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是国际电子音乐学界的年度盛会,也是“大家的事情大家办”,“众人拾柴火焰高”协同创新的集中体现。音乐节闭幕式前举行了颁奖典礼,在为第16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获奖的40位获奖者颁奖后,还为本届音乐节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和全国各地音乐艺术院校的中国电子音乐学会会员师生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他们是:音乐节外联统筹亓梦婕,内联统筹吴斌,财务总监关鹏,演出总监周佼佼,技术副总监张巍、技术统筹申坤、于得智,设备统筹卓佳宾,比赛统筹时昊、刘雅秋,比赛GF打分系统研发巩子晗、冯金硕和项目策划王海旭颁发了突出贡献奖;为黄琦英、李妍蔚、宋禹、宋超凡、王炳棠、林明辉、朱梓元、孙佳瑞、文乔月、刘沛鑫和米文博颁发了音乐节嘉奖;为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王铉、山西传媒学院申坤、山东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孔雪颁发了最佳组织奖;为战略合作伙伴代表陈飞女士和邓凤女士颁发了特别贡献奖,为本届音乐节的圆满闭幕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1994-2019,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作为中国当代音乐进程中历史最悠久的品牌音乐节,25年风雨兼程,历久弥新。正如音乐节的创始人、艺术总监张小夫教授所总结的,电子音乐的本质是用新的音乐理念创造新的声音,用新的声音创造新的音乐。因此,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的定位是走在时代最前沿的当代音乐节,也是唯一一个主题先行的音乐节:《融》《语言》《交互》《多元》《虚拟世界》《跨界》《声音·中国》《幻听》《时间·空间》《听觉·视觉》《聚合》《辐射》一连串闪亮的主题,旗帜鲜明的阐释了音乐节的理念追求,引领时代的发展。作为国内外业界受关注度最高的当代音乐节、最实惠的“花小钱办大事”的音乐节和最锻炼工作团队的音乐节,为中国电子音乐事业的整体起步与快速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历经25年的积淀,音乐节形成了一定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我们期待通过能量、理念、智慧、思想的聚合,迸发出激情、活力与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将聚合的能量转化、辐射、扩散到更为广阔的空间,探求技术创新与艺术创新的路径,实现音乐灵性与科学智慧的聚合,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9年第20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组织委员会
出品人
俞峰
(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组织委员会主席
李小兵
(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主任)
艺术总监
张小夫
(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艺术副总监
方恒建
(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副主任)
音乐总监
金平(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
技术总监
吴粤北(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艺术委员会委员
张小夫
(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李小兵
(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金平
(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方恒健
(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
关鹏
(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
王铉
(作曲家/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黄志方
(指挥家/中国台湾电脑音乐协会理事长)
杰弗瑞·斯托莱特
(作曲家/美国俄勒冈大学音乐科技中心主任)
安妮特-范德·戈尔娜
(作曲家/比利时布鲁塞尔列日皇家音乐学院荣誉教授)
马克·巴蒂埃
(音乐学家/国际电子音乐研究会发起人、法国索邦大学教授)
玛丽·伯纳黛特·莎莉埃尔
(演奏家/法国比邻星现代乐团艺术指导)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