16、美术学(050403)
美术学是广州大学重点建设与发展的学科,该学科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授和副教授组成的学术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思想端正。汇集了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授、学者和画家。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20人,讲师12人,具备很强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出版专著、教材合计54册,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含作品)460篇,有7个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和课题,获国家级奖项24项,有较为突出的学术研究成果。学科带头人汪晓曙、詹武、汤重熹等教授在美术理论与水彩画创作、美术教育与中国画教学和现代美术与设计研究三个方向均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已培养了10届美术学方向的本科毕业生,并已经招收了3届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美术教育方向研究生共8名,有培养研究生的经验。我院从师资、科研成果、教学条件等软、硬件方面完全可以胜任讲授硕士研究生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业,培养高水平的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学院能提供必备的实践基地、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及充足的科研经费等相应的工作条件。
17、专门史(060105)
广州大学专门史硕士点于1999年开始招生硕士研究生,2004年评为广州市重点学科。该硕士点现有五个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化与宗教、岭南文化、中国区域文化研究、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西文化交流,系统研究有关中国特别是岭南文化的渊源、演变、现状及今后发展的趋向,揭示其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的意义,同时又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经过多年建设,目前该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力量较为雄厚的学术梯队。
该硕士点带头人为赵春晨教授,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长期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历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现兼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理事、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广州市地方史学会会长等学术职务。出版有《岭南近代史事与文化》、《晚清洋务巨擘——丁日昌》、《岭南物质文明史》(第一作者)、《基督教与近代岭南文化》(第一作者)、《澳门记略校注》等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所著《晚清洋务派与教案》、《洋务运动在广东》两篇论文曾分别获得广东省高校首届和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及三等奖,专著《晚清洋务巨擘——丁日昌》获2000——2001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专著《岭南近代史事与文化》2005年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2003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会奖)二等奖,专著《基督教与近代岭南文化》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2003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目前正在主持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文献整理类项目《丁日昌集》等科研项目的工作。学科方向带头人何大进教授、冷东教授及学术骨干雷雨田教授、霍俊江教授、陈永祥教授等也都各有专长,分别在文化史、宗教史、思想史、经济史、民族史、华侨史、中美关系史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硕士点自2000年以来,共承担科研课题18项,其中国家、省、市级纵向课题14项,横向课题4项。各类课题费26.6万元,人均1.9万元。共出版专著、译著、教材12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2部,省部级出版社出版的9部,市级出版社出版的1部。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29篇,其中在国外学术刊物或国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的16篇,在国内一般学术刊物发表的52篇,在地方性学术刊物、校院刊发表的61篇。共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励10项,其中省级2项,厅级奖励4 项,市级奖励4项。
18、基础数学(070101)
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支撑基础数学学科专业点的数学教育本科专业已有45年的办学历史。目前基础数学学科专业点拥有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和较合理的学术梯队,有二个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是博士生导师,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其中曹广福教授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承担了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近5年该学科教师共发表各类论文13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以第一作者收录16篇。目前承担各类研究项目13项,经费达98.5万元。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已拥有应用数学硕士点及相应的省、市级重点学科建设;还具有一门省级重点课程、两门市级重点课程。从1995年起,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了多项广东省一等奖和两项全国二等奖的较好成绩。通过近十年的大力建设,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在广东省高校同行中有特色,有一定的影响力。
1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70103)
本学科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现有一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5人,博士5人。学科带头人李元教授长期从事非参数统计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同。
该学科近5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研项目7项,科研经费达70.5万元。长期以来在非参数统计、随机分析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多的重大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该学科拥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丰富的图书资料,能很好地满足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需要。
20、 应用数学(070104)
应用数学是联系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信息、管理、经济、金融、社会和人文科学的重要桥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借助功能日益强大的计算机,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众多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某些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应用数学也是数学新问题的重要来源。应用数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阔,包括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可能的数学方法,以及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
广州大学应用数学硕士点目前设置信息安全,密码学,数量经济与金融工程,统计精算与金融数学和非线性分析五个方向。
信息安全主要针对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它横跨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两门学科。信息安全研究应用的热点包括信息对抗理论与技术在内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以密码技术为基础,对信息在获取、储存、处理、传输和使用上的安全需求进行理论研究与工程实现,设计并开发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软硬件系统。
密码学主要研究保护信息保密性和完整性的理论和方法,密码技术是保护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公钥密码,对称密码,信息认证和安全协议等,数论,代数和组合数学等分支在密码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数量经济与金融工程是综合经济、金融理论,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变化规律及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主要研究方向为价格的预测与控制,期权期货及衍生证券的定价,金融数据发掘,金融风险管理等。
统计精算与金融数学是应用数学方法,主要是应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研究金融问题。研究内容包括风险收益对应模型分析,金融风险度量,资本资产的定价理论,保险费的估算及保险风险评估,现代投资理论等。
非线性分析主要是利用近代泛函分析、无穷维动力系统等理论研究数学物理领域的非线性发展偏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包括存在性,破裂性,衰减性和长时间动力学性质,还包括整体吸引子,惯性流形的研究等,并用来精细刻划解释应用科学中的非线性现象。(郭柏灵院士为该方向的导师。)
本硕士点学科带头人裴定一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我校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密码学会(筹)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亚洲密码会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数论和密码学研究。在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于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在密码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以裴定一教授以首的我校信息安全研究所的课题组获密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
21、理论物理(070201)
理论物理立足于物理实验和观测总和,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解释已有的实验和观测,预见新的现象,推动整个物理学乃至自然科学向前发展。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了物理学中各种基本理论问题,具有鲜明的基础研究特点和探索性。理论物理还是培养从事物理科学教学优秀人才的摇篮。
广州大学理论物理硕士点目前设有半导体量子点中的电子关联和纳米磁性材料两个研究方向。
半导体量子点中的电子关联方向主要研究半导体纳米级结构中的电子态性质。这类结构由于其尺度已小到可与电子的费米波长或散射长度相比较,其中的电子只能处于量子化的态上并且出现许多新的物理现象,如电子弹道输运、尺寸效应、质量效应、量子干涉效应、电子的波导性、电子-电子相互作用等均可以在受控状态下进行研究。量子点中的电子只能占据分立的能态,其电子结构类似于一个单原子。通过对该结构的研究,人们可以从实验上验证量子物理的许多概念。
纳米磁性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在纳米尺寸下的磁性材料的隧道效应(MQT)和低温下驰豫的反常等磁性的量子宏观效应。
本硕士点学科带头人解文方教授,山西大学兼职教授和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广东省“千百十工程”首批省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广东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Chin. Phys. Lett.>>特约审稿人(1998-2003)。主持过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获2000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98年以来国内外权威物理刊物上发表论文67篇,全被SCI所收录。另一方面,学科带头人的论文受到国际同行的注意(据SCI检索2002年他引篇次为18次),如关于半导体量子点中带电激子的一篇研究论文被国际著名的半导体物理学家、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Y.D. Yoffe教授及法国梅斯大学光电子实验室的B. Stebe所引用,其中的图4被引用到权威综述刊物Advances in Physics(影响因子 )的一篇关于量子点最新进展的论文中,反映了这些工作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22、凝聚态物理(070205)
凝聚态物理是研究凝聚态物质的微观结构、运动状态、物理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许多高新技术都是在凝聚态物理和先进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诞生的,是一门基础研究与应用探索紧密联系的学科。
广州大学凝聚态物理重点学科是1993年开始建设,曾在1996和2003年两度被评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1998年和2003年两度被评为广州市重点学科,所属实验室—固体物理与材料研究实验室为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凝聚态物理硕士点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1人,博士7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第三层次3人,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获省部级奖励6项,技术发明专利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篇,其中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英国物理杂志》和〈欧洲物理杂志〉权威刊物上共34篇,发表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共80篇,被SCI收录145篇,EI收录29(6)篇;培养硕士研究生45人,毕业22人,其中有些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上,毕业生中有10人分别考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3人被评为“南粤优秀研究生”。
本硕士点的研究坚持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相结合,其研究内容涉及凝聚态物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器件制备工艺装备及信号处理技术的创新,研究成果可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硕士点目前设有三个研究方向:(1)纳米磁性的研究;(2)低维量子系统;(3)功能陶瓷材料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学科带头人解文方教授,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广东省“千百十工程”首批省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美国物理学会会员,<<Chin. Phys. Lett.>>特约审稿人(1998-2007)。2000年以来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3项教育部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2002年获第九届广东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2003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4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00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权威物理刊物上发表论文71篇,全被SCI所收录。另一方面,学科带头人的论文受到国际同行的注意,据SCI检索近三年他引为50多篇次,反映了这些工作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23、有机化学 (070303)
本硕士点是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机化学是化学科学中的二级学科,直接应用于新物质、新材料和药物合成等相关领域中,也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地质科学和化学工程等专业紧密联系。本学科有机化学课程在94年晋升为广东省级优秀课程,广州市重点课程;在90年代多次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广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经过多年努力,不论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年来,有机化学学科与广州化学药创新中心的合作,形成了优势互补的产学研紧密体系,更具特色。
近阶段,广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的多位指导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科研项目18项。科研经费258.5万元,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项,发表论文178篇,SCI收录34篇,发明专利6项。广州化学药创新中心在研各类项目 9项,总经费1820万元,近年获得省部、市级的多项科技进步奖。发明专利十多项。由此组建的有机化学硕士点,学科梯队人员充实,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科研力量强,并形成了与本学科紧密结合、具有自己特色的、稳定的三个研究方向。
24、天体物理(070401)
天体物理发展趋势表明, 星系层次天体及宇宙学的研究是当代天体物理的前沿之一,也将是21世纪天文学主要发展的领域之一。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星系的性质对于人们认识宇宙是至关重要的。弄清星系物理的要害又是研究活动星系核(AGN)。尽管活动星系核的数量只占星系总数的百分之几,却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现出星系层次物质运动的主要特征:大红移、高光度、非热辐射、高偏振、视超光速度等。
天体物理硕士点在活动星系核的研究方面立足国内,面向国外,着重理论与观测相结合,形成了我们的特色。该学科点利用国内外的仪器进行观测,并与国内外同行密切合作研究。天体物理中心与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香港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格鲁吉亚科学院天文台、阿根廷射电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印度Melta研究所、意大利Torino和Brera天文台、芬兰Metsahovi射电天文台等进行了合作研究。目前,天体物理学科点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两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人。98年以来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人才基金,参加了国家“973计划”、“攀登计划”等科研项目。从事了活动星系核的多波段相关、偏振的本质、光变的周期性、伽玛射线性质、中心黑洞质量估算、大质量黑洞周围的引力效应、考虑广义相对论时的星团、星系的星的分布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天文科普工作,论文主要发表在SCI刊物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同时我们的论文被同行在美国的《天体物理学报》(ApJ),欧洲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A&A)等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引用80多次。本学科点带头人樊军辉还为美国的《天体物理学报》(ApJ)和美国的《天文学报》(AJ)等刊物审稿,是国际天文学会会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广东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0万)获得者(2001年),多次到美国、芬兰、日本等国参加国际会议,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合作。天体物理中心还积极开展天文科普工作。
25、自然地理学(070501)
自然地理学硕士点有教授6人(含三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7人、硕士学位者4人,50岁以下占90%。导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和学科结构合理,指导力量雄厚。本硕士点的学术团队与国内外同行保持广泛的学术联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地区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委员、资源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资源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和委员、《资源科学》学报编委、广东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在学术界具有相当影响。陈健飞教授的研究专长为亚热带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刘会平教授的研究专长为自然灾害与防治工程,潘安定、千怀遂教授的研究专长为环境演变与对策,林媚珍教授的研究专长为植被与环境生态,钱乐祥教授、夏丽华副教授的研究专长为资源环境信息系统。
  自然地理学研究旨在探索自然地理规律,认识地理过程,在强化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关注人类家园,进行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服务。2000年以来,本硕士点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1项,市级项目3项,地方政府与企业委托项目3项,项目总经费达250多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教材9部,获省部级科研奖项7项。
  本硕士点的研究方向在深度和广度上力求体现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目前有四个研究方向:1.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2. 自然灾害与防治;3. 环境演变与对策;4.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这些研究方向都重视运用GIS、RS、GPS等高新技术手段,研究与探讨热带亚热带资源、环境和灾害问题及其对策,区域特色鲜明,培养目标明确,社会需求旺盛。本硕士点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倡导开放式和研究式培养模式,努力使研究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来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注重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26、人文地理学(070502)
本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为:1.新经济与区域发展;2.产业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3.区域交通与物流规划。该学位点具有创新进取的学术梯队,现有吕拉昌、余国扬、李文翎、赵克禹等教授5人,副教授6人,多人拥有博士学位并具有国外研究的经历。学科带头人为吕拉昌教授,现兼任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省级优秀教师,兼任《地域开发与研究》等多种杂志编委。余国扬教授兼任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李文翎教授是南粤教坛新秀。该学位点与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在新经济与城市空间发展、区域综合发展理论、小城镇规划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国内有较大影响,近5年来,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10多篇被美国EI及国内杂志或资料中心摘录或转载,已出版专著10本,5项研究成果获省市级奖。在研主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经济背景下中国特大城市二元空间结构模式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球化与新经济背景下大都市城市重构的研究”,建设部项目“多模式交通与城市空间转换互动机制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服务业地理的理论与方法”等项目研究。该学位点注重学科的应用性,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承担了具有较大影响的“提高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研究”、“新经济与广州21世纪发展战略”以及多项地区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等项目,研究经费达250万元。
27、工程力学(080104)
工程力学硕士点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1人,其中博士9人,博士导师1人。孙作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浣石教授、刘文光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师资结构合理,学术梯队素质高,具有较强学术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已与国内外7所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生多名。
学科的研究方向包括结构振动控制理论与应用和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近年来先后先后承担国家、军队和地方科研项目40余项,在隔震与减振技术及理论、智能控制技术及理论、爆轰理论、爆炸与冲击防护、结构冲击响应、危爆物检测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的、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同时紧密结合地方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承担了大量的实际工程项目,解决了工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先后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主编隔震技术规程1本、参编橡胶隔震支座产品规程1本、参编国家规范一本、出版专著一本、获专利9项,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
工程结构抗震试验中心为学科的试验与研究基地,为建设部抗震试验基地、广州市重点实验室。拥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3×3米模拟地震振动台、电液伺服加载系统(3个作动器)、隔震支座压剪试验系统等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拥有SAP2000N、STRAND及ANSYS等大型分析软件,设备、仪器总价值四千余万元。
鉴于本方向在国内外的影响,我院成为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周福霖院士为主任委员,孙作玉教授、刘文光教授为委员,孙作玉教授还担任国际结构控制协会中国分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震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浣石教授同时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爆炸与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兵器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物理气体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张俊平教授为广东省科技实验室联合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政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建筑业联合会委员,《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世界地震工程》编委。
28、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3)
本学科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也是省市经济建设急需的学科。现有一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
经过多年努力,本学科研究形成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设备的可维修性设计与管理以及机电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三个研究方向,这三个方向跨越机械、计算机、管理与控制,交叉于工业装备的设计,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其中:
第一研究方向突出信息技术与机械科学的结合与交叉,在机械系统建模理论、软件开发和工程应用等多方面开展多层次研究,获得了高水平的奖项,在反求工程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实用性研究。
第二研究方向根据企业设备维修与管理的需求,突出面向维修的设计方法,开展了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其成果已经渐成体系,并在众多大型企业获得推广应用。
第三研究方向结合装备和工业过程中的复杂控制对象,研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控制方法,在人工神经网络智能控制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本学科三个研究方向互相支持、渗透,形成了既有研究专长、又有专业方向特色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团队,将为广东省和广州市培养更多的机械设计、设备管理与维修以及现代机电控制技术的高级人才。
29、物理电子学( 080901)
物理电子学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前沿学科,它以近代物理学与数学为基础,研究电磁波的产生、运动及在不同介质中的相互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发明和发展各种信息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已有多年从事本专业的本科生培养经验。
该学科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信息光电子学,纳米物理和传感器技术。该学科的带头人郭康贤教授长期从事信息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近五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7项,获得广州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两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另两位学术带头人谢洪鲸教授和傅刚教授,分别从事纳米物理和电子材料及传感器技术的研究工作。该学科有教授四人、副教授四人,其中博士后一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六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三人;学术梯队、年龄结构合理。
30、建筑设计及其理论(081302)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于2000年7月,现设有建筑学系。城市规划系和景观设计系等三个系及岭南建筑研究所。城市设计研究所等两个研究所,在广州地区及香港建立了校内外实习基地近二十个。2003年获准设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点;2004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共两个:(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地域性建筑文化的理论及应用)。本院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行政及思想政治教育人员 12人。教辅人员 4人。专任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高级建筑师等)23人。讲师(建筑师等)20人。助教等14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在职博士研究生6人。全日制本科生25个班,研究生2个班,目前在校本科及研究生共638人。
31、岩土工程(081401)
广州大学岩土工程硕士点是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其教学与科研主要依托于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已有20多年历史,其中岩土工程学科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之后,已逐步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以学历的、高素质的、以中青年科技人员和教师为主的学术队伍,形成了稳定的岩土工程研究方向。硕士点现设有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土动力学与地震工程、环境岩土工程三个方向。硕士点现共有硕士导师9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4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5人,具备博士学位的7人。硕士点现有硕士生近20人。
广州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实验(试验)环境良好,现设有岩土工程实验室、地下工程试验室、减灾防灾实验室,除了现有一些常规的(实验)试验仪器设备外,还具备如大型振动台、动三轴仪等等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所有这些都为本学科的科学实验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广州大学岩土工程学科以面向广东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重大工程建设为宗旨,产学研相结合,承担了大量的应用基础和工程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余项,厅局级科研项目近20项,参加过国家“八五”、“九五”、“十五”重大工程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在国内外的学术杂志与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及教材近30部。
紧密与实际工程问题相联系是广州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方向的特色,近年来许多研究成果都应用到实际工程当中,解决了经济建设中许多重大难题,例如: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和软土微结构定量分析研究成果已被广东科学中心和大学城地基施工方案所采纳,冻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和钢梁基础锚固技术被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采纳并批准参加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项目,为中国南极中山站进行风力发电站的大规模建造提供设计参数和基础方案,等等。
岩土工程学科在广州大学是一个较新的学科,随着广东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必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32、结构工程(081402)
结构工程学科是研究土木工程中具有共性的结构造型、力学分析、设计理论和建造技术和管理的学科。本学科点是广州市重点学科,是我校实力较强和特色突出的学科之一。该学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其中博士9人。周云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孙作玉教授、张季超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年青化、研究力量强的学科队伍。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和工程结构抗震中心为学科的试验与研究基地,其中工程结构抗震试验中心为建设部抗震办抗震试验基地、广州市重点试验室,拥有先进的模拟地震振动台、静力、动力实验加载系统、大型反力墙、压剪试验系统等试验设备和仪器,同时拥有SAP2000N、STRAND及ANSYS等大型分析软件。
研究方向主要有结构分析与计算、新型结构性能研究、结构振动控制等。近年来,本方向密切结合地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特点,承担了50余项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对高强砼结构、组合结构及节点等结构构件进行了静、动力性能研究,对新结构体系或超规范高层、大跨度结构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试验和现场实测、对结构振动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对碳纤维、减震技术在现有结构加固中的应用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工程应用,对软土地基加固与应急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主编了《夹层橡胶隔震技术规程》、编著了《基础工程处理与检测实录》、参编了《建筑隔震支座产品规程》,编写了结构减震设计讲义,在全国率先为本科生开设选修课,并在学生毕业设计中采用。
本方向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出版相关教材(教学用书)11本,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本学科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周云教授担任9个专业委员会委员或常务委员、3个学术刊物编委或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三个出版社土木工程专业教材的编委;孙作玉教授为中国振动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结构控制协会中国分会委员;张季超教授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地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李汝庚教授担任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33、市政工程(081403)
市政工程学科是研究城市给水排水和工业给水、工业废水、水资源利用工程等技术理论及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运行的学科。由于水资源短缺、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针对水资源利用和污染防治、饮用水深度处理、各类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等问题,本学科主要开展给水处理工艺理论与技术、污水处理工艺理论与技术、工业废水处理新技术、建筑给水排水新技术、给水工程系统及其优化等方向的研究。
本学科是广东省高校第一个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市政工程学科。学科现有指导教师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导师中获博士学位7人。学科实验室与研究基地为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市政公用工程实验室”(给水排水实验室、水处理微生物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校外基地深圳水务集团公司、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台山自来水有限公司等。该学科为校重点学科,学科所在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近5年来,本学科密切结合国家和广东地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特点,主持承担及主要参加国家、省部、地方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近500多万元。获国家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7项,申请专利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编及主要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现承担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建设部科技计划等项目20余项。
学科带头人张朝升教授在市政工程学科领域从事专业教学、科研等工作29年,具有一定的研究生教学经验,主持完成及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及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6部,主要参编国家设计规范、设计规程2项,在国内主要学术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公开发表教研论文13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科研成果获华夏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教学成果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现任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校级特岗教授。兼任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给水排水委员会委员等。
3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是华南地区该学科唯一的硕士点,为广州大学重点学科。该学科有硕士生导师9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8名,具有博士学历3名,硕士学历9名。当前正积极开展学科建设,争创广州市重点学科专业。本学科以创造特定的室内环境为基本任务,对建筑物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中的科学技术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范围涉及节能、环保、自动控制等多学科领域。培养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培养复合型和创造型的科技人才。
本学科近年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短短的的几年里,从专科到本科,发展到现在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层次、教学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已培养一大批城市建设的本、专科人才。近年来共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建设部、省建委、市建委等二十多项科研课题,并广泛积极地开展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在华南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多项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机械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共七十余篇,出版专著二部,出版全国统编教材三部。
3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其中博士17人,博士导师1人,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研究力量强的学术队伍,已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多名。
工程结构抗震试验中心为学科的试验与研究基地,拥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3×3米模拟地震振动台、电液伺服加载系统(3个作动器)、隔震支座压剪试验系统等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拥有SAP2000N、STRAND及ANSYS等大型分析软件,设备、仪器总价值4146万元。工程结构抗震研究中心为建设部抗震办试验基地、广州市重点实验室。中心主任周福霖教授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国际地震工程学会(IEEA)单位成员代表、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常务理事、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内权威刊物《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副主任委员。
学科带头人周云教授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结构控制协会中国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城镇防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砌体结构委员会委员、中国钢协钢—砼组合结构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理事,全国现代结构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广东省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与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内权威刊物《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世界地震工程》副主编、《华南地震》编委。
学科的研究方向包括结构减震控制、结构抗震抗风与加固,交通土建结构振动评价与加固维修、自然灾害与地下工程中的灾害的防治理论与技术等。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美、中日合作项目及地方科技项目100余项。在隔震理论与技术,耗能减震理论与技术,半主动控制理论与技术、地下空间灾害与地质灾害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的,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如夹层橡胶支座技术已转化为生产力,应用工程200余幢。同时紧密结合地方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承担了大量的实际工程项目,解决了工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学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出版专著11部。参加编写国家规范1本、主编行业标准1本、产品标准1本,出版了《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专著和国内第一本《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学》,出版教材(教学用书)10本,发表学术论文338篇,获国家专利9项。
本学科在结构抗震与减震控制领域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挂靠我校,周福霖教授为主任委员,5位教师成为相关专业委员会委员或常务委员,1人为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成为相关学术刊物编委。本学科自1993年以来,先后和湖南大学等六所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现已获博士学位5人,获硕士学位18人。2000年本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36、桥梁与隧道工程(081406)
本学科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实验室为学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现有一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拥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7人。该学科近5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目前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在研项目29项,科研经费充足,达1396.7万元。长期以来在桥梁结构性能评估与试验研究、桥梁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多的重大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该学科拥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丰富的图书资料,能很好地满足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需要。
37、化学工艺(081702)
化学工艺硕士点是广州大学精细化工专业、轻化工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精细化工专业创办于1984年,是国内开设这一专业最早的高等院校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形成了特色鲜明、方向稳定、科研与教学力量很强的学科团队。其研究方向主要有精细化工工艺、能源与环保催化工艺和功能材料制备工艺及应用等三个研究方向。化学工艺硕士点有教授8人,副教授3人,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9人,近三年化学工艺硕士点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研基金及省、市科研项目23项。科研经费313万元,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论文150多篇,教材及教学参考书3部,发明专利4项,科研成果转让3项,直接经济效益达1200万元以上。化学工艺硕士点具有较好的科研条件,拥有1095m2的专业实验室,500多万元的科研设备,39台件涉及元素分析和结构表征的大型仪器设备,为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机精细化工工艺方向主要开展甘蔗渣植物纤维素酶法水解的研究、水溶性新型金属烘烤涂料的研究。能源与环保催化工艺方向主要进行燃料电池及电催化、燃油催化脱硫、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和废水废气的催化降解等有关催化技术研究。功能材料制备工艺及应用方向主要开展材料表面处理及应用、无机精细材料制备及应用的研究。
38、环境科学 (083001)
该学科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现有一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拥有教授6人,副教授7人,博士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该学科近5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以上项目2项,在研项目共26项,科研经费充足,达452万元。长期以来在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污染修复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多的重大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该学科拥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丰富的图书资料,能很好地满足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需要。
39、旅游管理 (120203)
本硕士点目前共设旅游开发与规划策划、区域旅游文化、旅游企业管理、会展与都市旅游等四个研究方向,分别以肖星教授、胡幸福教授、彭建军教授(兼职)、刘松萍副教授和赵克禹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主要学术骨干有吴建华、杨宏烈、高路加教授和陈文君、方中权、费省、彭顺生、马洁、李晓莉、吴水田、张以琼等副教授18人,讲师12人,其中博士和在读博士 10 人,拥有一支年龄、学历、学缘、职称和专业特长合理的高水平导师梯队,不少人是国内颇有影响的知名旅游专家。近5年来,共发表出版专著和高校教材28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权威与核心期刊80多篇),获省部级社科奖3项,地厅级社科奖5项;主持完成省部、地厅级纵向研究课题 20多项,各类横向研究课题80多项,获科研经费300多万元。
本硕士点研究生教育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在于导师团队在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也积极承担完成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委托的各类旅游课题,这既适应了社会的广泛需求,也使旅游管理这样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获得了较为充足的科研经费。
40、技术经济及管理(120204)
本学位点以广州大学为主联合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共同培养硕士生的二级学科点,拥有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中级职称9人,其中博士学位7人,博士生导师1人的师资队伍,近5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57篇,出版学术专著14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近三年来拥有科研经费800余万元,目标承担科研项目7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4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总经费达400余万元。本学位点设置有“物流技术与运作管理”、“工程经济与工程项目管理”及“社会系统分析与经济评价”三个研究方向。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展开理论与应用研究,产学研结合形成了本学位点的特色优势。
41、行政管理 (120401)
本硕士点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7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作风正派、生机勃勃的师资队伍。该专业教师在《中国行政管理》等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5部,形成了政府治理与政府监控、公共政策与城市公共管理2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现有2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在研省社科规划项目,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该专业历来重视学生培养,在本科生中广泛实行导师制,治教从严,学风良好,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均有获奖。该专业学科带头人卢汉桥教授从事行政管理研究20多年,是一位年富力强的知名学者,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中央纪委、监察部重点联系的咨询专家;刘雪明教授从事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教学与研究10余年,近5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独立出版学术著作2部,在国家级权威刊物发表论文6篇,科研成果突出。
42、土地资源管理(120405)
本学位点为地理科学、资源科学与管理科学交叉的学科分支,主要研究方向为:1.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规划;2. 土地资源遥感监测;3.土地生产潜力与高效管理。这些研究方向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显示地理与资源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和掌握空间分析高科技手段的优势和特色。该学位点学术团队力量雄厚,现有6位教授、6位副教授和4位讲师,其中3位是博士生导师,9位具有博士学位。学科带头人陈健飞教授为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暨土地资源研究专委会副主任、资源工程专委会副主任、热带亚热带地区资源研究专委会副主任、资源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土壤地理研究会副理事长、《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学报编委等学术职务。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地方科技项目20项,总经费296万元,近5年来获省部级奖10项,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4部。本学科点团队成员多年来在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区域对比分析、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退化整治等研究领域取得丰硕的理论和应用成果,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的影响。本学科点导师队伍在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博士、硕士,为社会提供亟需的综合型、高层次土地资源管理人才,获得好评。

发表评论 已经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关键字

相关信息

推荐信息

头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