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等一轮明月2013-01-24
作为一个行将步出学校的金融学术烟酒僧,回过头来看过去的一年半,有成长,有失望,有围城,尘埃落定之后,想想贸大金融院究竟给了我什么,其实也有些话想说。
坛子里对贸大金融的微词不少,我们也的确不完美,但也许由切身体会过的人说两句话,能勾勒一个相对客观的轮廓。无意叫板央财上财,我们在金融方面的发展的确有所欠缺,所以,权当一个贸大学子,为自己的学校打气吧。一家之言,喜恶自便。不欢迎学校攻讦,谢谢合作。
我仅是金融院的学生,无力综合评价整个学校,所以仅能对金融院的状况,说一些自己的了解。
一个学院的好坏,行政方面略过不提,首先从老师,教学,学术方面谈起。
我们院的老师,资历背景现在看起来都很老套了,因为前身是中国金融学院,所以很多砥柱都是五道口曾经的博士或博士后,年轻老师,不少是从清北人等国内大学毕业的,相比其他好学校,动辄英美留学的海龟,看着档次的确低不少。
关于教学,老师们的教学水平,这一年的课上下来,本人颇有感触。没有什么能够将课程讲授得引人入胜的老师,却有一些能够让很多学生睡觉的老师。或许大学老师都没有经过“教学”水平的训练,仅需关注学术即可,他们其实是所谓的“学者”,而不是“老师”,造成了课堂讲授效率的低下。楼主本科遇到的老师,也没几个像样的,或许清北等顶尖学府能够产出一些真正的“老师”吧。
有关学术能力,外经贸的确有学术洼地的风评,贸大人也深有感触,总觉得自己的学术水平不够,清北人就不说了,很难匹敌央财。但我们院的老师们的确一步一步在走,相信进步得很明显。
院长丁志杰,是金融40人论坛成员,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研究出神入化,重点课题手到擒来,更为IMF做世界级的研究课题,手下学生借其东风,在奖学金评选中,无不春风得意,一马平川。发表的论文,无论影响力还是期刊等级皆叹为观止,可惜的是丁院长的主要研究领域在我国的国际金融,并没有什么发表在世界级期刊的文章。
教授张海云,华尔街从业10年后归国,2010年开始在金融院执教,涉猎范围广且深,尤其擅长衍生品的定价以及风险管理,由于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实务,并没有太多学术成果
院长助理潘慧峰和党委书记吴卫星,均是年轻一代金融院学术的佼佼者,在SCI,SSCI等国际期刊上均有不少建树。
学术对一个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学生都能感觉到,贸大现在对学术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经贸院去年在SSCI上的发表成果,单论数量,为全国各大经济,管理,商学院的第三名,也证明贸大在学术上的确正在进步。也许我们院整体的学术还不如央财上财金融院,但相信金融院将来的发展,并不会太差。
简单说完了老师,就该谈谈学生,其实有一部分与老师有交叉,但综合在这里说,还是比较合适。
首先是金融院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培养。
说实话,大多数导师仍旧采取的是放羊式的培养,学生多,有课题的导师少,大多数学生都只能过着大五大六的生活,每天上课或实习。我不知道其他学校的状况如何,但如果不出意外,国内大学的硕士,在研究生大扩招的大背景下,能遇到真正培养自己的导师,的确是三生修得。
金融院丁院长的学生,对于国际金融的理解让我们这些同届的同学自惭形秽,若本科基础就已经很好,我并不觉得他们会比清北的相关领域学生差。毕竟他们的成果是隔三差五通宵研究得来的。
此外,外经贸的硕士仅有两年,看起来快速毕业,其实对研究生的培养有一定的不利,刚入校,基础薄弱,难堪大用,一年后,却又面临着工作难题,长此以往,导师们或许便放松了对硕士的“剥削”。
然而金融院有一项政策,对学生的学业与工作的培养,极其有利,即:校外导师。学生们可以联系校外导师作为一导,校内导师作为二导,共同培养。校外导师多为银行,券商,监管机构的“处长”级以上的实务牛人,对学生的提点,帮助,很多时候不是一个学者能做到的。这些实务牛人,也是金融院导师各自凭借自身资源邀请来的援兵,因此,虽然金融院导师并没有十分fancy的表现与背景,但在社会资源方面,或许要好过一些自身能力很强的海龟牛导。
这一点也体现在我的很多同学较为丰富的实习资源上,找导师要实习,基本成为了约定俗成,校内导师没有,校外导师一般也都会帮忙。虽然,说起来券商的实习非TOP2精英不要,但我仍有一些同学能够进银行,券商较为核心的部门,甚至监管机构实习。当然,中信,中金这样的,还是很难的。
也许有同学会嗤之以鼻,作为研究生,不好好做学术,整天只是浮躁地去实习,舍本求末。
作为贸大人,对此也的确深有感触,贸大人的浮躁臭名昭著,很少有人能静心研究课题,很多人都急吼吼地出去实习,积攒所谓的实践经验,做的却大多数是填表复印,收集数据的杂活,或者埋头考证,考完一个又一个,导致贸大人的后劲非常不足,在复杂问题的解决上,表现得较为欠缺。
然而实习的作用也不能一概而论,实习的确能提升学生对于实际金融市场的嗅觉,在目前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硕士能做研究类工作的机会又少之又少,在既定条件下的自我优化,也决定了实习是相较于学术研究更容易给自己争取机会的途径。
但相信贸大现在对于学术的高度重视,能够逐渐扭转学生的浮躁性格,包括楼主在内,我还是有很多同学专心研究,并没有将时间空耗在无谓的实习上的。
说完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应说一说课程对学生的培养。
说实话,课程的作用十分有限,我相信即便是清华经管,北大光华,复旦管院,上交高金,学生想要单单通过课程学习,完成金融把握的质变,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国的教育水准决定了很多问题。
金融院学术型硕士的金融课程,更偏向于数理金融的基本理论,较少涉及财务知识,这是一大短板。专业型硕士的课程更为偏向实务,甚至包括技术分析,宏观经济分析一些实际操作层面的教学。
这些课程究竟有什么用,全看学生自己能不能找到机会进行实践。楼主较为幸运,跟随导师做了一些量化研究,而没有浪费时间去券商做一些实习,较好地运用了所学的随机分析,金融工程的知识,算是没有丢掉。所以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一方面看导师有没有剥削,另一方面还是看自己愿不愿意去实践,这完全不是单单一个学校名就能给予的东西。
不过,金融院的学生,有很多传说中的学霸……不少人会在学业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绩点竞技从来都不会停止,虽然上课不代表学术,但能够有此氛围,也说明了一部分问题。
贸大的英语传统的确很给力,硕士每学期还有高级商务英语的课程要上,这的确囧萌囧萌的……
相信现在读研的,大多都是冲着就业去的,读两年研,镶个金边,进一个fancy的金融机构,风风光光过下半辈子,很简单,也的确是很遥远的梦想。
贸大的就业好,似乎人人都这么说,但似乎越来越没有说服力,这是为什么?个人认为,这和社会的舆论有关,贸大的传统优势在企业,外企,民企,国企,进去之后直接接手事务型工作,这也部分决定了贸大不重视学术的传统,哪家公司招个职员会要求博士?同样,也决定了贸大人强烈的实习意愿。
但金融大热后,进企业逐渐成为了就业不佳的代名词,而券商之类便成为学生看学校就业好坏的重点。贸大在券商的势力较小,难与清北人相提并论,就业自然差去一截。而金融危机爆发,稳定工作卷土重来,银行之类成为大热,贸大在银行的势力又不及央财,又差去一截。致使央财就业远超贸大的说法甚嚣尘上。
对此,贸大人没什么可否认的,然而金融院因其中国金融学院传统,与银行素来交好,在银行的就业,也不见得差。据我所知,10级12届学长学姐,两位数签了农总,2个建总,中总和工总并不清楚。今年虽然就业形势一片惨淡,也有几个提前招聘的工总,面试招聘的一个工总,一个中总。今年的惨淡也表现在很多人签了家乡分行的情况下。我并不清楚其他学校的状况,但据我所知,似乎就连五道口能进总行的,也不过寥寥。
有关券商,这两年券商惨淡非常,贸大人想通过正常网申进入券商面试,几无可能,除非本科为理工科,楼主有幸参与了安信证券的面试,也是打了一个期货子公司的擦边球。然而并不代表贸大人真的不可能进券商,校外导师的制度,决定了贸大人能够通过实习留任的途径,拿到券商offer。中信这种大牛,即便是清北,能进的学生也是传奇。
关于其他机会,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就不提了,包括中融国际信托,对外经贸信托之类的,也是尚有余地。
关于到底什么才是好工作,这里楼主保留意见。
总体来说,说句难听的话,贸大处在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如果本科不好,想借硕士翻身,那贸大不是一个好选择,并不能够力挽狂澜,将学生拉上第一梯队。真的想翻身,就应该盯准清北复交,不做他想。
如果本身本科尚算可以,想要找一个稍高一点的平台进修,贸大金融院还是可以考虑的,这里有好老师,好机会,好氛围,自我意志较强的话,还是足以提供提升自我能力的平台。会叫的孩子有奶吃,无论是研究机会还是实习机会都得主动向导师要。
本科是贸大本校的话,作为学长真心劝一句,真要学金融,就好好做做研究,别一门心思想实习,靠着实习横扫千军的日子早就过去了,连着本科的实习,三个有含金量的足以。试想美国的顶尖大学,他们之所以被称为顶尖,不是因为他们的学生爱实习,而是因为他们的学生的研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顶尖的。
如果是觉得考个研就能怎样怎样的人,真心劝一句,考上了也没用,任何时候自身能力与资源都是关键,没能力就得有资源,没资源就得有能力,锻炼自我成为大牛才是正道,以为顶着一个学校名就能成为香饽饽,这未免太天真了。
同样,考证只是能力的证明,而如果本身能力薄弱,即使拿到了证,也终究会在面试中露陷。
※ 来源:考研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