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朱水涌,原名朱水永,1949年10月生, 福建同安人。当过知青、中、小学教师,1982年1 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现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厦门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兼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是首届厦门大学十位教学名师之一。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是中国作协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曾应至邀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进行学术合作研究和其他学术活动。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教学科研,以现当代文学思潮及中西小说比较为主要研究方向,着力于在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和现、当代文学的关联中探讨文学的发展。主要论著有:《诗歌形态美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文化冲突与文学嬗变》(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厦门大学出版1999年12月)、《中国文学:世纪初与世纪末》(鹭江出版社2000年)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当代作家评论》、《厦门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多数论文被转载、选登和引用。代表性论文有《历史传奇:史传传统与史诗格局》、《感觉世界:新时期小说的一种形态》、《新时期小说的多重时空与艺术秩序》、《<红旗谱>与<白鹿原>:两个时代的两种历史叙事》、《五四与新时期:一个百年文学的不解纠葛》、《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学格局研究》、《文学史研究:一个个案的分析》等。
朱水涌主持了九?五、十?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九十年代文学思潮研究》和《中国现、当代小说关联研究》及福建省十?五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研究》,参与完成了十?五、八?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世界性语种文学的华文文学之研究》和《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小说的发展个性》及七五国家教委博士点科研项目《中西小说技法结构研究》,主持福建省教委的《面向21世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论著《诗歌形态美学》获浙江省 1987年?1988年文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鲁迅与新时期小说》获厦门大学中青年优秀论文奖,《文化冲突与文学嬗变》、《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小说》、《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分别获福建省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电视作品《世纪之春》获中国电视奖(文献片)二等奖,《厦门谣》获中国电视奖(文化系列专题)三等奖,《石恋》获第二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三等奖。
讲授的课程主要有: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当代文学创作思潮研究》、《现代文学问题研究》、《中西现代小说比较》、《九十年代文学思潮研究》,本科生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新时期文学》、《中西文化与中西文学比较》等。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xwzu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