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讲座]近期讲座20150422-0424_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6-06-18

[讲座]近期讲座20150422-0424

【4月22日】反常识的历史观:重审中国史研究的若干命题

讲座题目:反常识的历史观:重审中国史研究的若干命题

主讲人: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教授)

主持人: 李放春(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副教授)

时间: 2015年4月22日(星期三)19:00—21:00

地点: 重庆大学A区文字斋报告厅

承办单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http://ias.cqu.edu.cn)

主讲人简介:

杨念群,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兼职教授,曾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他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香港中文大学等任访问学者。发表论文上百篇,编译及专著十多部,代表专著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研究主要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其研究成果及其学术努力在人文社会学科引起广泛影响。

报告内容简介:

中国史研究一直受常识性历史观影响,视野和对象都被规定至狭小范围,无论是传统史观下中国史纲要叙述,还是社会史视野下呈指数级增长的研究成果,都共享已有的常识性判断,本演将讲述这一常识性史观的构造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思中国史研究的若干命题。

欢迎校内外师友提问交流。



【4月23日】数学之美——领略 探究 赏析

讲座主题:数学之美 —— 领略、探究、赏析

讲座嘉宾:穆春来,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座时间:2015年4月23日(星期四)下午2:30

讲座地点:虎溪校区综合楼DZ125

主办单位:教务处通识与素质教育办公室

承办单位: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生通讯社

嘉宾介绍:

穆春来,男,1967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32岁即在四川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年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进入重庆大学,2008年入选重庆市第二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现为中国数学会理事,重庆市数学会副理事长,美国数学会“Math. Review”评论员。他曾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澳大利亚Curtin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做访问学者或合作研究。主要从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以及图像处理和生物数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60余篇,科学院SCI分区的一、二区论文近100篇。作为主持人连续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1项、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1项、教育部回国人员基金1项、重庆市科委重点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等。

内容简介: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数学中有“黄金分割”、“斐波那契数列”,可又有多少人知道数学的奇异、突变之美蕴藏于日常生活、大自然、战争甚至股市之中呢?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这样描述:“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还拥有极度的美――一种冷静和朴素的美,犹如雕塑那样,虽然没有任何诱惑我们脆弱本性的内容,没有绘画或音乐那样华丽的外衣。但是,却显示了极端的纯粹和只有伟大的艺术才能表现出来的严格的完美。”

数学是大千世界永恒的语言。数学美的魅力是诱人的;数学美的力量是巨大的;数学美的思想是神奇的。



【4月23日】文字斋讲座——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疾病文化主题

讲座题目: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疾病文化主题

主讲人: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主持人:李广益(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

时间:2014年4月23日(星期四)19:00-21:00

地点:重庆大学A区文字斋报告厅

承办单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http://ias.cqu.edu.cn)

主讲人简介:

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文学、外国文学、语文评价。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语文学科成员。2001年入选北京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著有《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漫读经典》、《文学的诗性之灯》、《阳光与苦难》、《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合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等。编著有《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诗歌卷》、《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等。

报告内容简介:

疾病主题是人类少有的跨学科领域。作为文学和文化主题的疾病所言说的话题也具有相当广阔的视野。本讲座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通过讨论鲁迅、郁达夫文学创作中关于疾病的书写,兼及柄谷行人、苏珊·桑塔格以及肯·威尔伯关于疾病的理论,谈谈文学和文化史如何处理和反思疾病主题,集中讨论疾病的文学意义,进而思考疾病主题与现代主体的建构之间的关系。具体内容如下:

一、作为文学与文化主题的疾病

二、疾病的文学意义

三、身体性与现代主体的建构

欢迎校内外师友提问交流。



【4月24日】外院缙湖讲坛:如是我闻:一霎时波摇金影

主讲人:沙行勉 教授

讲座时间:2015年4月24日(周五)14:00

讲座地点:虎溪校区图书馆1F-7

内容简介:

我是学科学的,又喜欢人文哲学,深感人文和科学是息息相关的。我想谈谈年轻人需要立志,需要有理想。人生之行,始于当下。人生的快乐,要你掌握。但快乐是什么?人生又所为何事?光阴如梭,这大学的时光要如何度过?要学习些什么?学习、爱情、憧憬、迷惘、压力、无奈、烦恼,接踵而来……归根结底是要如何看待宇宙万象?

让以中国文化为荣、在台湾生长又在美国学习工作20多年,现全职在重庆大学任教的我,与各位分享我的经验、见闻和想法。这缘分是神秘的,或许经过这次讲座,能在你心中长出一缕小芽。

主讲人简介:

沙行勉 (Edwin Sha),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国家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A类)特聘专家,****讲座教授,海外杰出青年学者。1986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海军陆战队服役两年后赴美国留学,于1991年和1992年分别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92年起任教于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并于1995年起担任该系副系主任和研究生部主任。2000年起作为终身职正教授任教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达拉斯分校计算机科学系,并于2001年担任该系计算机科学部主任。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或博导。

沙行勉教授已在国际学术会议及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英文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包括50余篇IEEE 和 ACMTransactions 期刊论文;获各类国家级教学、科研奖项30余项;以大会主席身份主持多次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沙行勉教授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及儒释道哲学,以人才培养、教学育人为其终身的兴趣及志向。

具体详情请参见附件。




附件: 近期讲座20150422-0424.doc

信息发布人:居凌桢



相关话题/数学 疾病 重庆大学 社会科学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