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学们在参加校内预答辩

我校参加学生向评委专家介绍作品

于彩虹教授指导的获得特等奖的团队

封萍、朱学帅老师指导的获得特等奖的团队

参加决赛的全体指导老师和参赛同学
本网讯 6月24日,2019年首届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奖名单公布,我校大学生在本届大赛中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1项。
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教育部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联合协办,是北京高校共同参与的一项重大赛事。竞赛本着“创新引领、科教融合、学生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立足北京市,以节能减排、节约用水、绿色发展为背景,旨在增强大学生的节能节水、低碳环保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和科研技能水平,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大学生的智慧与力量。
首届赛事得到了北京市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28所高校近300余项优秀作品参赛。经过资格审查,251项作品进入网络评审;101项作品通过网络评审入围终审决赛。
5月7日接到教务处下达的竞赛通知,离提交作品截止日期只有10天的时间,化环学院立即成立了以于彩虹教授、章丽萍副教授为主的竞赛指导组,同时联系化环学院团委和绿缘根与芽社团,在化环简讯公众号进行赛事宣传、介绍和组织报名,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发出通知。截至5月12日,共收到作品32组。针对上交的32组作品,教练组加班加点,对全部作品进行了审阅,并结合竞赛主题给出修改意见,指导同学们继续完善作品;5月15日组织专家对提交的作品进行认真筛选,推选出15组作品代表学校参赛,同时针对筛选出每组作品再次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经过大赛组委会的函评结果,我校8件作品入围决赛,是北京高校入围作品数量最多的高校。
竞赛指导组先后组织了两次校内预答辩。决赛6月22日在北京建筑大学举行的,化环学院教学院长王启宝教授带队参赛,在作品展示阶段,同学们积极主动向评委专家和来宾详细介绍作品,在答辩中沉着、冷静、自信,展示了我校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经过紧张的答辩环节,于彩虹教授指导的作品“纳米Cu2+-TiO2/蛋白土光催化材料的研究与应用——针对北京室内空气的抗菌型新型空气净化器”和封萍、朱学帅老师指导的作品“基于物理特性的废旧锂电池铜铝回收系统”获得特等奖;章丽萍、冯利利、张萌、徐恒、王启宝老师指导的5件作品获得一等奖;王兵老师指导的作品获得二等奖。另外,经过函评,孙志明、张春晖、张香兰、李洪涛、竹涛、南锐老师指导的6件作品获得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