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从事麻醉学医、教、研工作,拥有扎实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擅长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老年危重及婴幼儿手术病人的麻醉;尤擅长运用有创监测对心脏手术病人、休克病人及其他外科危重症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调控,在此方面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取得多项发现。在基础研究方面曾对全麻原理方面开展过研究,运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全麻药物对NMDA受体和延迟整流型钾通道的特性的影响。临床研究方面开展了益气、回阳、养阴类中医药物对危重手术病人的血流动力、氧代谢、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术中液体治疗对腹部手术患者术中生理功能及术后康复的影响、以及重大外科手术中血液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参与编撰《现代麻醉学》第二版、第三版、《麻醉并发症》、《临床麻醉药理学》、《肝移植手术麻醉》、《微创手术麻醉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等专著或教材。曾获吴珏麻醉基金奖、全国中青年优论文奖、广东省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学校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及医院医疗成果一、二等奖等奖8项。获省级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4项。从1995年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起,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
潘飞鹏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潘飞鹏, 男, 1965年生,中山人。1988年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学系,后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外科研究生毕业,获麻醉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到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广州陆军总医院麻醉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学习。
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广州市慈善医院)麻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麻醉学组成员。
从事麻醉学医、教、研工作20多年,擅长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老年危重及婴幼儿手术病人的麻醉。擅长运用有创技术对急、危、重症患者行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进行调控;善于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应用于围术期的急、危、重症,对围术期的患者的辨证施麻有较深入的研究;能运用益气、回阳、养阴类中医药物对急危重手术病人的血流动力、氧代谢及免疫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且擅于运用针灸技术治疗围术期的苏醒延迟、恶心、呕吐、腹胀、尿储留等;在疼痛治疗方面:能熟练的运用针灸、刺络技术解决颈痛、肩痛、腰腿痛、关节及其他等常见病证。发表论文10多篇。参编专著多部:《临床诊疗技术操作常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图解中药学》。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 《病人自控离子导入透皮止痛系统的研发》;厅局级课题1项《大承气汤抗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参与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多项,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奖一项《瑞芬太尼单片机靶控输注系统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三名。
李向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李向宇, 男, 43岁,籍贯江西。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二沙岛分院麻醉科主任,副教授,麻醉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心胸麻醉学组委员。
199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一直从事临床各科麻醉、镇痛及危重病人抢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心胸血管外科、老年危重及婴幼儿外科手术的麻醉与管理,在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围术期的血液保护和器官保护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先后在《中华麻醉学》、《临床麻醉学》等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编科学出版社出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七年制教材,主持省部级课题一项,厅局级科研课题一项,参与各级课题多项。
李国才副主任医师
李国才,男;37岁,湖北仙桃人。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麻醉学学士(郧阳医学院)、硕士(徐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博士(南方医科大学)。擅长临床麻醉相关理论与实践、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主持广州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基金及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各一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E收录一篇;SCI收录一篇(影响因子2.55)。
肖建斌主任医师
肖建斌,男,1962年9月出生,籍贯湖南。1985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医疗系,现任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总院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并兼任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疼痛学会常委。广州市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委员会常委。
从医二十余年,长期从事麻醉学、疼痛学临床医疗和教学、科研工作,尤其在危重病人及特殊疑难病人的麻醉和围术期麻醉管理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心脏、颅脑外科、器官移植手术的麻醉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监测、疼痛性疾病的诊疗等方面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对围术期器官保护有较多的研究。曾主持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课题3项,厅局级医学科研基金立项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大学校级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多项。主编、参编有关麻醉学、疼痛学专著7部,教材1部,先后在《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等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现已招收培养研究生7名。
第二临床医学院
中医妇科学学科简介
中医妇科学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课程,省卫生厅“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学科,1995年为校级重点学科,1997年通过广东省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组织的重点学科规划论证。中医妇科学专业于1983年获准授予硕士点学科专业,1986年获准授予博士点学科专业,2001年建成省中医妇科专病医疗中心。2002年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同年评为教育部重点学科;2003年通过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验收。2006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并被评为全国优秀重点专科。目前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拓展病种(更年期综合征)研究单位,,广东省妇幼安康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广东省中医名科,拥有一支具有高深理论水平、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导师队伍。
专科主攻方向鲜明:多年来致力于调经种子、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女性更年期相关疾病、生殖系统炎症等四个主攻方向的研究。调经种子方向形成了不孕种子当先调经,调经以“肾”为本;重视“湿浊与不孕”的密切关系,主张多途径给药的学术思想。显著的疗效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地的患者。学术带头人李丽芸教授素有“送子观音”的美誉,并成立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对李丽芸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进一步总结和传承。子宫内膜异位症方向以“血瘀”为病机本质,以“补肾活血法”为主进行治疗的学术思想。以司徒仪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团队,不仅注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加强内异症围手术期的治疗。同时采用“行气活血法”积极防治其复发,并取得显著疗效。女性更年期相关疾病研究方向以王小云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团队,依据中医学理论和长期的临床经验,认为女性进入更年期肾气逐渐衰退,导致脏气不和,心身诸变迭起,重视心身同治,建立了富有中医特色的情志治疗室,在国家科技“十五”攻关、“十一五”支撑计划和国家临床研究基地拓展病种等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了独特的临床疗效,获国家教育部、省等科技成果奖多项。学术带头人黄健玲教授为生殖系统炎症方向的专业带头人,认为“湿热瘀”夹杂为患是引起盆腔炎症的病理因素。采用中西医结合及中药内服、灌肠、外敷及中药针剂静脉滴注等多途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