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于1999年9月成立,由英语语言文学系、亚欧语言文学系、外语教学部和厦门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日本语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国外考试中心组成。现有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四个本科专业,一个博士点(英语语言文学)和两个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近160人,在职教授14人,副教授42人,每年聘请外国专家6-8人。从1923年至1949年,外文系经历了不平凡的27个春秋,克服重重困难,稳步地发展、前进。外文系承担着全校的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的教学任务。1949年以来,外文系蒸蒸日上,不断壮大。在原有英语专业的基础上,50年代建立俄语专业,70年代又建立日语和法语专业。1985年,公共外语教研室从外文系分离出来,成立外语教学部。外文系专司专业外语教学,外语教学部负责全校的公共外语教学。2000年3月,日语、法语、俄语三个专业成立亚欧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成立英语语言文学系。
历史沿革
厦门大学始终注重外语教学。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时,就在建校的校旨上写明:“注重英文,使有志之士得研究世界各国学术之途径。”他在厦大成立后的第三年(1923年),就着手建立厦门大学外文系。外文系建立伊始,吸引了大批国内知名学者,周辨明、林语堂、洪琛等学贯中西的名教授来系任教。周、李两位教授的英语口语十分流利、优美、纯正。当年许多人都称赞他们讲英语同英国人一样。他们任用老师,对英语语言能力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们都亲自在低年级担任基础课。如周教授曾担任《英语语音学》课,李教授曾在低年级担任《英语阅读》课。在周、李两位教授等先师的倡导和影响下,“打好基础,突出听说、重视实践”成了我院外语教学的传统。建国后直至七十年代以葛德纯教授为代表的对英语语音、口语的教学与研究,八十年代以来以林郁如教授为代表的英语口译实践教学与研究等就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发扬和创新。
外文学院的先师们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和文学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掌握外语只有通过研究、通晓外国文化方可实现。在外文系任教过的许多先辈,有的在外国出生长大,有的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留学或工作多年,对西方文化感受、理解深刻。由于通晓西洋文化,所以有很高的外国文学造诣和外国语言修养。在外语教学中,他们把语言、文学和文化结合起来,并以此规定为学生的知识结构,亦即培养目标。这一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设置、教师的渊博学识和优异的教学内容、方法来实现的。20多年来,以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连淑能教授为代表的对英汉语言与中西文化、翻译理论与技巧的教学实践及卓著研究就是这一传统的体现、发扬和创新。
学院师资设备
外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资历深、造诣高的老教授,也有茁壮成长的中青年新秀。在努力做好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同时,教师潜心于科学研究,取得累累硕果,承担了大量国家、省、市、校各级科研项目,取得了可喜成果,在语言与文化、文学、双语词典编纂、口笔译、外语教学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荣获多次奖项。外文系编纂的《综合英语成语词典》称誉海内外。前任院长、博士生导师连淑能教授对英汉语言与文化的研究造诣很深,其专著《英汉对比研究》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学术著作优秀奖和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博士生导师杨仁敬教授在海明威研究方面成绩卓著。近10年来,教师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100多部,经常主办或主持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同时,力求与国外的语言教学同步,大胆引进国外优秀教材。我国与西洋各国文化各异,各有特点与长处。在近代的几十年里西方各国的科技、文化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在近几十年的办学历史中,外文系利用通外语、易交流的优势大胆吸取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引进、编译国外的优秀教材,因而提高效率,出好人才。在抗战期间,厦大由厦门迁往闽西长汀时,条件十分艰难,外文系及时引进国外英语教材,用长汀本地生产的纸张,由厦大出版社铅印出版教科书和参考书,以填补当时英语教材的匮缺、保证英语教学质量。几十年来,我们通过赴外留学人员、聘用的外国专家、在外学习、工作、定居的校友及外国驻华使、领馆等渠道引进了数百种、几千册的教材、教科书及其它图书。
教学设备
外文学院教学设备齐全,现有“博学二”和“基金楼”两座教学楼。近年来,学院先后添置了先进的电教设备,电脑室、语言实验室等现代化设施不断完善。现已投入使用的包括1间可容纳89人的普通听力教室、9间高级语言实验室和由系友捐赠的“陈汉洲研究生多媒体教室”,并配备了电视机、录象机、投影仪、VCD机和复读机等教学辅助器材。电教室、录音室拥有7000多小时的音像材料。所有这些设备都已为我校、我院的外语教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系友、校友捐资建立的“庄启程、许其昌博士生图书室”和“外文学院陈汉洲图书馆”,在教学和科研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教学特色
外文学院各单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师们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努力吸收和推广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狠抓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综合素质,教学环境逐步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各项测试和竞赛,频频取得优异成绩,多年名列全国外语院系的前茅。外语教学部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奖”和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英语专业基础教研室荣获厦门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英语专业高年级教研室荣获厦门大学最高奖—“南强奖”一等奖。外文学院长期承担着专业外语教学和全校公共外语教学的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的外文学院,无论在专业规模、学科设置、课程内容、办学条件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外文系长期的办学传统是:注重专业外语和公共外语的本科教学,重视外国语言和文学的知识传授和基本功训练,科研方面则侧重于编、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外文学院发扬了过去的传统,同时又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外语本科教学大力培养“宽口径、应用性、高素质、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成果。
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和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们充分意识到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在逐渐减少,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高素质、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我们几年来进行了幅度较大的本科教学改革,着重注意培养学生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特征:
1.扎实的基本功;
2.深厚的专业知识;
3.宽广的知识面;
4.较强的多种能力;
5.较好的综合素质。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与语言学习和运用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即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因而属于交际文化范畴,这范畴包括语言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
二是与语言学习和运用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属于知识文化范畴。语言交际文化可以从词汇、语法、语用或语言的结构、语义和语用等层面结合文化差异因素和交际学理论加以对比分析。总之,语言交际文化的教学应从语言、文化、交际三方面入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采用汉外对比的方法,对表层语言文化进行精确描写,从深层语言文化进行准确解释,揭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以及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院领导高度重视外语教学改革,多次组织全院教职员工学习教育部高教司1998年12月23日颁发的“教高司〖1998〗106号文件”:“转发《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下简称《意见》)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我们认为这是指导我校外语学科办学的纲领性文件。我们也就如何办学展开讨论。我们一致认为“在世纪之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世纪给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意见》特别强调“必须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沿用的纯语言、纯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外语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近几年来,我们对专业外语本科教学着重采取了以下措施:
1.发动全院教工,制订发展规划。
2.改革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举办学术讲座,浓厚学术气氛。
6.实行对外开放,中外联合办学7.重视学生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学术素质。
8.重视学生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9.多方筹集资金,增添教学科研设备。
此外,外文学院外语教学部担负着全校27个系、10,000多名本科生和2,000名硕士生、博士生的外语教学工作,其中90%的教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21世纪的大学外语不能仅仅当作交际工具的语言来讲授,应当作为一门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质的学科来学习,应该作为一门提供综合知识以及各学科相关的横向知识的综合课来教。为了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我们坚持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我们一贯重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不搞应试教育,注重正常的课堂教学,强调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始终重视本科外语教学,采取以下措施:
(1)坚持教学改革,办出特色
(2)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3)改进考试形式和内容
(4)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
在公共外语教学方面,公共外语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也相应地提高,校园里外语的学习气氛空前的浓厚。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扩大,社会对大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许多用人单位以前只要求毕业生有四级或六级证书就行了,而现在不少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有四、六级证书,还要求口试或英语写作测试。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再上新台阶,我们制定了以下改革规划并予以实施:
1.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2.优化课程设置,拓宽知识面
3.重视教材的选用和编写
4.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5.利用电教手段与改进课外学习英语水平是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今后入学的大学生英语水平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而且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今后社会上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有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革创新,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我院的外语教学改革规划目标明确、步骤清楚、切实可行,为把我院在21世纪初建成全国一流的外文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光辉前景
文学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大力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努力吸收和推广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各项测试和竞赛,频频取得优异成绩,多年名列全国同类院系的前茅。
1.英语专业本科四级和八级统考年年获得优异成绩。
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统考是教育部自1991年起实行的用以检查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和毕业生质量的水平考试,内容涵盖英语听、读、写、译各个方面,难度很大,我院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和毕业生的成绩历年都名列全国前茅,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每年平均通过率都高过全国平均通过率30多个百分点,达到了96%以上,几乎人人通过全国统考,总平成绩也名列全国前茅,尤其2000年我院英语专业毕业班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八级统考,成绩名列全国综合大学第一名。日、俄、法三个专业的学生也在几大测试中获得优异成绩。英语专业基础教研室和高年级教研室因此曾分别获得厦门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厦门大学最高奖南强奖一等奖。英语系高年级精读课程被福建省教委评为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课程。英语系“英汉口译教学研究”荣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这说明我院英语专业的教学成绩已经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2.大学英语的全国统考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历年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的通过率都高过全国平均通过率10多个百分点甚至20个百分点,达到了70%以上。1989年外语教学部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同年也获得省、校“优秀成果一等奖”;外语教学部第一教研室(85级)和第二教研室(86级)分别获得校最高奖“南强奖”。
此外,全院一批骨干教师多次荣获省、市“优秀教师奖”,厦门大学“南强奖”、“九州奖”、“清源奖”、“教书育人奖”、“华强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和“姚嘉熙奖”等奖项。
3.学生全面发展,荣获各种奖励。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我院本科生在校级以上评奖中,获奖达300多人次,如:院学生会被评为“厦门大学先进学生会”;院团委被评为“厦门大学先进团委”;1997年举行的全国“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英专93级吴琼同学战胜许多强手,荣获全国第三名。这场比赛全国有22所大学参加,其中有全国一流大学,如北大、北外。获前二名可免费赴伦敦参加世界级英语演讲比赛;1996年,法专93级吴冰同学获得全国法语专业北京演讲比赛优秀奖;1996年我院学生囊括厦门市首届“海景杯”英语演讲比赛前四名、特区英语演讲比赛一、二等奖、全校班级全能大赛第二名、全校军训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三年校田径运动会精神文明道德风尚奖、全校旅游知识竞赛奖、全校女排联赛冠军、全校男子足球联赛亚军、校歌咏比赛亚军、最佳主持人奖、全校十大歌手称号等,还有本档奖,亚南奖,嘉熙奖,光华奖等等;近年来,10多位本科生考上了北大、人大、上外、复旦、南大和外交学院的硕士生。我院学生在全校各类活动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校领导的赞扬。同学之中,已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创一流的局面。
4.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每年我院的毕业生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外交部、《中国日报》、许多公司、企业、高等院校、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都派人来我院挑选人才,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我院成了外交部招聘人才的定点单位。许多用人单位反映:我院毕业生“学风端正,基础扎实,工作适应能力强”、“实践能力强,比较扎实”、“素质较高,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强”等。
5.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成绩显著。
近几年来,在严重缺编情况下,教工任劳任怨,乐于奉献,教学和科研成绩斐然。他们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各种优秀教学成果奖、教书育人奖、社科优秀成果奖、市优秀教师称号、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省“师德之星”称号等。
外文学院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加强与海内外院校的合作和交流。大部分教师都已先后赴国外(包括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日本的京都大学)留学和进修,各语种教师形成梯队,阵容日益强大。全院师生员工决心为创建一流的外文学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