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作物学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04

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作物学

一、流动站概况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于1999年2月,隶属于作物科学学院,依附于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农业部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两个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面向全国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作物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农业推广学;研究领域涵盖了水稻、甘蔗、黄/红麻、花生、甘薯、马铃薯、烟草、玉米、大豆、辣椒、萝卜、杂草等,在作物遗传与分子育种、粮食作物育种与综合利用、经济作物育种与综合利用、作物生产理论与技术等研究领域得到均衡发展。

本流动站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研究员2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3名;副教授、副研究员31名。流动站设有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甘蔗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财政部海峡两岸农产品品质基础实验室两岸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实验室)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遗传工程实验室作物应用遗传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福建省高校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植物分子与细胞学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研发中心:农业部海峡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中心农业部甘蔗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糖料作物改良中心福州甘蔗分中心农业部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成分检测中心作物工程研究中心台湾农科教研究中心能源植物研究中心;2个省级研发基地:福建省能源甘蔗新品种选育基地、福建省闽台合作甘蔗良种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国家引种检疫站:全国甘蔗引种检疫站1个省级创新平台福建省特种稻创新平台;拥有3800多台套试验仪器设备,其中5万元以上贵重仪器设备280多台套。此外,还有全国甘蔗品种鉴定委员会全国糖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福建省遗传学会4国家、省级学术机构的挂靠单位

本站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近五年来,流动站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948计划、国家重点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0多项,研究经费2.1亿多元;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3,发表研究性学术论文428多篇,其中SCI收录86,培育新品种73个,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9项学院的学术交流活跃,与国内外多个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举办多次有影响的国际性、全国性以及两岸三地学术学议,每年都有许多国内、外著名专家应邀前来讲学访问,设站至今已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63名,出站42名。

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热忱欢迎国内外有志于作物科学研究的优秀青年博士申请进站!

二、研究方向与主要合作导师

1.作物遗传与分子育种

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是现代作物育种的前沿科学技术,当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包括重要性状的遗传剖析、有利基因的定位、克隆与功能研究以及有利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等。本方向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坚持理论和技术创新,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主要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

①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创建:开展作物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研究,建立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

②植物有利基因克隆与利用:克隆一批抗虫、抗病、抗逆、优质等有利基因,用于作物的遗传转化,创建转基因育种新材料。

③植物生物学基础研究:从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个方面开展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研究,为植物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手段

主要合作导师:吴为人、何水林、孙新立、许莉萍、潘大仁王锋

2.粮食作物育种与综合利用

粮食作物优良品种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内外粮食作物育种的目标和研究热点主要是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本方向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坚持理论和技术创新,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①稻薯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创新利用:对已收集到有利用价值的国内外2000多份稻薯核心种质资源进行主要性状系统鉴定,开展遗传规律、种质创新和有利基因发掘利用的研究。

②稻薯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采用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手段,创建稻薯高效综合育种技术体系,包括稻薯转基因技术体系、新质源杂交稻育种技术、特种稻育种技术、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甘薯能源及淀粉兼用型新品种育种技术,甘薯抗病基因克隆与分子标记技术,甘薯功能性品种转基因与分子育种技术等。

③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稻薯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应用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快速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稻薯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系列新品种(组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产业发展规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机制灵活、市场有序、管理高效的现代化种子产业,形成育繁推产学研一体化的种业体系

④稻薯制品综合利用新产品研发:建立农科企三结合运行模式,采用先进加工工艺,开发富含营养有色米、萌芽糙米、膨化薯片等系列功能性产品,并进行产业化中试与推广。

主要合作导师:郑金贵、谢华安、梁康迳、周元昌、张书标、许旭明。

3.经济作物育种与综合利用

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前国内外经济作物育种的目标和研究热点主要是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选育高产、优质、抗逆、多用途新品种。本方向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坚持理论和技术创新,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主要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

①经济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创新利用:从已收集到的国内外5千多份甘蔗、麻类、花生、烟草、大豆、蓖麻等作物的种质资源中,筛选出核心种质1千份进行主要性状系统鉴定,开展遗传规律、指纹图谱、种质创新和有利基因发掘利用的研究。

②经济作物高效聚合育种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根据常异花与自花授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采用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手段,创建适合于甘蔗、麻类、油料等经济作物的高效聚合育种技术体系,包括混合系谱法、穿梭育种法、航天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③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经济作物选育与产业化:应用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快速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系列新品种,建立南方良种繁育基地。

④甘蔗、麻类等作物生物质能高效利用新产品研发:采用农科企三结合运行模式,进行造纸、装饰材料、面料及生物质能源等副产品高效综合利用研发。开展甘蔗、麻类生物质纤维转化燃料乙醇的工艺研究,筛选出高效分解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酶系和工程菌。

主要合作导师:祁建民、庄伟建、邓祖湖、陈平华、陈如凯

4.作物生产理论与技术

作物生产理论与技术对挖掘作物优良品种高产优质的潜力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是超高产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及其生理与分子机制、作物化感作用与高效种植制度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与安全生产等。本方向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坚持理论和技术创新,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主要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

①作物高产生理与分子生态研究与应用:应用现代系统生物学研究作物特别是传统粮食作物水稻的产、质量形成的分子生理生态学机理。

作物化感作用与高效种植制度研究与应用:开展作物化感、自毒物质分离鉴定,化感抑草作用的分子生态学机理研究。在基础上,将空间资源利用的互补原理应用于区域高效的种植制度研究和构建。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与安全生产:开展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和管理的理论、农业面源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作物无公害栽培与优质产品加工和农业标准化技术研究与应用、作物连作障碍的根际生物学、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作物营养高效基因型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利用研究

主要博士生导师:林文雄林彦铨、张重义、朱朝枝张木清、王松良

三、联系方式

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吴为人

联系电话:0591-83789272,83789176Email:wuwr@fafu.edu.cn

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联系人:官德义

联系电话:0591-83789483Email:499598566@qq.com

传真:0591-83704487

通讯地址: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学院邮编:350002

相关话题/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