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李晓刚
所在系所:腐蚀与防护中心
职务:副院长
职称:教授
通信地址:北京科技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
邮编:100083
办公地点:腐蚀楼
电话:010-62333931-509
传真:010-62334005
邮箱:Lixiaogang99@263.net
主要研究领域
李晓刚:男,1963年出生。1994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兼任教育部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腐蚀磨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和四个相关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环境腐蚀站网办公室负责人;国防环境试验专家组成员;是我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和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最早推动者之一;是2003年科技部重点基础性专项“国家材料环境腐蚀站网与数据库”的项目负责人。2004年主持了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台站建设与资源共享”。2005年负责承担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大项目“国家材料自然环境腐蚀实验台网建设”,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成功的组织协调了国内十五个单位之间的协同研究,组建了由28个试验站组成的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观测研究台站体系,在所有年度的阶段评估和总体评估中,均获得了全优的成绩。2007年创办了“国家材料自然环境腐蚀与老化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积累了大量我国材料腐蚀数据,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海上石油平台以及在一些跨江、跨海公路桥工程,如巫山长江大桥、武汉军山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舟山连岛工程桥梁等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为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海军装备研究院等数十家国防和民用单位提供数据共享与应用服务,使积累的数据和阶段性试验研究成果在国家建设和国防重大工程防腐设计与选材、防腐规范与标准制订、材料生产、以及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所领导的研究梯队有教师11名,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共计58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8项)、重点(1项)和重大基金子课题(3项),长期在材料自然环境(大气、海水和土壤)腐蚀数据积累与机理研究方向上坚持系统研究,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其中SCI和EI130多篇),近三年来国外刊物发表30多篇研究文章,最高影响因子达到5。近五年来,出版《x70钢的腐蚀行为与试验研究》(科学出版社),《金属大气早期腐蚀行为与机理》,译著《断口学》(科学出版社)等专著五部。获2008年度、2007年度部级一等奖项,2009年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钢铁材料及制品大气腐蚀数据积累、规律和共享服务”)。获国家授权专利10余项。
发表论文著作
著作:
1)李晓刚,杜翠薇,董超芳,刘智勇.《X70钢的腐蚀行为与实验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
2)李晓刚.《材料腐蚀与防护》,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晓刚,董超芳,杜翠薇,高瑾,卢琳译(DerekHull著).《断口学》,科学出版社,2009
4)李晓刚,董超芳,肖葵,杜翠薇等.《金属大气腐蚀初期行为与机理》,科学出版社,2009
代表性论文:
1)LiXG,GaoJ,etal.Constructionandapplicationofnationaldata-sharingservicenetworkofmaterialenvironmentcorrosion.DataScienceJoural,2007,6:913-925
2)LiXG,GaoJ,etal.Correlationbetweenartificialandnaturalweatheringtestsonpolystyrene-block-polybutadiene-block-polystyrene(SBS)blockcopolymer.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2008,110(6):3820-3825
3)WangMF,LiXG.etal.Directevidenceofinitialpittingcorrosion.ElectrochemistryCommunications,2008,10(7):1000-1004
4)ZhaoQL,LiXG,etal.Surfacedegradationofethylene-propylene-dienemonomer(EPDM)containing5-ethylidene-2-norbornene(ENB)asdieneinartificialweatheringenvironment.PolymerDegradationandStability,2008,93(3):692-699
5)LiuZY,LiXG,etal.StresscorrosioncrackingbehaviorofX70pipesteelinanacidicsoilenvironment.Corrosionscience,2008,50(8):2251-2257
获得主要荣誉
2009年12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9年1月,获得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