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杨鸿年先生的离世,我们深表哀悼!对他的家人表示深切慰问!
中央音乐学院
杨鸿年教授治丧委员会
2020年7月27日

杨鸿年教授生平
杨鸿年1934年7月30日出生。自幼酷爱音乐,少年时期遇到恩师包恩珠教授,开始学习钢琴。1951年就读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师从杨嘉仁。曾跟随德国专家希茨曼学习指挥,并在前苏联阿尔扎曼诺夫专家班学习作曲技术理论。1953年杨鸿年留校任教,担任合唱课及和声课助教。1956年后在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73年调入中央音乐学院。杨鸿年在音乐表演、教学、研究和创作领域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教学及学科建设
1953 -1973年,杨鸿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音乐学院所授课程有:和声学、和声分析法、复调写作、配器分析、曲式与作品分析、歌剧分析、作曲主科、西方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合唱课、钢琴副科、合唱写作、单弦牌子曲分析等课程。
1973年杨鸿年调入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后恢复中央音乐学院校名)工作至今。初期协助黄飞立教授筹建恢复指挥系,并制定出指挥系较为详尽的教学大纲及各年级的教学计划,1973年至今担任过的课程有:指挥法主课、乐队训练学、合唱训练学、总谱分析等专业课。多年担任全院合唱必修课教学、室内乐团及青年合唱团等共同课。除此之外,他还热心于学院的选修课建设,曾开设和声分析、合唱精品选读、合唱与指挥、合唱配器法等课程。著名指挥家曹丁、邹小龙、俞峰、杨力、郭爽、彭家鹏、那日松曾受教育于杨鸿年教授,他的合唱艺术影响了众多优秀的指挥系学子,多年担任教学的合唱必修课使全院各专业的学生受益匪浅。

1996年,杨鸿年教授在学院支持下成立了集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培训为一体的“中央音乐学院合唱研究中心”。2015年度中央音乐学院向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申报获批首个国家级的 “青年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由杨鸿年教授主持,对于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乃至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学术研究
杨鸿年几十年来发表了许多重要教材及专著。1962年编辑《手风琴伴奏编配法》,1977年出版《二部歌曲写作基础》,1981年撰写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关于乐队训练的学术著作《乐队训练学》,2002年的《童声合唱训练学》及2008年的《合唱训练学》为合唱表演艺术的学术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其中,《童声合唱训练学》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科学社会研究优秀成果奖,《乐队训练学》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二等奖。《合唱训练学》(第二版)荣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优秀奖。

三、艺术实践
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 杨鸿年教授高度重视艺术实践。1990年11月他应邀率领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赴新加坡首演《黄河大合唱》。2012年6月他率领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应邀赴美国参加耶鲁大学首届国际合唱节,举行专场音乐会和合唱训练大师班,并在哈佛大学等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他曾指导过的团体和学院有: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室内乐团、中央乐团室内乐团、中央乐团合唱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东方歌舞团、上海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上海广播艺术团、总政歌舞团、战友文工团、空政文工团、海政文工团、北京歌舞团室内乐团、武警男声合唱团、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等。
1999年7月杨鸿年教授带领新疆师范大学合唱团赴意大利参加第三十八届“赛格希兹”国际合唱比赛,荣获混声组第一名,女声组第一名,男声组第一名等三项大奖。
2010年杨鸿年教授所指导的西安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在当年CCTV第13届青歌赛中,获得银奖;2014年10月在第二届金钟奖合唱比赛中荣获金奖第一名。
他特别关注西部及边远地区的合唱及乐队建设。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远赴云南、西藏、内蒙等地指导当地的音乐团体,包括云南省歌舞团、红河州歌舞团、思茅地区歌舞团、西双版纳歌舞团、昆明军区文工团、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内蒙自治区歌舞团、内蒙军区文工团、四川省歌舞团、成都军区文工团、成都市歌舞团。近三十年来,他多次前往新疆、西安、海南、厦门、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全国各地的高校和艺术团体进行合唱训练及指导。
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他所创立的“杨鸿年合唱训练体系”已在海内外产生强烈的反响。2014年他应邀率团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参加第八届世界合唱比赛,并举办“杨鸿年合唱训练体系”工作坊及专场音乐会。



杨鸿年教授率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
赴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演出
四、创作成就
杨鸿年教授涉猎的创作领域广泛。他于上世纪50-70年代发表了近百首儿童歌曲,艺术歌曲《红日照在草原上》,钢琴曲《皖北主题变奏曲》《跃进花鼓》和《第一钢琴协奏曲》,琵琶曲《渡江之战》以及《中国民歌手风琴曲集》等。
杨鸿年教授所编创的几百首合唱作品中多数已成为我国的合唱经典;他编辑的《 中外童声合唱精品曲选》(4册)、《合唱》(3册)等十余本合唱曲集也是我国合唱界的必用“曲库”。2013年他创作的合唱套曲《古越情怀》之《引子与托卡塔》获中国文化部举办的第十七届合唱、室内乐作品比赛一等奖(文华奖)。
五、社会音乐教育及影响
杨鸿年教授于1983年创建了北京爱乐合唱团(原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36年来,合唱团培养了数千名热爱音乐的孩子,积累千余首中外合唱作品,演出近千场,足迹遍及欧、美、亚洲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先后荣获四十余项国际、国内比赛大奖、录制出版CD、DVD等音像资料三十二套,出版童声合唱曲集七册。
1987年他率领合唱团应邀参加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3届国际童声合唱节,获美国时任总统里根先生签署的“最高鉴赏证书”,2008年8月合唱团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演唱奥林匹克永久性会歌《奥林匹克颂》;2017和2019年,合唱团分别参加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文艺演出;2016-2019年间,合唱团参加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的《和平颂》世界巡演活动,远赴巴勒斯坦、以色列、芬兰圣诞村、朝鲜及黎巴嫩维和部队总部,向世界呼唤和平。
在杨鸿年教授的训练和培养下,合唱团在诸多重要国际赛事中获奖。1996年合唱团赴意大利参加第44届圭多·达莱佐国际复调合唱比赛,荣获四项大奖;2010年,合唱团赴匈牙利参加第24届贝拉·巴托克国际合唱比赛,获少年组一等奖和青年组二等奖;2015年7月合唱团在意大利戈里齐亚第54届赛吉齐国际合唱比赛中,获得全场总决赛第二名以及其它四个重要奖项。2017年8月合唱团再赴意大利,参加第65届圭多·达莱佐国际复调合唱比赛,一举夺取该届大奖赛冠军的桂冠,欧洲顶级合唱赛场上第一次奏响了中国国歌。
自1999年起,杨鸿年教授连续三届担任“国际童声合唱及表演艺术协会”(美国)副主席。2013年,中国合唱协会授予他“中国合唱终身成就奖”。2014年1月中华文化促进会颁授他“2013中华文化人物”称号。2014年担任“世界音乐教育促进会”(奥地利)副主席;同年担任“世界华人合唱联合总会”主席;2015年担任“世界合唱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德国)主席。2015年被授予世界合唱比赛主席团永久性成员。
杨鸿年教授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以及他在合唱训练及理论研究方面的造诣,被国际上赞誉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
杨鸿年老师告别仪式定于 2020年7月30日上午9:30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疫情期间,人员限流,望谅解)
联系人:马帅
联系电话:13910009047
治丧委员会
主任:俞峰
委员:赵旻、郭淑兰、王次炤、肖学俊、苗建华、秦文琛、于红梅、刘春梅、陈琳、陈冰、杨力、王文书、刘红柱、汤琼、王歆、蒲芳。
音乐界用自己的方式深切缅怀
杨鸿年教授千古!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