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2
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前身为1907年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理化选科,经解放初期院系调整,由华南女子学院化学系、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福建研究院工业研究所等合并,组成福州大学化学系,1953年更名为福建师范学院化学系。2002年11月,化学系与高分子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所、实验中心合并成立化学与材料学院。2012年1月,按照国家本科专业目录和学位点学科目录,为优化完善学科结构体系,学校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原有化学与化工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调整组建化学与化工学院。
学科方面,学院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共建)、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二级博士点;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共建)、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学科教学论·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工业催化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具备招收化学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资格。拥有化学(教育)、应用化学2个本科专业。化学(教育)专业2008年被评为福建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物理化学为校重点学科。
平台建设方面,学院建立了福建省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兄弟学院共建福建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改性塑料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功能材料研究与新技术开发公共实验平台、福建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师资队伍方面,全院现有教职工接近70人,其中教授占35%,副教授占30%,中级职称占33%;拥有博士学位51%,硕士学位41%;50岁以上占14%,49-40岁占30%,40岁以下占56%,已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年龄都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7人,入选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人、省百千万工程3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
科研方面,学院形成了理工渗透发展的格局,在功能配合物、锂离子电池、新型工业催化剂、超分子化学、造纸助剂、无机硅化物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近5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36项,获得发明专利22项,获省科学技术奖1项。在积极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重视产学研联合开发,许多研究成果成功地实现对接与转化,积极服务海西建设,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学方面,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共建设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6门(《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学教学论》、《大学化学》、《精细化工导论》),校级精品课程7门(《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无机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双语)》、《物质结构》、《催化基础导论》、《化学教学法实验》)。“化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5年获各类教学成果16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5篇。校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3人,二等奖1人。承担各级教改项目21项。编写特色教材7部。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现有研究生157人,全日制本科生535人。1972年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8500余人,化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全省基础教育的教学骨干,应用化学专业硕士毕业生连续五年就业率100%,部分学生成了企业的重要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特别要指出的是,1956-1958年我们就开办了应用化工专科班,1986年面向甘肃省招生应用化工班,具备培养工科人才的理念。在办学历史上,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化工厂和电化学研究所(后改为应用化学研究所)为学校的产学研做出了贡献。
目前,学院按照近中期建设发展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的各项工作,切实抓住和用好发展机遇,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管理机制、促进学院全面和谐发展的总要求,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凸显科研特色,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加大创新团队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凝聚力量,优化、整合研究方向,提高自主创新、集群攻关的能力,力争在承接研究课题、成果申报、技术对接与转让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完善管理机制,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高水平、有特色、注重创新、团结和谐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