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科技大学2013招收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 /2013-09-07

 

     
招收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简介
 
公共管理硕士(MPA)是我国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要求,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共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公务员队伍,在一些重点院校新开设的专业学位。
北京科技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举办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24所院校之一,学校自2001年起开始招生,于2006年11月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教学合格评估,取得了优秀成绩。
培养目标
该专业主要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化公共管理思维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的分析方法与技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要求。
研究方向
政府管理与政治发展、公共政策分析、公共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科技政策与管理等。
教学方法
MPA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做到既把握公共管理学科前沿,又密切结合工作实际。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以案例教学为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收集新信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在新形势下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积极采用问题导向学习、合作学习、团队学习等方式以及计算机模拟教学、项目教学、研讨式教学、到政府和公共部门实习与访问、邀请政府官员演讲或座谈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学制安排
学习期限2.5-4年,每年集中2-3次,每次集中2周左右时间学习;也可以周末上课。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总和不少于半年。
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英语、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政治学、宪法与行政法、社会研究方法等。
 
专业方向课程:公共组织理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科技政策与管理、部门公共政策研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教育管理与政策、公共危机管理与决策、人力资源测评方法与技术、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共行政伦理、中国行政改革与发展、电子政务、社会工作与福利服务、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社区工作与社区发展等。
 
选修课程:现代领导方法与艺术、项目管理与评估、政府公共关系学、区域经济学、政府与企业关系、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非营利组织管理、社区建设与管理等。
 
 
 
 
 
 
 
 
 
 
 
 
 
 
文法学院是北京科技大学覆盖学科门类最广泛的学院,包含法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公共管理等多个学科。学院始建于1995年4月,前身是北京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系。学院的办学方针是:努力发展学科,全面提高质量,为社会公共教育服务。几年来,学院积极倡导“宽容与和谐”、“学习与研究”的精神,力争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并进,努力在理工科大学开辟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事业,逐步形成学院自身的办学特色。
文法学院设有公共管理系、法律系、社会学系、艺术教育中心等教学研究单位;此外,由学院代管的教学科研机构有: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公共管理(MPA)教学管理中心、法律硕士(JM)教学管理中心等。
学院已形成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行政管理、法学、社会工作3个本科专业;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含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社会学、文艺学、高等教育学、科技与教育管理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科技与教育管理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点;是全国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院校,招收法律专业硕士学位(JM)研究生。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700多人,硕士研究生近300余人,博士研究生60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法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艺学等学科的专任教师4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5人、副教授26人。学校专任教师中67%的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84%的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51%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学院设有模拟法庭、社会工作实验室、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实验室、艺术鉴赏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电子政务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定期出版学术期刊《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师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园地。
学院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已出版和发表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和论文,承担和完成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学院还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经常派教师出国访问、进修,每年聘请多名外籍专家来院任教、讲学,为培养高级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领域简介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
建筑与土木工程是集设计、施工与工程管理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工程学科,旨在培养与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的各种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及建筑施工技术经济评价与管理等土木工程领域先进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注重学科实际应用方面人才的培养,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中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工民建、交通、水利、矿山、铁道及空港工程等工程建设领域。
 
培养目标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对象面向建筑类企业中具有一定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和施工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硕士毕业后应具备建筑工程领域较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广泛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研究现状、前沿和发展趋势,能根据企业需要和自身工程经历,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理论、实验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手段,从事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研究项目开发、管理和相关技术研究工作。而且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和翻译专业资料,撰写科技论文等。
 
研究方向
1.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稳定性研究
2.岩土工程可靠性研究
3.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
4.土木工程数值分析
5.岩土动力学与工程
6.建筑工程爆破技术研究
7.建筑施工技术与经济评价研究
8.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地质工程领域
本领域的研究方向涵盖“矿产普查与勘探(工学)”和“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理学)”等硕士点学科的研究方向。
 
培养目标
本领域培养的工程硕士生应在地质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现状,前沿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及方法,实验技术及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独立完成地质工程研究课题,具备在地质勘查部门、矿山地质部门解决矿产勘查、水文-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矿山地质等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并具有担任企业工程技术或行政管理负责人的素质和组织能力。
 
研究方向
1.矿床学及油气田资源远景评价
2.矿产经济学
3.数学地质及空间信息统计学
4.环境地质与工程地质
5.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研究
6.无机非金属矿物材料
7.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8.选冶工艺矿物学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矿业工程领域
根据矿业工程领域以及与矿业工程相关学科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本领域面向矿山地质 — 矿床开采 — 矿物加工 — 安全技术 — 环境保护 — 矿业经济 — 企业管理的矿业全过程, 注重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
 
培养目标
本领域培养的工程硕士生,应在矿业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如矿床地质与勘探、采矿工程、矿物加工与利用、矿业机械、矿业经济、矿山企业管理、矿山自动化与计算机应用等,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广泛的专业知识,掌握该方向的研究前沿和发展前景,能根据企业需要和自身的工作经历,提出改进生产工艺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的设想,研究新工艺新流程的合理性,具备担任工矿企业工程技术或行政管理负责人的知识素质与组织能力。
 
研究方向
1.矿山地质与接替资源预测
2.矿山开采理论与技术
3.矿山岩石力学与工程
4.矿物颗粒分选与深加工
5.矿山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
6.矿山生产安全
7.矿山企业管理
 
 
安全工程领域
在人类生存环境和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危害诸因素。安全工程是研究影响人类自身环境和生产条件的一门技术,是研究有关安全技术的基本理论,工程技术措施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门学科。
 
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工程、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工业通风与除尘技术、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实验技术及手段和计算机技术,开展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或技术工作的能力,并能提出具有独特见解的研究成果。具备担任工矿企业安全工程技术或安全管理工作负责人的知识素质与组织能力。
研究方向
1.安全系统工程
2.灾害治理
3.安全风险评价与失效分析
4.安全人机工程
5.安全管理与评价
 
 
环境工程领域
环境工程领域涵盖了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方向。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环境在人类活动强烈干预下所发生的变化和为了保持这个系统的稳定性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环境工程通过健全的工程理论与实践解决环境质量问题,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工程技术手段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
 
培养目标
本领域培养的工程硕士学位生,应在环境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如环境质量评价与监测、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治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矿企业防尘防毒、通风与采暖、噪声控制、安全系统工程、环境化学、环境地质等,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广泛的专业知识,掌握该方向的研究前沿和应用前景,能根据企业需要和自身的工作经历,提出改进生产工艺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的设想,研究新工艺新流程的合理性,具备担任工矿企业环境工程技术或行政管理工作负责人的知识素质与组织能力。
 
研究方向
1.废水处理工程
2.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工程
3.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4.工矿通风与采暖
5.防尘与防毒技术
6.安全技术与工程
7.噪声控制技术
8.环境质量评价与监测
9.环境工程技术经济
 
 
冶金工程领域
本学科点为国家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和工业生态方向,是国家“211”工程建设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领域。
该学科点具有高水平的师资,目前有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8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0人,中青年教师中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和出国留学、进修经历。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省部级突出贡献获得者3人。
本学科所在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承担着大量的重要科研任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攻关研究和国内外企业合作等课题。学院曾两次得到过世界银行贷款资助,利用“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修购计划的支持,建成了符合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拥有现代冶金新技术、高温物理化学、有色金属冶金、冶金资源高效开发和利用、冶金工艺过程节能与环保、生态科学与工程等特色优势明显的实验室,具有良好的教学、实验条件,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及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本学科点还是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炼铁及炼钢3个二级专业学会的挂靠单位,与国外十几所大学如德国亚琛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韩国浦项工业大学等相关学科保持着长期或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及合作关系,在国际冶金界已有较高的知名度。
本学科点涵盖3个二级学科: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以及一个工业生态方向,每年招收工程硕士生100余名,工学硕士生200余名,博士生80余名,一定数量的博士后。
 
研究方向
钢铁冶金
1.冶金过程热力学、动力学及冶金熔体物性研究
2.钢铁冶炼技术
矿物加工、造块、高炉煤氧强化冶炼、非高炉炼铁、炉外处理、氧气转炉、电弧炉炼钢、特种熔炼等。
3.凝固加工
凝固原理、缺陷形成机理及控制、传热和热应力分析、连铸、近终型连铸、凝固压下、铸轧等。
4.冶金过程模拟仿真
5.铁制造流程的解析和综合集成
钢铁工序的衔接、多维物流管制、系统优化、企业管理 MIS系统等。
6.冶金环境及资源工程
   工序能耗优化、节能、有害气体排放控制、二次资源再利用等。
 
有色金属冶金
1.湿法冶金原理与工艺
研究湿法冶金浸出、净化和金属提取过程中的基础理论和新原理,建立以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环境友好、产品附加值高和能适应高、中、低品位矿石为目的的湿法冶金新方法和新工艺。
2.电化学冶金工程
研究电化学方法提取、制备有色金属新方法、新技术。研究以熔盐电化学为主冶金电化学,开发包括铝、镁、钛、锂等轻金属及稀土金属的新型冶金方法及工艺。
3.稀有金属冶金
针对稀有金属冶金过程的元素分离、纯化、多金属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原理、工艺、设备开展研究,促进稀有金属冶金的技术升级、提高伴生元素的综合利用,增加稀有金属冶金产品的附加值与应用领域。
4.特种冶金技术
开展等离子体、激光诱导、电子束等特种条件下的精密冶金技术的研究。包括气相沉积法制备纳米颗粒及薄膜,高纯及超高纯金属的制备原理、方法、工艺与设备的研究。
5.再生金属及资源循环利用
研究再生金属冶金的原理、方法及技术。对冶金过程的环境负荷、资源循环利用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就相应的新技术进行研究,为建立低环境负荷、良性循环型社会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
6.有色金属冶金系统工程与计算机应用
运用计算机、控制理论及系统科学思想、原则和方法,对有色金属冶金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系统控制和系统管理,使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互相配合,以获得系统的最佳效益。前沿问题包括工艺优化、模拟、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等方面的研究;有色金属资源—冶金过程复杂性分析,有色冶金控制元件的研究,有色冶金新流程系统开发与规划,有色冶金系统通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数据库等的开发。
 
冶金物理化学
1.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
研究多组元体系内选择性氧化-还原理论,合理利用黑色、有色矿产资源,结合新技术,探索复合共生矿中分离金属和矿物的新方法;从扩大矿产资源利用-节省能源消耗-降低环境负担的角度,改进传统的冶金工艺流程,开发“清洁生产”、“无废生产”的新工艺;综合利用工业废渣、废液和废气,开发新产品,进行“三废”回收与处理的新设备、新方法及新理论研究。
2.冶金新工艺、新流程基础理论
超纯净钢冶金过程相关基础理论;高温、多元、多相、多组成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有色冶金新工艺的相关基础理论;多元、复合共生资源的有价元素洁净分离新理论与新方法;新型冶金(氢冶金、等离子冶金、太空冶金、海底冶金等)技术的相关基础理论;外场与多外场(电场、磁场、声场、微波、微重力等)作用下的冶金物理化学基础研究;近代冶金物理化学理论(非平衡、不可逆过程热力学,近代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与冶金物理化学学科交叉的研究)。
3.能源和冶金电化学
化学电源(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新型能源和环境材料;冶金电化学(铝、镁、稀土电解及其应用);固体电解质与电化学传感器;高分子材料与电化学聚合;电化学工程。
4.冶金和材料计算物理化学
集成冶金和材料热力学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相图计算及其在冶金工艺和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冶金工艺和材料设计中的应用;冶金新工艺和高技术新材料的优化设计。
5.冶金过程和材料制备的物理化学理论及其应用
新金属材料(包括钛合金、铝合金、高附加值钢等)制备物理化学;陶瓷材料(包括新型耐火材料、各种无机结构与功能材料等)制备物理化学;稀土功能材料制备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化学的表征新技术与新方法;冶金熔体与各类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和计算;冶金与材料合成工艺过程的模拟及新工艺探索。
 
 
材料工程领域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3个二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2003年我国首次进行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三,在2006年第二次评估中排名第二,在2006年5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第一。
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1997年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是1998年首批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全国材料工程领域协调组组长单位。
教师和科研人员174人,其中教授84人,科学院院士3人,工程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高等教育名师1人,****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跨世纪优秀人才入选28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
拥有配套齐全的材料制备与分析条件,2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每年学院招收本科生约450人,博士研究生约130人,硕士研究生约390人,工程硕士约60人。成为以研究生培养为重点的学科。
材料是用于制造有用物件的物质。根据材料的组成结构,可分成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根据材料的性能特征,可分成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历史证明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例如“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在近代,钢铁材料的发展对于工业革命进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半导体材料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当今,人们把材料、信息、能源作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新材料技术成为三大高新技术之一。
随着社会和科技进步,人们不仅要求性能更为优异的各类高强、高韧、耐热、耐磨、耐腐蚀的新材料,而且需要各种具有光、电、磁、声、热等特殊性能及其耦(或复)合效应的新材料,同时对材料与环境材料的协调性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生物材料、信息材料、能源材料、智能材料及生态环境材料等将成为材料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和解决传统材料的质量和工程问题,不断挖掘传统材料的潜力,将成为材料生产技术改造的重点。
本领域涉及材料的获得、质量的改进、使材料成为人们可用的器件或构件的生产工艺、制造技术、工程规划、工程设计、技术经济管理等工程知识,并与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计算机技术、工业设计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密切相关。
根据材料的成分和组织结构,该领域范围涉及到: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该领域范围又可概括为:从事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材料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开发和设计、材料的特性分析和试验、材料成品的检测与质量控制、材料制品的加工及改性、材料制造业的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等。
 
培养目标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研究方向
材料优化与材料设计,材料加工新技术新工艺,金属凝固与控制,新一代钢铁材料,先进粉末冶金材料与技术,磁性功能材料,高技术薄膜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能源与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材料环境断裂,腐蚀与防护,高分子功能材料等。
 
 
机械工程领域
本专业针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机械设计、工程机械过程控制及自动化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本专业重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培养目标
本学科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应坚实地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和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现状及本学科的动态。具有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能从事科研工作和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研究和解决本专业方面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能运用一种以上外语较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资料和撰写科技论文,基本达到能读、写、听、说的程度。
 
研究方向
本学科领域包括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机械力学、强度和工作行为的研究
2.新型冶金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3.机构学理论及机构CAD
4.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5.工程机械结构分析
6.微型机械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7.轧钢机械装备性能与控制
8.板带轧机过程检测与控制
9.精密成形装备及自动化
10.机电系统动态行为控制及其智能化
11.新型冶金技术装备及控制
12.流程装备及控制
13.多尺度图象识别与系统控制
14.大型工业机械的失效和寿命分析
15.远程设备运行信息研究
16.噪声识别与环境控制
17.设备行为信息监控与传感技术
18.新型快速原型制造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19.新型轧机原理及控制
20.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
21.先进制造系统
22.现代加工技术
23.机电产品质量及可靠性
24.精密测量与误差控制
25.机电系统的监测、故障诊断与控制
26.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
27.电液系统数字控制
28.电液系统的特性分析和故障诊断
29.人工智能在机电系统中的应用
 
 
动力工程领域
动力工程领域涉及热能、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动力机械、流体机械等专业,是通过能量转换向生产、生活提供所需各种能源的技术领域。其中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为最主要的形式。主要研究对象是锅炉、各种炉窑、制冷机、制氧机、泵与风机等。实现能量高效转换、高效利用和能量系统优化等。
 
培养目标
动力工程类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大中型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人才。要求掌握动力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拓宽口径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具有较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科研组织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
 
研究方向
动力工程领域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1.动力设备工程
    主要研究动力设备的结构、控制等理论和工程实际问题,改善动力设备结构和优化操作,开发和研制新型高效动力设备。
    2.动力传输过程优化技术
主要研究动力传输过程中的流动、传热和传质过程,建立热过程数学模型,为改进工艺、优化工艺参数和开发新工艺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3.高效清洁燃烧技术
主要研究燃料的性质、燃料的改质、燃料的合理燃烧,开发新型高效、低污染的燃烧装置,合理组织炉内的燃烧过程。
4.动力系统工程
从动力系统出发,主要研究动力设备间的关系,组织好物流和能流,进行过程的优化和控制。
 
 
车辆工程领域
车辆工程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是关于各种车辆和相关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及使用管理的科学技术。车辆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车辆工程学科是集机械、电子电气、热工、控制、安全环保、人机工程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本专业在立足于传统强势项目(如特种车辆的设计与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致力于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注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目前,本专业已在车辆的研究与设计、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技术、车辆诊断与管理以及复杂系统力学行为、液压与液力传动、以及设备监测与诊断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明显特色和优势。
 
培养目标
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对象主要面向工矿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具有一定相关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硕士毕业后应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学科知识;掌握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能够熟练运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阅读、翻译专业外文资料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研究方向
1.车辆的研究与设计
主要研究特种、新型车辆的性能、设计、制造及使用。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车辆中的应用研究;车辆新部件、新技术的研究;车辆CAD、CAM的研究;车辆诊断、维修性设计研究;特种车辆底盘、工作机构的研究;电动车辆的传动及调速系统的研究;车辆功率分流系统优化研究;车辆可靠性、动力学及运动学参数的优选。
2.流体传动与控制(含多相流理论)应用技术
应用现代数学、流体力学(含多相流理论)、信息科学、现代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研究液压技术理论与应用;新型液力传动理论与应用;液压系统污染、净化理论研究与应用;电液系统的数字自适应控制。
3.现代设计理论与技术
以当代国际先进设计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研究内容,包括现代广义设计科学方法论、规律、程式、途径、理论、技术等,如复杂机械或系统的创造性思维、离散分析、优化设计、智能处理、模糊识别、虚拟设计与虚拟样机技术、信息、仿真、突变、控制、功能、艺术等的计算机化现代广义设计理论与技术。
4.设备管理与故障诊断
应用现代管理基本方法、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决策理论、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理论、功能价值理论、信息技术、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现代物流理论、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人文科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理论方法,研究设备全过程管理的方法与应用技术,以及大型复杂机械系统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5.杂系统状态预测
以非线性分析方法、复杂系统最新理论为基础,对工程中的复杂性问题进行分析。进行基于非线性动力学演化的系统状态预测及行为研究、基于不确定信息处理方法的系统状态预测研究。
6.交通安全与管理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交通系统中的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各种运输方式的安全分析、设计、评价,计算机在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等。
 
 
物流工程领域
物流(Logistics)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过程”。涉及到运输、储存、保管、搬运、装卸、货物处置和拣选、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许多相关活动。物流活动过程的计划、执行、控制体现了“管理科学”的作用,而物流活动过程又需要一个有效的载体,即物流系统(Logistics system),物流系统的建设、改善与优化,涉及到机械、建筑、信息、交通运输、管理等多学科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综合应用。“物流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是物流和物流系统向软硬科学相结合的工程模式转变的新的学科。“物流工程”的中心课题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种物流系统,包括:制造物流系统、商业物流系统、社会物流系统以及军事物流系统等,进行规划、分析、优化、评价、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新的物流管理理念、技术、设备的开发和应用。“物流工程”学科可以授予物流工程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
本学科工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应坚实地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和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现状及本学科的动态。具有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能从事科研工作和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研究和解决本专业方面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能运用一种以上外语较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资料和撰写科技论文,基本达到能读、写、听、说的程度。
 
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物流系统分析与规划:利用物流系统分析技术,优化物流系统的布局,探索物流系统合理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包括物料搬运系统分析与设计,仓储系统分析与规划,生产系统的分析与规划等。
2.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优化企业物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例如MRP、JIT、DRP和LRP等资源配置技术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开发、推广适合企业环境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物流合理化。
3.物流系统自动化技术研究:研究现代仓储系统如配送中心、自动化仓库(AS/RS)的规划设计、计算机仿真、管理与控制系统、设备设计与分析计算等;研究自动化生产企业内物料连续输送系统的总体规划、设备设计与分析计算以及控制系统等。主要包括悬挂输送系统和辊式输送系统。
 
 
仪器仪表工程领域
仪器仪表是人类获取信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仪器仪表工程广泛涉及到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和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是提供检测、计量、监测和控制装置、设备与技术的综合性工程领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保障。随着激光技术、电子学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不仅充实和丰富了仪器仪表工程学科领域的基础,而且拓宽和发展了本学科的研究领域,使得仪器仪表向精密化、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微型化和多功能方向发展。
本工程领域涉及工程光学、传感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测控技术与系统,以及精密仪器及自动仪表设计、制造、试验、使用、维修等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现已发展成为以电子学、光电工程、计算机科学、检测技术及自动化等学科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工程领域。
 
培养目标
掌握仪器仪表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解决仪器仪表工程领域工程问题或从事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能力。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研究方向
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科学仪器、电工计测技术及电工仪器仪表、电子测量与仪器技术、相关传感器、仪器仪表元器件、仪表功能材料、医疗仪器等行业。 
1.先进传感技术:主要研究基于新的物理、化学、生物效应的传感技术;
2.嵌入式系统与智能仪器仪表:开发基于单片微处理器、ARM、DSP等嵌入式系统的智能仪器仪表;
3.软测量技术在复杂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将系统辨识、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技术用于参数繁多、机理复杂、难以进行数学描述的复杂生产过程,实现难测参数的测量;
4.网络化测控系统集成:工业自动化发展到今天,单机自动化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一条生产线或一个工厂、企业的自动化设备今后都要联网控制。测控系统发展方向之一是网络化,其中现场总线技术已成为测控技术的基础;网络集成技术与测控系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开发相关的现场总线技术产品及实现测控系统网络化集成是本研究方向的主要任务。
 
 
控制工程领域
控制工程是研究各种系统的运动行为、受控系统的稳定性和系统状态及达到预期动静态性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控制工程将理论研究成果与各种实现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工程实际的研究与实践。本领域于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控制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培养目标
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使企事业单位中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学位课程学习、结合实际项目的研究和实践、硕士论文的写作,成为能够独立从事控制工程设计、控制系统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
1.控制理论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经典控制和现代控制(包括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和非线性控制)的基本理论、建模方法、控制算法和系统设计方法,结合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控制生产环节和过程,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各类复杂问题。研究专题有:冶金生产过程自动化、化工过程控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预测及控制等;
2.交流调速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研究对交流电动机的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及新型的PWM控制。主要特点是以研究开发高性能的各种交流调速系统为目标,将高频谐振技术和各种新型开关器件应用于主回路,同时研究先进控制理论和先进控制技术在控制回路中的应用和实现;
3.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主要研究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以人工智能理论、计算机科学和控制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控制问题,对复杂系统控制中涉及到的非线性问题、鲁棒性问题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实现对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研究专题有:智能专家控制、智能自适应及预测控制、神经网络及模糊控制、复杂系统控制和仿人规则控制等;
4.模式识别在复杂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将模式识别技术用于参数繁多、机理复杂、难以进行数学描述的复杂生产过程控制。采用信息科学与控制科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序列图像的描述、压缩和信息提取,模式度量与动态模式识别(模式运动),基于模式运动的控制和预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实现复杂生产过程的智能自动化;
5.复杂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现代工程技术问题中的复杂系统表现为既有系统行为和特性上的复杂性,也有不确定性导致的复杂性,同时还有系统多模式集成和控制策略方面的复杂性。对这类系统的研究涉及到非线性问题、鲁棒性问题、具柔性结构的系统、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及混合动态系统等。本方向采用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模式,既对各个问题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也按照具体工程应用的要求对它们进行集成的研究,从而为复杂控制系统的建模与控制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6.控制工程中的网络集成技术:工业自动化发展到今天,单机自动化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一条生产线或一个工厂、企业的自动化设备今后都要联网控制。自动控制系统发展方向之一是开放化、网络化。现场总路线技术正在成为自动化的基础技术;网络集成技术与自动控制系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络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正在成为控制工程中的系统支撑技术。自动控制网络化已是今后的发展趋势。研究专题有:网络集成技术与运动控制;多媒体技术在控制工程中的应用;企业网络与通讯技术;从数据库中获取控制模式。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
电子与通信工程是研究各种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与通信系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信息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通信工程正面临着世界性的变革,我国通信与信息产业的现代化也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通信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人才。
支撑该工程领域的学科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通信与信息系统于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培养目标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使企事业、国防军工单位中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学位课程的学习、结合实际项目的研究和实践、硕士论文的写作、成为能够独立从事电子与通信工程设计、系统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
1.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空间电子与通信技术
主要研究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空间电子信息智能处理、通信组网、数据交换、路由和链路传输等技术。
2.多媒体通信技术
主要研究通信系统中图像、语音的处理技术,为多媒体通信提供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
3.通信侦察与干扰技术
 主要研究通信系统的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抗干扰的一个综合运用电子及计算机等技术。
4.通信网安全技术
主要对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集群通信、Ad Hoc网络、WLAN和移动IP等传输、加密安全和物理安全的研究,使非授权人不能通过研究通信可能导出有价值的信息,而设计的各种措施所提供的保护,解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网络安全领域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
5.无线宽带接入与个人通信
主要研究当今移动通信领域涉及的有关认知无线电、移动IP、移动数据通信、全IP接入、软交换以及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等技术,实现无线通信的大容量、全覆盖和移动性。
6.宽带通信网技术
主要研究下一代高可靠性、超高速、超大容量宽带数据通信网的核心技术,包括各种宽带接入、大容量交换网络和移动交换的系统综合等技术。
 
 
计算机技术领域
计算机技术是关于计算机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及其应用技术研究的学科,是信息社会中的核心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机技术重点研究如何扩展计算机系统的功能和发挥计算机系统在各学科、各类工程、人类社会和工作中的作用。
 
培养目标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计算机技术人才。具体要求是:
1.本学科点工程硕士学位的获得者应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以及适应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能力。能够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撰写论文和进行一般会话交流。
2.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计算机工程的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能力,以及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3.本学科点要求研究生具有优良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与健康的体魄,要求掌握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信念与道德,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
 
研究方向
1.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主要研究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的实现技术、计算机网络的性能分析、计算机网络协议的建模与仿真以及计算机网络安全与技术、Internet与Intarnet;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分布式程序设计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的应用等。
2.数据库技术与企业信息化:主要研究数据库系统(包括MIS系统)的开发技术、数据仓库及其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及其应用、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技术和应用、电子商务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3.多媒体与模式识别技术:主要研究多种媒体的表示、处理和应用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算法及其实现技术、图像识别、文字识别及其应用技术等。
4.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系统(包括大型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智能管理系统等)、计算机智能的获取、形成与应用,基于计算机智能的应用系统设计方法、基于数据库和知识库的知识发现系统,知识表示和推理技术、柔性建模与集成技术等。
5.可视化与计算机辅助技术:主要研究数据的可视化表示方法、虚拟现实的实现技术和方法、各种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实现技术与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计算机仿真等。
 
 
软件工程领域
软件工程是利用计算机及电子元器件实施信息的采集、转换、处理、存储和输出控制等软件程序的设计、制作、检测和质量控制的工程技术领域。为培养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制作、检测和质量控制、软件应用及软件企业管理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为积极促进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培养大批软件工程领域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是:
1.本学科点工程硕士学位的获得者应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以及适应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能力。能够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撰写论文和进行一般会话交流。
2.熟悉软件工程国内外发展过程、现状和趋势,能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软件测试和质量控制、维护等工作的能力,以及工程项目的组织、经营与管理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成为适合软件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级软件工程开发与研究、软件项目管理技术人才,或软件项目经理、软件企业管理人才。
3.本学科点要求研究生具有优良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与健康的体魄,要求掌握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信念与道德,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
 
研究方向
1.软件工程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软件开发模型、软件工程各阶段所使用的开发技术、软件项目管理技术、软件测试理论与可靠性模型、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软件逆向工程与再工程、领域工程、软件工程过程及其裁剪、软件开发标准等。
2.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主要研究软件工程各阶段所使用的软件工具的实现技术、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集成化软件开发环境及其开发工具、软件测试工程等。
3.面向对象技术与软件复用:主要研究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对象模型描述语言与UML、面向对象的软件测试技术与方法、软件复用技术及其支持工具等。
4.系统软件与中间件技术:主要研究操作系统的设计技术与方法、嵌入式操作系统设计与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技术与方法、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系统安全性分析与应用、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技术等。
5.软件理论基础:主要研究计算模型与可计算理论、算法理论基础、算法设计与分析、程序设计语言理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设计及其编译技术、计算机逻辑、数据抽象与基本数据类型的实现技术等。
 
 
化学工程领域
化学工程是化学的重要分支,已在分析化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高分子材料加工、环境污染与控制等领域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培养目标
本领域研究生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培养具有坚实的化学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较深的了解;掌握各类化学工程中相关基础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设计能力,能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及计算机技术,独立完成科研工作,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研究方向
1.分析化学
主要探讨微量(或痕量)元素的分离与富集技术;以现代分光光度法研究微量(或痕量)元素的检测方法,并涉及到计算机在分析过程及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与开发;研究原子发射光谱在分析中的应用及与某些过程有关的机理,注重于各种新型光源在高纯材料中的分析应用及与等离子体过程有关的机理研究;研究无机离子的各种络合吸附波及催化波,寻找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络合吸附波体系,深入研究络合吸附波的机理,探讨有机化合物结构与电分析化学性质的关系。研究与新型电源有关的电分析化学问题;研究有机基体改进剂和增敏剂与原子吸收光度法,研究离子交换剂与分离、富集和色谱分析法。
2.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
精细化学品是指一些具有特定应用性能、合成工艺繁多、反应复杂、产量小、产值高的化工产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细化学品的研究由过去的仿制为主,走向创新为主。精细化学品的范围十分广泛,我们将根据精细化工的发展并结合我系优势优先在表面活性剂、功能高级材料、水处理化学品、涂料、医药、无机精细化学品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培养相关研究人员。
3.环境污染与控制
对环境污染中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现象,通过化学分析的手段,研究其污染形成的原因和污染当量,采用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与控制,确定实用的污染控制工艺和最优化的工程实施参数,对难于治理的环境问题研究并开发新的工艺和设备,寻找其污染控制的有效方法,开发化工清洁生产工艺,研究绿色化工生产,从根本上解决化工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化工的可持续发展。
4.高分子材料加工
高分子材料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活领域的一类重要的新型材料。目前仍然在研究结构更加优异新颖、性能更加优异的新型高分子材料。材料走向应用,必然需要对高分子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这样才能以实物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高分子材料加工涉及的许多工程和科学问题必然影响高分子材料制品的结构和性能,同时应注意高分子材料加工过程中的“绿色化”和“节能化” ,实现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品加工的新工艺。
 
 
工业工程领域
     工业工程是一门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工程学科,主要涉及有关现代工业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旨在不断改善和优化生产系统、提高生产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业工程管理思想与技术。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建立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和系统科学的基础上,与数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密切相关。    
 
培养目标及研究方向   
     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对象是企业中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和生产管理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为企业培养面向21世纪的新型技术管理人才。工业工程硕士学位的获得者应具有工业工程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前沿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工程设计方法、工程实验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手段,独立从事现代工程项目决策、工业设计及运行管理等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工业工程理论与技术、(2)制造系统工程、(3)系统规划与系统仿真技术、 (4)生产管理、(5)质量及可靠性等。   
 
 
项目管理领域
项目管理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管理手段,涵盖工程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边缘新兴学科。项目管理在完成项目的各活动中综合应用各种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有效地整合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科学技术和市场等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项目管理已经引起了一场企业管理的革命,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掌握愈来愈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培养目标
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旨在培养精通项目管理流程与规则,对各种项目能够进行全过程有效管理的项目管理专家。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具备项目策划与评估技术、项目融资方式与策略、项目建设总体组织、项目采购与合同、项目设计与建设的管理、项目团队建设与激励等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广的知识面,能够独立从事工程项目的策划、评估、融资、监理、采购、合同管理以及项目后评价等一系列工作;胜任项目总监工作或独立从事各种项目咨询和管理工作。
 
授课师资及教学方法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展工程硕士培养8年,教育基础扎实,师资雄厚。绝大多数任课老师承担或参与过国家大型项目及企业工业工程及工程管理方向的项目论证、研究和咨询工作。工程硕士课程全部由知名教授、管理专家和学者讲授,授课方法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案例教学、互动式讨论、专家讲座等形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员能够学以致用。同时还可为学员单位提供工业工程及项目管理咨询等针对性服务。
 
 
相关话题/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