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邵龙义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 /2013-11-06

 (1)学历 

1983 年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现河南理工大学)地质系,获学士学位 
1986 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 
1989 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博士学位 
1995.9-1996.10 英国Cardiff 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高级访问学者及博士后 
(2)工作简历 
1990 年至今 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地球科学系工作 
2001.8-2002.6 英国Cardiff 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客座教授 
(3)主要学术任职 
1992 年12 月 副教授职称 
1998 年 1 月 教授职称 
2000年 1 月 博士生导师 
 
 
 
国际合作经历
12007 年 11 月 22-28 日 在云南昆明及宣威主持召开《 Lung cancer in Yunnan: its causal relationship with geochemistry of coal at the Permo-Triassic boundary 云南宣威肺癌与 P/T 界线附近的煤的地球化学的关系》国际研讨会 
22007 年 9 月 4-26 日在贵州省与 Leeds 大学 Wignall 课题组合作进行“中二叠世 / 晚二叠世之交的与火山爆发有关的生物灭绝事件” 项目的野外调查。 
32007 年 7 月 澳门大学讲学进行《澳门大气颗粒物物理化学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课题合作研究,并进行题为“城市空气污染 (PM10) 生物活性评价研究”和“分形与可吸入颗粒物物理性质的定量表征”的演讲。 
42006 年 8-9 月受 NSFC 及英国皇家学会共同资助在英国 Cardiff 大学客座研究,进行燃煤排放固体废物的 SDS-PAGE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同时顺访伯明翰大学及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与 Paul Wignall, Jason Hilton, Tony Hallam 等讨论合作事宜,并与 Leeds 大学 Paul Wignall 教授签订协议,参加他主持的 NERC 重大项目“中二叠世 / 晚二叠世之交的与火山爆发有关的生物灭绝事件”。 
52005 年 8-9 月受 NSFC 及英国皇家学会共同资助在英国 Cardiff 大学地球、海洋及宇宙科学学院( School of Earth, Ocean and Planetary Sciences )客座研究,进行燃煤排放污染物及大气颗粒物毒理学研究,考察英国南威尔士煤田等。 
62004 年 8-9 月 英国 Cardiff 大学地球、海洋及宇宙科学学院( School of Earth,Ocean and Planetary Sciences )客座研究,进行煤层碳同位素研究及燃煤排放可吸入颗粒物质粒 DNA 损伤实验。同时受英国皇家学会 Science Network 项目资助在 Nottingham 大学进行短期访问,与 David Large 和 Baruch Spiro 博士撰写合作项目申请书。 Tim Jones 大气颗粒物课题组及 David Large 和 Baruch Spiro 博士煤田地质课题组来北京市进行了合作研究,进行讲学并考察抚顺露天矿第三纪煤田及采集煤层样品。 
72003 年 8-9 月 英国 Cardiff 大学地球、海洋及宇宙科学学院( School of Earth,Ocence and Planetary Sciences )、 Nottingham 大学及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Londo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客座教授,进行煤层碳同位素研究、质粒 DNA 损伤实验、 FESEM实验以及撰写合作项目申请书。 Tim Jones 来北京市进行了合作研究,并合作撰写了申请皇家学会及 NSFC 基金申请书。 
82001.8-2002.6 英国 Cardiff 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School of Biosciences )及地球、海洋及宇宙科学学院( School of Earth, Ocence and Planetary Sciences )客座教授 (Visiting Professor) 。与 Tim Jones 博士、 Roy Richards 教授及 Rod Gayer 教授合作进行煤地球化学及燃煤飞灰的矿物学研究及质粒 DNA 损伤研究。 Tim Jones 博士、 Roy Richards 教授、 David Rickard 教授来北京进行了回访。 
92001 年 7 月 英国爱丁堡自然历史博物馆,与 Jason Hilton 博士合作撰写吐哈盆地聚煤古地理的论文( AAPG Bull 发表)。 
101999 年 7-8 月英国 Cardiff 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School of Biosciences ),学习大气可吸入颗粒物表征方法及颗粒物质粒 DNA 损伤评价实验。 
111998 年 4-5 月 英国 Cardiff 大学地球科学系,与 Rod Gayer 教授及 Tim Jones 博士合作,进行煤层碳同位素实验并合作撰写论文,属于邵龙义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进行“黔桂晚二叠世煤系碳同位素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内容,由 NSFC 与 Cardiff 大学中国中心资助; 
121997 年 7-8 月 英国 Cardiff 大学地球科学系,与 Rod Gayer 教授及 Tim Jones 博士合作进行煤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131995.9-1996.10 英国 Cardiff 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与 Rod Gayer 教授合作研究英国南威尔士煤田海侵煤层的沉积环境及有害元素组成 
国际会议发言
11995 英国 Durham 英国沉积学年会 
21995 年在台北第一届海峡两岸地质学术研讨会 
31996 年突尼斯第 17 届欧非沉积学会议 
41996 年全英应用地质学大会 
51996 年英国伦敦碳酸盐岩缓坡国际学术讨论会 
61998 年在西班牙召开的第 15 届国际沉积学大会 
71999 年在丹麦召开的第 19 届欧洲区域沉积学大会等会议 
82001 年瑞士 Davos 第 21 届欧洲区域沉积学大会等会议 
92002 年 IGCP447 项目年度国际会议及野外考察,邵龙义任副秘书长 
102003 年 1 月北京中德中心,中德大气环境国际研讨会,分会主席 
112003 年 11 月南开大学源解析国际会议,分会主席 
122004 年 8 月意大利佛罗伦萨第 32 届国际地质大会 
132004 年 10 月 2004 年冬季两岸四地环境保护工作坊及研讨会 ( 香港、澳门 ) 
142005 年 3 月首届智能建筑及绿色建筑国际会议,北京 ( 获得会议优秀论文奖 ) 
152006 年 9 月第 23 届国际有机岩石学会议 (The 2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for Organic Petrology) ,北京。会议组织委员、会议学术组组长、野外考察组组长。 
162006 年 12 月中日韩区域生态及环境效应国际研讨会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gional Ecology and its Environmental Effect) ,北京 
172007 年 7 月 陆相储层国际会议,邵龙义为专题 4 (陆相盆地沉积过程与产物)分会主席,并作题为“ Coal-forming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non-marine sequence stratigraphy: a case from Jurassic coal measures in northern Qaidam Basin ”分会报告 
182007 年 11 月 英国皇家学会中英国际研讨会( Royal Society Sino-UK Workshop )《云南宣威肺癌与 P/T 界线附近的煤的地球化学的关系( Lung cancer in Yunnan: its causal relationship with geochemistry of coal at the Permo-Triassic boundary)》,云南昆明、宣威 ,邵龙义为大会主席并作题为“ Assessment of health implications of domestic coal utilisation: evidence from plasmid assay on theindoor PM 10 ” 主题发言。 
学术成绩
申请者围绕煤沉积学及煤田地质学领域,坚持在层序格架中厚煤层及优质煤的聚集模式、煤层中所蕴含的古环境古气候演化记录、以及燃煤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等方面进行探索。曾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 项)及其相关的国际合作项目 ( 包括英国皇家学会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等各种基金项目以及国家“ 973”专题项目,近五年承担各类项目 43 项,完成项目经费 400 余万元,在研项目经费 745万元。提出“幕式聚煤作用”及“海相层滞后时段聚煤”理论,提出了不同于 Bohacs 和 Suter 的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厚煤层聚集模式;提出了碳酸盐台地综合聚煤模式及合山煤的地球化学特征。利用单颗粒手段表征燃煤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微观形貌及有害组分特征,并用质粒DNA 损伤及蛋白质吸附 (SDS-PAGE) 毒理学手段研究其健康效应,提出煤烟型城市大气颗粒物的微观形貌分类、不同类型颗粒物的数量—粒度谱、以及污染物的致毒机理及原因等。 近五年发表 120 篇,专著 1 部,参编专著 1 部,参加译著 2 部,其中包括 “AAPG Bull.(影响因子 1.380 ) ” 、 “Journal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影响因子2.435 ) ” 、 “Palaeo-3 (影响因子 1.766 ) ”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影响因子 2.7 ) ”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影响因子 2.99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 ( 影响因子 2.3) ”等刊物上的 SCI 收录论文 21 篇,他引 84 次 (1989 年以来 SCI 收录论文共 27 篇,他引 145 次 ) 。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图书出版奖提名奖以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工作者奖等奖项。 教育与培养研究生
在教学方面,为本科生开设“岩石学”课程,为研究生开设“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新进展”“沉积学原理”“层序地层学”、“碳酸盐岩岩石学”“砂岩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学”及“大气颗粒物专题”等多门课程,现在每年承担近 300 学时教学工作量。培 养 博士后 5名(已出站 3 名),博士生 22 名(已毕业 12 名),硕士生 25 名(已毕业 15 名)。获得 2006 年度优秀教学成果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6-2007 优秀教学质量奖。为本科生开设“岩石学”课程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优秀课程奖 (2006) ”。
相关话题/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