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观看视频)
张歌窈同学师从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苏畅。视频中她弹奏的乐曲,原版为著名作曲家王珏创作的民乐协奏曲《三字经随想曲》,首演时由演奏家苏畅担任古筝独奏,张歌窈担任经文念诵。此曲还曾于2016年应邀赴德国柏林G20峰会上演出,展现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峰会领导人和媒体的赞赏。
张歌窈根据原曲进行改编,用古筝自弹自诵的方式,让古筝和国学相得益彰,共同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妙绝伦!
指导教师想说的话

停课不停学
疫情爆发后,我根据学生们各自的学习进度,进行了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时间管理和练琴规划,要求学生们不仅要多练琴,还要多读书,尤其是对国学文化的学习。
我校附中初一年级古筝专业学生张歌窈,她一边游刃有余地演奏着由王珏老师作曲的《三字经随想曲》,一边声情并茂地背诵国学经典《三字经》,眼、耳、手、口、意、身、心皆被调动起来,让我很是惊喜和欣慰。我给她留的这份不太容易完成的作业,她真的完成了!
疫情封闭的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绝不会让疫情封锁我们学习的热情。学习练琴之余,若尽可能多地了解古典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也使我们对国乐的领悟有一个质的提升,相信这种“质”也会在演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最终,在国学经典的浸润下达到“乐由心生”的演奏境界。
相信,若心里装进中华文明的千年古蕴,那颗心,也会变得博大。
与学生们共勉!
民乐系古筝教师
苏畅
学生想说的话

《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题记
筝·念
一场相遇,缔造我与筝的缘。
一场梦,缔造我与筝的经历。
筝音,不是简单地宫商之调,是一个懂得倾诉的知音。
筝韵,不是单调的角徵之音,而是一个懂得聆听的朋友。
我端坐筝前,指尖掠过,点点线线,片刻之间,震颤心弦,芙蓉泣露之音袅袅而出,漾出一朵圣洁的音乐之花,余音不绝于耳,思绪渐渐飘离……
筝·初
五年前,深秋。
落日的余晖把晚霞的最后一抹酡红褪到了天边,夜,仿似半透明的墨油纸,渐渐铺开。那时的我还不懂事,因一次比赛的失利而闷闷不乐,望向窗外,雾霭氤氲,暮云叆叇……
我坐在筝前,当初与筝相遇时的高兴一扫而空,烦闷随即涌上心头,也许,是我太脆弱,我感到些许迷惘,待到黎明来临前便会转瞬即逝,我依旧寻求着答案“音乐是什么?为何我的曲中如此的空白?”我的身影消失在音乐的迷惘中,十字路口阻挡我的去路,天边那抹淡淡的酡红成为我的路标。
谁能告诉我,该何去何从?
未来过往,是命的安排吗?
筝音不绝于耳,筝韵绕梁不散,如何选择,一念之间……
是一场梦,一场空?
还是一场梦,筝音绕?
筝·惘
两年前,沉思。
我在迷惘中不断摸索,那抹淡淡的酡红,如我的信念,在昏暗的心房燃起丝丝烛火,如希望般恍恍惚惚,若隐若现……
跌倒,爬起,在迷惘中我迷失了方向,那抹酡红亦渐渐退却,思考,检讨,我暗自思忖:“音乐是感情的流露。对我而言,音乐是什么?无从知晓……”沉思许久,我发现自己困顿于第一步——感受内心,体会意境。
发现,理解。在余光中的《乡愁》中辗转反侧,细细品味赤子的情怀;在龙应台的《关山难越》中思念家乡,慢慢咀嚼游子的情愫。当看到“夜雨滴乡思,秋风从别情”,我不再匆匆掠过,而是试图体会樊川居士的那份不舍。当读到“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我不再有口无心,而是试图感悟黄景仁的那份深情。
体会,表达。我在《无境》中体会大自然中生命的轮回,在《林泉》中表达那山林涌泉,缓急交错……
音乐,不单单是感情的流露。
音乐,是内心的成长,心灵的修行。
筝·魂
一年前,灵魂。
魂,在一年的摸索中,筝魂在眼前渐渐浮现,摸索中的我,在迷惘中迷失方向,摸索后的我,在筝魂中体会着快乐。
筝魂,牵肠挂肚的思念,奋勇直前的激进,婉转优柔的哭诉。
筝魂,为笔下画不满的圆添上最后一笔。
筝魂,给心间填不满的缘写上故事那还未结束的结局……
张歌窈
2020.3.5于北京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