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陈志彪教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5-13


------------------------------------------------------------------------------------------------------
基本信息Basic information
名:陈志彪
称:教授
硕导/博导:博导
最高学位:博士
行政职务:
其它兼职:中国资源环境与生态保育学会理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土壤侵蚀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林业气象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农业灾害风险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建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理事;福建省省外社团联合会中国农业大学福建校友会副理事长等
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联系方式Contact
通讯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三路32
邮政编码:350007
办公电话:
电子邮箱:chenzhib408@vip.163.com@qq.com
------------------------------------------------------------------------------------------------------
研究方向Research Interests
生态恢复重建与环境效应;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应用气象学
------------------------------------------------------------------------------------------------------
个人履历Resume
教育:
大学本科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物理气象系农业气象专业(1984年);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土壤学专业(1989年)
获福建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点)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
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进修(2006年)。
工作:
在福建省漳州市气象局工作(1984~1987);
就职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989~至今)。
-------------------------------------------------------------------------------------------------------
个人简介Brief
主要从事生态恢复与重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自然资源与环境、应用气象学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曾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2019年),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16-2020年社会服务先进个人”(2020年),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等奖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目主持其它各类研究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 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3部水土保持专著;制订福建省地方标准2项。

-------------------------------------------------------------------------------------------------------
代表性论文Selected Publications
专著:
1陈志彪,陈志强,岳辉. 《南方花岗岩红壤侵蚀区典型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研究》,ISBN 978-7-03-038038-8科学出版社,2013
2朱鹤健,陈志彪,林惠花,何承耕,刘强,毕安平,岳辉. 《长汀水土保持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
3陈志强,陈志彪,白丽月. 《南方红壤侵蚀区芒萁的生长特征与生态恢复效应》,科学出版社,2018

论文:
Haibin Chen, Zhibiao Chen*, Zhiqiang Chen, Xiaolin Ou, Junjia Chen. Calculation of Toxicity Coefficient of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Rare Earth Element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20, 04:582–587
Meixia Liang, Zhibiao Chen*, Qiang Lin, Zhiqiang Chen, Qingqing Zhang, Xiaolin Ou, Yanmin Xie, Shaoyun Peng. Assessing the transport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runoff in a small watershed developed on a coarse-grained granite area in southern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20, 79: 339(DOI: 10.1007/s12665-020-09094-0)
Zhiqiang Chen, Zhibiao Chen. Clipping strategy to assist phytoremediation by hyperaccumulator Dicranopteris dichotoma at rare earth m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toremediation, 2020, 22(10): 1038-1047
Zhiqiang Chen, Zhibiao Chen. Spatial misalloc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sulting economic costs in the red soil hilly region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Zhuxi watershed. Environ Monit Assess, 2020, 192( 2)
Haibin Chen, Zhibiao Chen*, Zhiqiang Chen, Qianyi Ma, Qingqing Zhang, 2019. Rare earth elements in paddy fields from eroded granite hilly land in a southern China watershed. PLOS ONE, 14(9): 1-14.
Chen Zhiqiang; Chen Zhibiao. Effec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Dicranopteris dichotoma at the microscale in the red soil hilly region of China, Plos One, 2018, 13(10): 1-17.
Chen Zhiqiang, Chen Zhibiao*, Bai Liyue, Zeng Yuee. A Catastrophe Model to Assess Soil Restoration Und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Red Soil Hilly Region of China. Pedosphere, 2017, 27(4): 778–787
Zhiqiang Chen, Zhibiao Chen, Xinyu Yan, Liyue Bai. Stoichiometric mechanisms of Dicranopteris dichotoma growth and resistance to nutrient imitation in the Zhuxi watershed in the red soil hilly region of China. Plant and Soil, 2016, 398(1): 367–379
Chen Zhiqiang, Chen Zhibiao, Bai Liyue. Rare earth element migration in gullies with different Dicranopteris dichotoma covers in the Huangnikeng gully group, Changting County, Southeast China. Chemosphere, 2016, 164(1), 443-450.
Xiao-fei Li, Zhi-biao Chen*, Zhi-qiang Chen.Distribution and fractiona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soil–water system and human blood and hair from a mining area in southwest Fujian Province,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4, 72(9): 3599–3608
BAI Li-yue, CHEN Zhi-qiang, CHEN Zhi-biao. Soil Fertility Self-development Und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Zhuxi Watershed in the Red Soil Hilly Region of China[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4.11(5):1231-1241.
Xiaofei Li, Zhibiao Chen*, Zhiqiang Chen, Yonghe Zhang. A human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soil and vegetables from a mining area in Fujian Province, Southeast China. Chemosphere, 2013, 93(6): 1240–1246
CHEN Zhi-qiang, CHEN Zhi-biao*, CHEN Hai-bin, YUE Hu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land Soil Fertility and Gathering Firewood in the Zhuxi Watershed in the Red Soil Hilly Region of China.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3, 10(1): 75–83
Haibin Chen, Zhibiao Chen*, Kun Huang, Zhiqiang Chen. Evaluation of Soil Fertility in Red Soil Eroded Watershed Based on GIS and Geostatistic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356-360: 2434-2439
Li, Xiaofei, Chen, Zhibiao*, Chen, Zhiqiang, Chen, Lihui.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erosion risk in red eroded area of South China.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RSETE 2011 –Proceedings, 2011: 2490-2493.
Li, X. F., Chen, Z. B. *, Chen, H. B., Chen, Z. Q..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nutrients and their response to land use in eroded area of South China. 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ESIAT 2011, 10: 14-19
Chen, Zhibiao*, Zou, Aiping, Chen, Zhiqiang, Chen, Lihui. Changes of Eroded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Optimum Scale[C]. 2009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VOLS 1 AND 2, 2009: 1105-1110
陈俊佳,罗立津,陈志彪,陈志强,陈海滨,黄锦祥,张仁涛. 肥草协同调控下紫色土油茶园土壤肥力和油茶生长特征.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20,15 ( 2) : 1-10.
王一楷,张明锋,陈志彪*,林广发,蒋冬升. 厦门市冬季PM2. 5污染情境识别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环境科学研究, 2020, 33(8 ): 1758-1765
牛玉娇, 陈志彪, 林强, 徐芮, 陈志强. 不同修复年限下稀土矿区芒萁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亚热带水土保, 2019, 31(4): 16-21
林强, 王一楷, 肖海燕, 陈志彪, 陈善沐, 张巧玲, 牛玉娇, 陈志强, 林恩标. 福建省不同植物配置类型下河岸带植物物种组成及区系分析. 亚热带水土保, 2019, 31(3): 12-18, 48
张巧玲,陈志强,陈志彪,冯柳俊.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区马尾松稀土元素的分布与富集. ,中国稀土学报, 2019-11-07
梁美霞, 陈志彪*, 陈志强, 等. 崩岗系统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生态指示意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9, 17(3): 75-82
邓超, 陈志彪*, 陈海滨, 等. 南方红壤侵蚀区长汀县不同生态恢复年限下芒萁叶绿素含量的高光谱估算模型. 地球信息科学, 2019, 21(6): 948-957.
区晓琳, 陈志彪*, 陈志强, 等.中亚热带植被恢复过程中崩岗土壤性质分异特征. 生态学报, 2019, 39(6): 2180-2190
陈俊佳, 陈志彪*, 陈志强, 黄锦祥, 张仁涛, 陈海滨, 蒋涛.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闽西紫色土速效养分及可蚀性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9, 33(1): 45-50
陈俊佳, 陈志彪*, 陈志强, 姜超, 陈海滨, 梁美霞. 闽西南崩岗侵蚀区芒萁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26(11): 1710-1719
区晓琳, 陈志彪*, 陈志强, 陈海滨, 任天婧. 亚热带侵蚀红壤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学报,2018,55(5):1156-1167
邹晓梅, 林广发*, 陈志彪. 闽三角海域赤潮发生的时空特征. 海洋科学, 2018, 42(11): 110-116
任天婧,陈志彪*,陈志强,姜超,区晓琳,陈海滨. 红壤侵蚀区崩岗土壤Ti-Zr-Y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稀土, 2018,39(1):1-10(DOI:10.16533/J.CNKI.15-1099/TF.)
陈海滨, 陈志彪*, 陈志强, 马秀丽. 不同治理年限的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生态学报, 2017, 37(1): 258-266
林惠花, 徐凌星, 陈志强, 陈志彪, 李东晔. 福建欠发达山区沼气运营特征及生态效应. 生态学报, 2017, 37(1): 305-312
魏胜龙, 陈志彪*, 陈志强, 王秋云, 马秀丽. 微地形上太阳辐射模拟及与地表温度关系研究. 国土资源遥感, 2017, 29(1): 129-135
魏胜龙, 陈志彪*, 陈志强, 王秋云, 马秀丽. 微地形上太阳辐射模拟及与地表温度关系研究. 国土资源遥感, 2017, 29(1): 129-135
陈海滨, 马秀丽, 陈志彪*, 陈志强 南方稀土矿区水土保持植物根际土壤碳氮及pH特征. 土壤学报, 2016, 36 (5): 1334-1341
姜超, 陈志彪*, 陈志强, 陈海滨, 区晓琳. 红壤侵蚀区崩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分异规律. 水土保持学报, 2016, 30(6):193-200
区晓琳, 陈志彪*, 姜超, 陈志强, 任天婧. 植被恢复对亚热带侵蚀红壤团聚体养分分布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6, 30(6):230-238
姜超, 陈志彪*, 陈志强, 赵纪涛. 闽西南崩岗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24 (3): 373-383
姜超, 陈志彪*, 陈志强, 晓琳, 任天婧. 崩岗侵蚀对土壤速效养分质量分数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6, 14(2): 31-40
区晓琳, 陈志彪*, 陈志强, 姜超, 赵纪涛, 任天婧. 闽西南崩岗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蚀性分异特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6, 14(3): 84-92
李荣丽, 陈志彪*, 陈志强, 张晓云, 郑丽丹.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流域生态恢复度计算——以福建长汀朱溪小流域为例. 生态学报, 2015, 35(6): 1973-1981
姜超, 陈志彪*, 陈志强. 我国崩岗侵蚀与国外劣地侵蚀机制类比.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4, 12(6): 116-122
李小飞, 陈志彪*, 张永贺, 陈志强. 稀土矿区土壤和蔬菜稀土元素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3(3): 835-843
李小飞, 陈志彪*, 陈志强, 张永贺, 王秋云. 南方稀土采矿地土壤和蔬菜重金属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水土保持学报, 2013, 27(1): 146-151
李小飞,陈志彪*, 张永贺, 陈志强. 福州市汽车站地表灰尘中重金属含量、来源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环境科学研究, 2013, 26(8): 906-912
陈志强, 陈志彪. 南方红壤侵蚀区土壤肥力质量的突变. 生态学报, 2013, 33(10): 3002-3010
李小飞, 陈志彪*, 陈志强. 南方稀土采矿恢复地土壤稀土元素含量及植物吸收特征. 生态学杂志, 2013, 32(8): 2126-2132
李小飞, 陈志彪*, 陈志强, 郑丽丹, 张晓云, 李荣丽. 南方红壤侵蚀区芒萁生长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水土保持通报, 2013, 33(3): 33-37
陈志强, 陈志彪*, 陈海滨, 陈丽慧. 南方红壤侵蚀区土壤肥力质量与人为活动可达性的空间关系——以福建长汀县朱溪流域为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2, 10(1):103-107
陈志强,陈志彪*,陈明华. 福建省水土流失强度的地统计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8): 1394-1400
陈志强, 陈志彪, 陈丽慧. 南方红壤侵蚀区典型流域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 土壤学报2011, 48(5): 1080-1082
陈海滨, 陈志彪*. 侵蚀红壤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肥力效应评价——以朱溪小流域为例. 水土保持研究, 2011, 18(5):81-86
邹爱平, 陈志彪*, 陈丽慧. 红壤丘陵区典型小流域侵蚀景观时空变化分析——以福建长汀县朱溪河小流域为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9, (2): 99-99
陈丽慧, 陈志彪*, 陈志强, 邹爱平. 朱溪河小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定量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09, 19(1): 66-68, 73, 273
陈丽慧, 陈志彪*, 陈志强, 邹爱平. 根溪河小流域生态修复潜力评价.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4 (3): 98-102
黄文娟, 陈志彪*, 蔡元呈. 南方红壤侵蚀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以福建长汀县为例.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9):401-406
陈志彪, 陈志强, 朱鹤健. 根溪河小流域景观生态设计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7, 28(4): 35-39
陈志彪. 草—牧—沼—果循环模式与长汀水土保持实践.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7, 19(1): 27-30
陈志彪, 朱鹤健, 刘强, 钟炳林, 岳辉. 根溪河小流域的崩岗特征及其治理措施. 自然灾害学报, 2006, 15(5): 83-88
陈志彪, 朱鹤健. 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下的土壤理化特征.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2(4): 5-9, 29
邹爱平, 陈志彪*. 根溪河小流域侵蚀景观格局定量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2(4): 19-23
陈志彪, 朱鹤健, 肖海燕, 林惠花. 水土流失治理后的花岗岩侵蚀地植物群落特征.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1(4): 97-102
陈志彪, 朱鹤健. 漳州甘蔗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及改善措施. 中国农业气象, 2002, 23(2):
陈志彪, 涂宏章, 谢跟踪. 采矿迹地生态重建研究实例. 水土保持研究, 2002, 9(4): 31-32, 35
陈志彪. 福建东部沿海若干污染气象因子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15(4): 100-105
陈志彪, 林其东, 陈逢珍. 适用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15(3): 99-104
-------------------------------------------------------------------------------------------------------
主要获奖成果The Main Achievements
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2019年)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16-2020年社会服务先进个人”(2020年)
南方典型花岗岩区水土流失阻控与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8)(排名第一)
红壤丘陵区严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获第四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
南方红壤侵蚀区芒萁生长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获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13
福建省水土流失时空特征与驱动力研究”,获福建省水利厅, 福建省水利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
闽西南崩岗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及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 获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指导教师
基于多源信息的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朱溪河小流域为例 ”获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优秀硕士论文奖,指导教师
根溪河小流域的崩岗特征及其治理措施”,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8
福建东部沿海若干污染气象因子分析”,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02
朱溪河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环境效应”,被福建省林学会评为优秀论文(2002
福建水土流失治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被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评为“中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2001年)
将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利用优秀成果三等奖(1995)


-------------------------------------------------------------------------------------------------------
科研项目Research projects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城市群生态安全协同联动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与综合示范(2016YFC**)(2016.7-2020.6(主持)
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南方红壤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示范(2013BAC08B03)(2013.1.1-2015.12.31(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南方红壤侵蚀区芒萁散布的地学分析及其时空模拟(2012-2015)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于尺度理论的典型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机理研究(2009-2011)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南方花岗岩侵蚀山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后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2006-2008)(主持)
福建省科技厅高校产学合作项目(2020N5007),红壤退化地修复专用保水型微生物肥料研发及示范(2020-2023)(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区芒萁的蔓延格局与稀土迁聚响应(排名第2
福建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引导性(重点)项目:福建省稀土矿区差异化治理优化模式与评价(2016Y0024(主持)2016.4-2019.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红壤侵蚀区退化生态系统人工适时介入与安全退出(排名第2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福建省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思路研究(2015-2016)(排名第3
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典型流域综合治理与特色产业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2012.9-2015.19)(排名第2
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基于“3S”技术的福建沿海滩涂湿地植被资源监测研究(2006-2008(排名第2)
省科技厅省属公益类科研专项:基于遥感的福建省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研究(2012-2014)(参加)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不同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2003-2005)(主持)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长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服务价值动态特征研究(2010-2013) (排名第2)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遥感与GIS的城市地表能量收支及人为执排放研究(2009-2011) (排名第2)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闽台LUCC生态安全响应对比(2009-2011) (排名第3)
福建省科技厅重点科技项目:福建特色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2002-2004)(参加)
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漳州市生态农业优化管理的技术指标体系研究(2000-2002)(主持)
福建省教育厅项目:利用极轨气象卫星资料反演太阳辐射的研究(2003-2005
福建省农业厅:福建省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山地生态重建示范工程》 (2002-2004) (排名第2)
福建省教育厅项目:城市地表能量收支及人为热排放遥感研究 (2009-2011) (排名第2)
福建省教育厅项目:东南沿海登陆台风暴雨(2013-2015(排名第2)
福建师范大学科研项目: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总结汀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历史经验(2003-2005)(参加)
横向委托: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的植物群落恢复评价与人工先锋植物群落改造技术(2020-2023)(主持)
横向委托:宁化县圣禾坪、黄坊、曹溪等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监测(2019-2023)(主持)
横向委托:水土保持优良植物在生态护岸中的应用与示范(2017-2022)(主持)
横向委托:宁化县水土保持监测(2013-2014)(主持)
横向委托:平潭县龙景海滨乐园水土保持方案设计(2013-2014)(主持)
横向委托:永春县水土保持监测(2013-2014)(主持)
横向委托:罗源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2012-2013)(主持)
横向委托:极端气候对海峡西岸主要特色果树产量影响的风险评估(2010-2013(主持)
横向委托:福建省水土流失时空特征与驱动力研究(2007-2011)(主持)
横向委托: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示范(2009-2011)(主持)
横向委托:朱溪河流域侵蚀景观特征研究(2004-2007)(主持)
横向委托:不同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下的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2003-2004)(主持)
横向委托: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2002-2003)(主持)
横向委托:李田河与朱溪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效应研究(2001-2002)(主持)
横向委托:漳平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1-2015)(参加)
横向委托:《长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闽清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研究;(1991-1995)(参加)

相关话题/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