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权国政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0-04



权国政系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
职称:教授
职务:重庆大学模具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学位:博士
邮箱:quangz2000@sina.com
电话:**
地址:重庆大学A区综合实验大楼620



学习工作经历
1998.9-2007.6 重庆大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学士、硕士、博士
2004.10-今 重庆大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助教、副教授、教授(博导)
2010.4-2011.4 韩国釜山国立大学航空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
2014.8-2015.8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系 访问****

社会兼职
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审查技术专家
中国塑性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锻压行业协会头脑风暴专家
重庆市锻压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知识产权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
新加坡Viser出版社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
期刊Materials主题编辑
先进模具智能制造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机械工业长寿命模具增材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重庆市模具再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重庆市齿形零件精密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重庆大学模具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工业企业管理》(面向全校开设)、《3D打印技术及应用》、《模具制造工艺学》、《材料成型科技实践》
研究生课程:《塑性成形模拟技术》(面向学硕、学博)、《塑性成形过程模拟与仿真》(面向专硕)
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复杂/恶劣工况大型模具/构件增材制造及再制造技术与装备;
研究方向二:极复杂成形工艺多场多尺度动态耦合模拟技术(塑性、焊接、粉末、增材);
研究方向三:成形工艺智能规划系统、场景虚拟现实;
研究方向四:极端工况下装备服役动态过程模拟及健康评价。
已经形成的两项标志性研究如下:
标志性研究1:船用二冲程低速机气阀制备技术,指导建成国内第一条生产线,不断打破国外垄断、解决卡脖子问题;
标志性研究2:长寿命低成本模具电弧增材制造技术,成功助力飞机最难的关键构件起落架及主起外筒的国产化;
科研项目
主持承担30余项项目,其中100万以上的3项,全部经费共1000余万元。
[1]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航空、核电及石化等领域超大构件高效率低成本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示范”的子课题“电弧熔丝增材制造集成系统”(2018~2021);
[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耐热合金大规格电镦成形晶粒度及其分布均匀度双目标控制模型及调控机理”(2014~2016);
[3] 主持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800MN大型锻压机设计制造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大型钛合金框架结构件成型特性及工艺研究”(2010~2011);
[4] 主持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大型构件锻造成形技术研究—模锻件微观组织预测仿真及组织均匀性控制技术研究”(2012~2016);
[5] 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多道滚拔制矩形截面铝合金波导管的工艺一体化超平滑调控机理研究”(2009~2010);
[6] 主持中国国家人社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超大规格原动机气阀坯电镦成形制备组织匀细化精确控制方法及调控”(2016~2017);
[7] 主持重庆市技术创新项目“基于KBE及WEB技术的锻模设计与制造系统”(2007~2008);
[8] 主持重庆市产研专项“双金属堆焊新材料模具”(2008~2009);
[9] 主持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超高强度钢板热冲压变形同步淬火诱导马氏体相变强化控制机理”(2014~2016);
[10] 主持重庆市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专项项目“超大规格原动机气阀坯电镦成形制备组织匀细化精确控制方法及调控机理研究”(2016~2019);
[11] 主持重庆市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专项项目“镍基大气阀电镦-锻低ΣCSL晶界结构形态精确控制方法及调控机理”(2018~2021);
[12] 主持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专项产业类重点研发项目课题“长寿命低成本模具增材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2018~2021);
[13] 主持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重点项目的课题 “复杂零部件智能锻压成型生产单元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2019~2023);
[14] 主持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编织型E-玻纤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冲击特性研究”(2011~2013);
[15] 主持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超大规格原动机气阀坯电镦成形组织精确控制方法及机理研究”(2014~2016);
[16] 主持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超大规格气阀电镦-锻制备混合晶界结构与晶粒匀细化形态精确控制方法及调控机理”(2018~2019);
[17] 主持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高能摩擦材料变形损伤特性检测与建模”(2018~2019);
[18] 主持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镍基超合金电镦-锻成形混合晶界的冷轧预储能调控方法”(2020~2022);
[19]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面上项目“大锻件孔隙性缺陷仿生自愈合控制机理”(2011~2013);
[20]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项理工类培育项目“基于DMM-FEM的耐热合金长杆件局部载流自阻热连续稳健变形与组织演化的协调机理研究”(2013~2015);
[21] 主持重庆高性能汽车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超高强度钢板热冲压变形行为及同步淬火诱导马氏体相变强化机理研究”(2013~2015);
[22]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超大规格原动机气阀坯电镦成形制备组织精确控制方法及机理研究”(2014~2016);
[23]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电弧熔丝增材制造集成系统”(2018~2019);
[24]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低成本锆基金属含能破片技术”(2019~2021);
[25] 主持企业委托项目“模具回收及再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及基地建设”(2012~2013);
[26] 主持企业委托项目“船用气阀关键技术有限元分析及平台建设”(2019~2020);
[27] 主持企业委托项目“船用低速机气阀制造-服役-再制造全周期智能控制平台建设”(2020~2022);
[28] 主持企业委托项目“特种金属材料性能分析与特性测试”(2016~2018);
[29] 主持企业委托项目“超高强钢热冲压模具润滑标准及目标零件变强度工艺开发”(2018~2019);
[30] 主持企业委托项目“65Mn材料耐磨性能分析与测试”(2019~2021);
[31] 主持企业委托项目“中高速柴油机气阀镦锻工艺过程优化分析”(2019~2021);
[32] 主持企业委托项目“阻尼器力学性能分析”(2020~2020);
论文及专著
1作发表SCI论文65篇,1作专著1本,副主编丛书1本,3次参编《中国锻造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词条3个,参编《锻压手册(第4 版)》;1作获权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7项。

专利
[1] 汽车外星轮等温挤压预成形装置,发明专利号ZL1.2;
[2] 多道次滚动拉拔加工矩形铝合金波导管的方法,发明专利号ZL6.2;
[3] 等圆截面到变方形截面的差温推压制备筒坯方法及装置,发明专利号ZL7.1;
[4] 一种半轴套管坯一次双件局部电镦制备装置及方法,发明专利号ZL0.7;
[5] 控制电镦预制坯晶粒匀细化的方法及电磁补热式电镦装置,发明专利号ZL2.5;
[6] 控制形成匀细化混合晶界的电流补热式电镦方法及装置,发明专利号ZL5.1;
[7] 基于锤击介入温度的残余应力锤击消除控制方法与系统,发明专利号ZL8.8;
[8] 积材平整度与残余应力协调优化自反馈控制方法与系统,发明专利号ZL4.4;
[9] 基于电弧熔丝的强化增材工艺与模具强化方法,发明专利号CN9.8;
[10] 电极电阻率梯度变化的大规格电镦方法与砧子电极,发明专利号CN3.0;
软件著作权如下:
[1] 自动积材焊缝形状与工艺参数优化软件V1.0,登记号:2019SR**;
[2] 自动积材随焊锤击数据库管理软件V1.0,登记号:2019SR**;
[3] 电弧增材构件智能碾压消应力工艺系统V1.0,登记号:2020SR**;
[4] 电弧增材构件智能碾压变形强化工艺系统V1.0,登记号:2020SR**;
[5] 电热镦参数梯度变加载程序快速生成窗口软件V1.0,登记号:2020SR**;
[6] 电热镦有限元模型参数快速设置窗口软件V1.0,登记号:2020SR**;
[7] 镍基超合金热塑性变形低能晶界密度预测及分析系统V1.0,登记号:2020SR**;

表彰及奖励
[1] 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省级,2014;
[2] 黄尚廉青年创新奖,校级,2011;
[3] 重庆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校级,2010;
[4] 中空型材塑性成形关键技术的开发及其产业化,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
[5] 塑性成形模具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
[6] 锻模稳健设计与再生制造,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2011;
[7]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2013年度优秀论文,2014;
[8]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2015年度优秀论文,2016;
[9] 汽车变速器结合齿整体精密成形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6;
[10] 第十六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暨第八届全球华人塑性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2019;
[11] 重庆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2019。
科研团队
重庆大学模具技术研究中心、先进模具智能制造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长寿命模具增材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基地共有11名教师,其中教授6人、博导8人,在读硕博士生110余人。
本人独立指导在读硕博士生9人、取得硕士学位42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塑性成形高级计算分析人才多样性教学训练模式与实践(主持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强调多重方法融合与创新并最终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学生就业覆盖卫星导航、火箭发射、太空光学、航空制造、工业产线、火电/核电/风电/水电装备、知识产权局、大学教师等等,有学生硕士毕业7年后担任研究院重庆分院院长。







相关话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