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郇建立
系别:社会学系
职称:副教授
Email:huan@ustb.edu.cn
Blog:http://huanjianli.blog.tianya.cn/
简介
主要研究领域
社区建设与管理;健康社会学;西方社会学理论
教育、工作经历
2005.9-2011.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导师:景军教授)。
1997.9-2000.7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导师:沈关宝教授)。
1993.9-1997.7河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获法学学士学位。
2000年至今,任教于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2002年晋升为讲师,2008年晋升为副教授。
2004年7月至9月,赴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LaTrobeUniversity)研修英语。
2009年1月至2月,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参加“强化HIV社会研究能力”工作坊。
主要著作(译著/教材)
1.《社区管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2版)。
2.《弱者的武器》(詹姆斯•斯科特著,译校),译林出版社2007年3月。
3.《被围困的社会》(齐格蒙特•鲍曼著,独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主要论文
1.《冀南村民患病经历研究》,清华大学社会系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2.“慢性病与人生进程的破坏:评迈克尔•伯里的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转载)。
3.EthnicityandGenderinSocialResearchonHIVinChina//JingJun&HeatherWortheds.HivinChina:understanding
thesocialaspectsoftheepidemic.Sydney:UNSWPress,2010:195-218.
4.“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1期(与孙静合作)。
5.“中国艾滋病的社会科学研究20年”,《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6.“国家政策、农民与农村贫困:一个结构化理论的视角”,《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7.“弱者的武器及其意义”,《二十一世纪》2007年第3期。
8.“村民外出打工对留守家人的影响:一份来自鲁西南H村的田野报告”,《青年研究》2007年第6期。
9.“现代性的两种形态”,《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0.“科层组织的恶性循环”,《社会学家茶座》(第15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11.“论鲍曼社会理论的核心议题”,《社会》2005年第6期。
12.“解读鲍曼的社会理论”(PeterBeilharz著,独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2期。
13.“现代性的悲哀”,《二十一世纪》2003年第2期。
14.“科层制:无法走出的牢笼”,《博览群书》2002年第9期。
15.“国家政策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16.“不确定性与安全感的丧失”,《博览群书》2001年第11期。
17.“从立法者到阐释者”,《读书》2001年第9期。
18.“无奈的境地——当代中国农村贫困的社会学分析”,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主要科研项目
1.《农村慢性病人的社会适应与生存策略研究》(2011-201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正在进行。
2.《贫困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研究:基于主体性的视角》(2009-2011),教育部项目,主持,正在进行。
3.《生活世界的声音:冀南村民患病经历研究》(2008),北京科技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主持,已完成。
4.《京郊农村社区工作模式探究》(2009-2011),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参与(许斌主持),正在进行。
5.《北京市民办社会服务机构评估指标体系建设》(2007-2009),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参与(时立荣主持),已完成。
6.《迁移和中国乡村人口的健康与福利》(2006),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合作项目,参与(景军主持),已完成。
科研获奖情况
2008年,获北京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6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类一等奖”。
2005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一等奖”。
各种荣誉称号
2011年,获北京科技大学第十二届“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专业课)称号。
2009年,获“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8年,获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