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萌芽,秋收硕果。自5月18日的学院选拔赛开始,民乐系师生历经五个月的精心准备、层层筛选,最终有6位选手代表学院参赛,4位选手进入决赛,我系研究生高白(导师:于红梅教授)、研究生王啸 (导师:孙凰副教授)获得两座金钟奖杯,满载荣誉而归!学校、系领导们的关心关怀,老师们不遗余力的支持帮助,一切的努力、汗水,最终浇灌出荣耀的果实。
师生同心 积极备战
从五月中旬的选拔赛到五月底的差额录像选拔、再到十月下旬的复赛、半决赛和决赛,每一位同学都要准备十一首不同类型的乐曲,其中规定范围曲目九首,自选曲目一首,委约比赛新作品一首。曲目量之大、曲目类型之多样,堪称最为艰难的二胡比赛。学生们辛苦,老师们亦辛苦。十一首作品不可能在学校规定的上课时间内上完,所有老师拼尽全力,在完成每周的教学工作后不计时间为学生们上课、听伴奏,调整每一个细节,力求极致与完美。每一位拉弦教研室的老师都深知“金钟奖”的意义和分量,更知道选拔出来的学生将代表学校的最高水准,所以在最开始选拔时便严格把关,最终进入决赛的四名选手也同样是最初校内选拔赛的前四名!
上下同心 全力以赴
在老师们的细心指导以外,系领导也一直关心学生的备赛情况,早在六月份,系主任章红艳教授就召开了全系二胡金钟奖动员会,对学生们进行鼓励,积极备赛。九月开学之初,系里就提前预定九月底的学校演奏厅,为学生们提供场地进行比赛预演,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全方位提供保障。民乐系上下一心,凝心聚力,只为最后奋力一战。作为民乐系主管院领导,于红梅副院长也在赛前召集系领导班子和教研室部分老师开会部署备赛工作,注意每一个细节的准备,体现学院对于金钟奖赛事的高度重视。
师生同行 再创辉煌
在所有人心中,央院的二胡选手一直都是“梦之队”,是老师们心中的天团。也正因为是大家眼中的梦之队,大家对这支代表队的期待值、标准都会更高。本次民乐系公派带队老师是拉弦教研室的胡瑜副教授(副系主任)和杨雪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成都比赛期间,学生们的吃、住、行领队老师每天一一过问,每日也向系主任章红艳老师、系书记石海彬老师汇报比赛情况。考虑到成都与北京不同的湿度、温度会对乐器产生的音色变化,领队老师仔细聆听每一位选手的走台,告诉学生在音乐厅里的音色如何把握。决赛期间组委会颁布临时规定,走台只能选手本人参加,且每位选手的走台时间仅仅能与乐队完整的合一遍二十几分钟的委约新作品,这对选手驾驭乐队能力,迅速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力都是一次考验。因为担心这个临时的改变会影响学生们的心态与发挥,两位老师及时梳理学生心态,帮助他们稳定情绪,领队杨雪老师集中全部精神,几乎是在门缝中听完了选手们的走台。
领队老师全心全意,艺术指导老师也是倾力相助。本次民乐系公派委任钢琴艺术指导原丁副教授、扬琴艺术指导刘音璇副教授。两位老师也非常注意代表学校参赛的身份,婉拒了其他兄弟院校师生的伴奏请求,竭尽全力帮助我系学生。在备战期间一有时间就与学生们一起磨合,到了成都刚下飞机就与学生找琴房练习。特别是管弦系的原丁副教授,因为在比赛动员大会时受到全体参赛学生的强烈邀请,她推掉所有已经安排好的事情,跨系帮助同学们准备、参赛。在此向两位老师表达衷心的感谢!
决赛两天,每天都是接近晚上12点才结束,不仅考验选手心态,对于同行家长和老师也是十分的煎熬。有的学生抽签顺序是第一个上场,难免心里忐忑和失望,而对于最后上场的选手来讲,保持兴奋的比赛状态也是非常不易,但我系学生坚持到了最后,也笑到了最后。复赛、半决赛、决赛,自选曲目、抽签曲目、规定曲目,独奏、伴奏、协奏,学生们历经磨练考验,从48位来自各大院校、专业协会推荐的顶尖人才中脱颖而出,48进24、24进12,稳扎稳打,锐意前行,最后以组委会委约新作《第五二胡狂想曲——赞歌》一决胜负,以琴声,奏响盛世金钟!

高白 决赛照片

高白 演奏决赛指定新作品
第五二胡狂想曲(王建民曲)指挥张国勇 贵州交响乐团协奏

王啸 决赛照片

王啸决赛照片 贵州交响乐团协奏
指挥张国勇 决赛指定新作品 第五二胡狂想曲(王建民 曲)

王梓同 决赛照片

章海玥 决赛照片 钢琴伴奏 原丁

章海玥 贵州交响乐团协奏
指挥张国勇 决赛规定曲目 第五二胡狂想曲(王建民 曲)
奋斗青春 与校同行
此次比赛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临行前,赵旻书记特别召开全校金钟奖动员大会,参赛选手、相关老师、系领导全部出席。赵书记对比赛做了动员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学校从上到下的团结、关怀、支持,最后成就了代表荣誉与责任的金钟奖杯。感恩学校,感谢老师,代表学校的二胡组六位学生通过此次比赛,深入体会到学校、老师的培育、付出,体会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他们将继续激发奋进潜力,以自己的不断突破与成长回报学院的培养,与校同行,与时代同行。在此,他们分别表达了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此次参加金钟奖,学院对选手们格外关心和重视。赛前,赵书记在赛前动员会上为所有选手加油鼓劲儿。而我的导师于红梅教授除了授课外,也一直在调整我的心理状态,让我能够放松地投入到音乐之中,享受舞台,享受比赛。带队的胡瑜老师,杨雪老师,艺术指导原丁老师与刘音璇老师也都在各个方面照顾着我们。11首曲目的演绎对于每一位参赛选手来讲都是极大的考验。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各占一半,也各有难度,传统作品比较难把握的是韵味,而现代作品则要应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技术难度上的挑战。正因为有学院和老师们的培养与付出,我们才能在此次比赛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也收获了成长。
——高白
荣幸在金钟奖的舞台上分享自己的音乐。入校16载,初心未变。坎坷与挫折让我不再幻想,却依然追逐着梦想,并化作千万个感动的瞬间成为我音乐起飞的翅膀。希望每一个听我演奏的你都会被感动,这也是我毕生的音乐追求……感恩学校与师长。
——王啸
参加这次比赛,能够看到各个院校选手的精彩表现,从中学习到许多。感谢金钟奖这个平台,感谢学校!
——章海玥
金钟之行顺利结束了,收获很多,也学习到了很多。第一次参加金钟奖,能够进入到决赛,与乐队进行合乐演奏王建民老师的大作《五狂》,最终获得第八名的成绩。对我来说是十分幸运的。正因为金钟奖,才可以让我与乐团演奏这么优秀的作品。从附小就开始演奏王老师的狂想曲系列,到这次的决赛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一直以来的心愿,对我来说是十分激动的。感谢于老师对我的鞭策与鼓励,也要感谢原老师和刘老师跟我的密切配合,还要感谢一直默默为我们做后勤工作的杨老师和胡老师。来到成都比赛的日子是辛苦与难忘的。见到了老伙伴也结识了新朋友!短短十几天感受颇多,从48,24,到12名,每一次的评委老师总结都让我受益匪浅。新征程,新起点,日后我必加倍努力,为之奋斗!
——王梓同
此次参加比赛是自我审视的过程,不断提高的经历,各大院校选手们在台上的精彩演绎,无疑是非常好的展示,更是学习的好机会。通过比赛更是看到了学院的强大优势。感谢我的导师于红梅教授的悉心指导,杨雪老师和胡瑜老师辛勤的关照,原丁老师和刘音璇老师的鼎力艺术指导,老师们辛苦了,艺无止境,我们将继续努力!
——王楚婷
此次作为一名附中高三的学生参加金钟奖,经历层层选拔进入半决赛,第一次参加的我已经倍感荣幸。正是因为金钟奖,让我结识到更加优秀的人,对于音乐的把控,有了更多的认知,可以使自己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一些之前演奏过的曲目,在这次比赛中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方式方法。同时很感谢杨老师对我的鼓励与教导!路还很长,这只是开始,望自己不忘初心!向前努力!
——冯潇
从北京到成都、从阳春走入金秋,老师们对学生们无微不至的关照与一路同行的鼓励支持,让学生们充满信心,自信亮相,将指尖最好的音乐留在金钟奖的舞台上。这一次比赛也显露出学院整体的教学水准,“梦之队”不负学院期许,师生期望,载誉归来。通过这样的高规格赛事,老师与参赛选手都获得了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竞争才有发展,此次金钟奖促进了二胡演奏、教学、创作、理论研究和乐器制作等各个环节整体的繁荣,助力于二胡的系统化发展与完善。我系也会继续依托国内外高规格的赛事、学术交流平台,不断精进技艺水准与艺术素养,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为新时代民族音乐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