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开场,主讲人米炫晔简要回顾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外交历程及文化渊源,并邀请陈自明教授介绍了我校音乐学系世界民族音乐教研室关于拉丁美洲音乐研究的相关成就。陈教授从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宏观特征及已有的拉丁美洲学术成果两方面出发,指出中国音乐与拉丁美洲音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随后,音乐会正式开始,整场作品从三个层面展现出中国与世界、交流与融合的文化发展过程。
![](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21s/202106/W020210625645041110716.jpg)
主讲人米炫晔
![](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21s/202106/W020210625645043803480.jpg)
陈自明教授
一、秘·缘
本场音乐会演出的第一部分通过青年扬琴演奏家陈芸芸改编自秘鲁音乐的两首作品《我的秘鲁》《太阳圣女》,去探寻秘鲁音乐与东方文化的神秘渊源。主讲人简要阐释了印第安人音乐与中国音乐擅用五声音阶的相似性,追溯了印第安人与东方人种的渊源关系。两首乐曲极富叙事性,旋律悠扬欢快,以俏皮的中国竹笛代替秘鲁特色乐器盖那竖笛,别具一格。卡洪鼓与扬琴富于动力的节奏材料,又使乐曲独具异域色彩。作品另加入雨声筒这一特别的打击乐器,丰富了音乐的想象空间。
![](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21s/202106/W020210625645046807379.jpg)
民乐合奏《我的秘鲁》《太阳圣女》
![](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21s/202106/W020210625645049212691.jpg)
主讲人米炫晔介绍雨声筒
二、异·彩
第二部分则通过拉丁美洲各国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体裁,体现出其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我校古典吉他专业研究生杨杨芳婷演奏了巴西桑巴风格的《巴西舞曲》。这首作品热情跳脱,随性奔放,律动感极强。演出时还特邀两名现场观众上台参与即兴伴奏,这种新颖的表演形式让在场观众禁不住随乐而舞。
![](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21s/202106/W020210625645052168317.jpg)
安平教授为观众示范雨声筒用法
![](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21s/202106/W020210625645054737747.jpg)
古典吉他、桑巴舞蹈与现场即兴打击乐伴奏《巴西舞曲》
钢琴专业研究生吴茜茜表演了阿根廷作曲家吉纳斯特拉的《钢琴小品两首》。这是一部将阿根廷民歌曲调与西方音乐的调性色彩相结合的作品,展现出20世纪民族主义时期音乐创作中的本土元素。
![](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21s/202106/W020210625645069543461.jpg)
吴茜茜演奏《钢琴小品》
巴西博萨诺瓦歌曲《你在何处游荡》与流行歌曲《你来了》《过去的少年时光》,分别由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两位学生安宇、王睿雨晨演唱。音乐性格忧郁而不忧伤,柔美中透露出点点活力,勾勒了从失落到释然之情,颇有苏东坡“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之味。同时,可以明显听出葡萄牙“发杜”歌曲对其影响的痕迹,颇具后殖民主义色彩。
![](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21s/202106/W020210625645075173125.jpg)
北京外国语大学安宇演唱《你在何处游荡》
![](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21s/202106/W020210625645089991365.jpg)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睿雨晨演唱《你来了》《过去的少年时光》
我校音乐学系世界民族音乐研究方向研究生王靖源演唱了墨西哥经典歌曲《热情拥吻》与阿根廷歌曲《你爱我的那一天》。他的表演极富激情,在展示音乐魅力的同时,也展现出一名理论研究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
![](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21s/202106/W020210625645091194499.jpg)
王靖源弹唱《你爱我的那一天》
三、融·汇
第三部分为探戈音乐专场。今年恰逢阿根廷作曲家皮亚佐拉诞辰100周年,主讲人简要介绍了探戈音乐的历史地位、发展过程及其高度的文化融合性。
探戈音乐专场演出由“和合室内乐团”(许可卿、麦天龙、石岳、刘明泽、王超杰)完成,该乐团以其独有的风格和魅力活跃于国内外各知名舞台。他们首先表演了皮亚佐拉创作的五首作品:《暴怒探戈》《春》《冬》《再见诺尼诺》《角鲨》,随后演绎我国作曲家创编的两首作品:《花之探戈》《探个够》。通过皮亚佐拉的探戈作品以及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探戈作品,进一步展现出中阿两国在音乐文化上的交融与对话。
(一)皮亚佐拉的五首探戈作品
在《暴怒探戈》中,手风琴作为主要担任旋律声部的乐器,其略为颤抖的声音效果独具一格。并且风箱控制下的呼吸感与乐曲强弱变化相得益彰,不仅使音乐更富有表现力,也使得情感的宣泄更加淋漓尽致。
在《春》《冬》两首作品中,皮亚佐拉向维瓦尔第致敬。作曲家在这两首乐曲中分别加入了巴洛克风格的赋格与印象派旋律进行的元素,集中体现出欧洲艺术音乐与探戈民族音乐相融合的风格:探戈里融入了古典音乐的严谨精致,古典音乐中注入了探戈的无限激情。
在《再见诺尼诺》中,手风琴的呼吸感,小提琴的表情张力,吉他的哈巴涅拉、弗朗门戈气质,“贝司”的紧张感,钢琴丰富的力度对比,以上种种因素,都赋予了这首作品浓厚的忧郁色彩。曲作者皮亚佐拉曾说:“探戈是伤感的,它虽然伤感,富有戏剧性,但并不悲观厌世”。音乐来源于昨日的忧伤,但却诉说着对明日的向往。
《角鲨》是皮亚佐拉送给他乐队中的小提琴手帕斯的一首探戈舞曲。作曲家在乐曲中和他的朋友开了一个幽默的玩笑,帕斯平常有海钓的习惯,尤其对鲨鱼情有独钟,于是皮亚佐拉在音乐中运用富于张力的节奏律动,紧凑密集的织体音型,生动地描摹了“角鲨”在海中游弋和捕猎的动态形象,用以“调侃”帕斯。
![](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21s/202106/W020210628550365393178.png)
“和合室内乐团”演奏现场
在皮亚佐拉的四首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探戈乐曲的一些明显特征:充满动力的“3+3+2”节拍、极富特点的下行模进音型,以及略带忧伤的小调风格。
(二)我国作曲家创作的探戈作品
李勇敏在作品《花之探戈》中,将我国新疆风格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与皮亚佐拉《自由探戈》自然地交织在一起,使探戈音乐融入中国旋律、中国音调贯穿探戈律动。在听觉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文化的融合得到了充分表现。
第二首作品《探个够》为我校作曲系教授陈欣若所作。他略带戏谑地说:“这是我最没有‘风格’的一部作品,因为在这部作品中,相较于更多地去表达自我,我更关注于如何运用探戈的语言来写作一部音乐。”这首作品体现出我国作曲家对跨文化音乐的理解与认同。
随后,“和合室内乐团”邀请陈欣若老师上台,即兴合作了阿根廷经典探戈乐曲《一步之遥》,音乐会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与欢呼中落下帷幕。
![](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21s/202106/W020210625645098422440.jpg)
陈欣若教授谈《探个够》创作过程
![](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21s/202106/W020210628551564460992.png)
陈欣若教授与“和合室内乐团”即兴返场
四、讲·演
本场演出作为一场讲座音乐会,最大的亮点便是“讲演结合”。不同于普通音乐会中单纯的审美聆听,每一首曲目演奏前后,主讲人的讲解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其次,本场音乐会的互动性极强,如主讲人与演奏家的现场交流、邀请观众参与演奏、一起舞蹈。这种带动在场观众实践交流的方式,相比于只在台下“正襟危坐”,更能够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舞台之上,拉近演奏家与观众的距离,有了“参与感”才更利于观众去理解异文化音乐。音乐会在向观众群体完美展示拉美音乐魅力、传播拉美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国家、地区及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互文性,属于不同文化语境的音乐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使音乐语言和文化内涵相互碰撞、交融,建构出具有多元文化属性的音乐,丰富了世界音乐文化资源。这不仅是当下音乐文化的交流,更是对未来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展望。
![](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21s/202106/W020210628535952378907.png)
许可卿老师讲述探戈音乐演奏心得
![](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21s/202106/W020210628536165906496.png)
主讲人米炫晔与舞者吴泓现场交流
![](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21s/202106/W020210625645108508295.jpg)
老师们与演职人员合影
![](http://www.ccom.edu.cn/xwyhd/xsjd/2021s/202106/W020210625645112616183.jpg)
老师们与工作人员合影
文:张浩哲 图:薛天晴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