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一难题,清华大学水利系振动组王向超博士后和王进廷教授、张楚汉院士提出了地震全情景分析方法(Deterministic full-scenario model),评估重大工程场址最大可信地震危险性。这一方法全面考虑场址区域未来可能发生最大可信地震的不确定性,模拟海量地震情景产生的宽频带(0-10Hz)地震动,评估其地震危险性。文章中以我国溪洛渡拱坝为例,模拟了其最大可信地震的2200万场情景,得到了场址最大可信地震危险性图谱(图1)。

图1.溪洛渡场址最大可信地震危险性图谱

图2.50%超越概率水平对应地震情景及场址地震动时程

图3.50%超越概率水平对应地震情景产生的场址区域地震动场
该方法考虑重大工程场址可能的发震断层破裂过程,地震波在介质空间中的传播,以及工程场址复杂地质地形条件等关键因素,为工程抗震设计提供较合理的地震动输入荷载(图2和图3)。研究成果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重大工程场址地震危险性评估体系,对于提升重大工程抗震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成果于10月19日以“最大可信地震危险的地震全情景分析方法”(Deterministic full-scenario analysis for maximum credible earthquake hazards)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清华大学水利系王向超博士后为论文第一作者,王进廷教授为通讯作者,张楚汉院士为第三作者,清华大学水利系为唯一完成单位。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2410-3
供稿:水利系
题图设计:梁晨
编辑:李华山
审核:郭玲
2023年10月23日 1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