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实时连续获取脑电信号在人机混合智能、临床脑疾病诊治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颅骨的存在影响了脑电信号的获取,外耳道的腔道有望削弱颅骨对脑电信号的衰减作用,且所受运动干扰低,可更加有效地记录颞叶、顶叶及枕叶等脑区的神经活动。
外耳道内部蜿蜒曲折的几何形貌以及因人而异的特点,对力学、材料、界面及电子器件的设计提出极高的挑战;此外,实现耳内脑电信号的连续监测而不影响听觉信息的正常传导也对电子器件的形态提出极高的挑战。研究人员基于柔性电子器件可与神经界面共形集成的特点,发展了一种自适应、自支撑的耳内柔性三维附壁攀爬神经电子器件,解决了上述挑战。该器件以小螺旋的构型深入外耳道,在电热驱动下膨胀并变形为预设大螺旋构型,受到耳道内壁的约束后自适应地贴合于耳道内表面。其模量可调节的特性平衡了外耳道的生理敏感同信号采集所需界面稳定的矛盾,形态可重构的特性解决了传统支撑物需量身定制的难题,同时其中空的结构不影响受试者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为开发适用于三维复杂表面/结构的柔性电子器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图1.耳内柔性三维附壁攀爬神经电子器件
研究人员基于该器件分别开展了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视觉BCI和基于鸡尾酒效应的听觉BCI研究,验证了器件在EEG-BCI中的独特优势,提升了BCI的易用性与泛用性,推动了可穿戴BCI的发展,为揭示自然场景下听觉注意机制带来重要的启示。

图2.视觉和听觉BCI研究
清华大学副研究员马寅佶、高小榕、冯雪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航院博士后王宙恒和医学院博士生史楠林为共同第一作者。参与该工作的还有浙江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等单位。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9814-6
供稿:航院
题图设计:金娅辰
编辑:李若梦
审核:郭玲
2023年07月24日 13: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