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碳中和大家谈】对话贺克斌: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清华智慧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0

● 记者 吕婷 学生记者 徐亦鸣

编者按:
9月22日,清华大学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的成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行动,是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与充分发挥清华多学科优势紧密结合的重大举措,是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的主动担当。
清华大学推出“碳中和大家谈”系列访谈,邀请专家****围绕碳中和领域热点议题,进行前瞻性、引领性的思考和讨论。本期访谈邀请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为我们梳理总结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背景与实现路径,以及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的整体理念与发展规划。

贺克斌
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现任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环境学部主任,全球排放研究计划(GEIA)中国工作委员会主席,全球能源评估研究计划(GEA)环境组组长等。长期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方面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被爱斯唯尔连续评为2014-2020年“中国高被引****”,入选2018年-2020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实现“双碳”目标,不进则退

记者: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全球大背景是什么?
贺克斌:日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愈来愈无法忽视。从1850年到2020年,地球平均温度累计上升1.2度。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若不对全球升温加以控制,将是自毁家园。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未来温控目标的安全线是升温幅度不能超过2度,更稳妥一点,是要实现不超过1.5度的温控目标,这也是全球各国在2015年《巴黎协定》中达成的基本共识。因此中国提出要努力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首先是气候履约的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

记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会对经济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贺克斌: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是产业竞争的需求。碳减排技术升级的竞争是一个不进则退的过程。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推进,世界经济发展将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变。目前,全球经济高度依赖化石能源,但是化石能源在全球的地域分布极度不均匀,而风、光资源分布相对更均匀,谁能够更好地掌握大规模开发与高效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的领先技术体系,谁就获得了长期经济发展支撑能力的提升。
可再生能源的分布相对均衡,也为各国提供了解除资源依赖、实现发展相对平等机会。资源物质的排他性并不存在于知识技术领域,各国可以通过知识积累和技术传播实现良性合作与共赢。总体来看,技术依赖型经济有着光明的前景。谁能率先实现技术突破、摆脱资源依赖,谁就能在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中把握先机。

记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贺克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环境治理从传统的末端治理、尾部治理路径逐步转向主动治理与控制。未来的几十年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将是环境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以北京为例,近年来北京市的PM2.5从2013年的89微克/立方米降到去年的38微克/立方米。在碳中和目标下,2060年北京的PM2.5数值将降到世卫组织现在的最低推荐值10微克/立方米以下。自然环境的治理与改善将对国民健康获益和人口平均寿命有重要的正向意义,这与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目标完全一致。
因此,无论是气候履约、产业竞争还是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都是一个不进则退的行动,不抓住机遇就会错失时间窗口,所以在碳中和领域,中国必须要主动发力,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五碳并举”,步步为营

记者:我们未来的减排任务如何一步步完成?
贺克斌:可以考虑通过“五碳并举”的措施来攻克难关。
第一,资源增效减碳。在达到同样的经济目标的条件下,将能源需求降到最低,减下来的碳就叫资源增效减碳。
第二,能源结构降碳,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比例,降低化石能源比重。
第三,地质空间存碳,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来解决一部分二氧化碳。
第四,生态系统固碳,通过各种生态建设的手段,实现陆地与海洋碳汇扩增。
第五,市场机制融碳。前四个措施都是技术手段,什么样的技术在什么样的时空范围里应该优先使用,市场机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碳市场会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各类技术更合理有效地应用。

记者:此前,您带领团队一直奋战在“蓝天保卫战”一线,在减污降碳等领域,未来有哪些规划?
贺克斌:碳中和目标与空气质量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低碳能源转型对中国空气质量长期持续改善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之前做的蓝天保卫战相关工作,空气质量的改善也带动了能效提升与减碳,但这远远不够。所以我们从“蓝天拉动低碳”正在逐步发展成“低碳拉动蓝天”。
当我们向碳中和时代迈进,低碳拉动蓝天就要成为重点工作目标,我们的烟气多污染物工程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已改名为“烟气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工程中心”,未来将进一步在相关方向攻关。
在无废城市建设、固废处理方面环境学院也有相关工作,通过关键材料的回收利用实现循环经济。小规模应用的稀有金属和稀土元素通过固废处理实现回收,就会成为新的资源,这一领域也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环境学院与地学系合作的碳中和与环境协同治理平台将从另一路径推动减污降碳,通过发布报告进行全国地方减污降碳的评估推动相关进展。同时,地面设施会影响气候与降水,水资源的分布影响着未来可再生能源设施的匹配程度。自然环境资源能否支撑大规模的新能源应用除了要求核心技术的突破,也要求系统的协同匹配,这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
“清华不是赶时髦,而是敢担当”
记者:清华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的背景是什么?
贺克斌:国际能源署(IEA)2021年的最新报告显示,在全球能源行业的路线图里,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中,50%目前尚未成熟,需要进一步研发提升。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有很大的技术攻关空间,要从现在开始筹划布局。
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上,中国有巨大的制度优势。适当的政策发挥作用有利于新技术加速成熟、进入市场。因此我们有坚实的支撑与巨大的机遇。清华碳中和研究院的成立便是基于这些现实需求和重要机遇,是在世界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将国家重大需求与清华自身优势结合的成果。
如果说清华已有的碳中和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工作基础都是“珍珠”,那么碳中和研究院就要“把珍珠串成项链”,集中优势力量在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无论是承担时代使命,还是促进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技术突破,清华都责无旁贷。担当本身就是学科发展的最大机遇,承担时代责任正是一个学科成长的最好发展机会。因此,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的成立不是赶时髦,而是敢担当。清华追求的不是干事,而是干成事、干成大事。
发挥清华优势 多学科多院系联合创新
记者: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有哪些发展规划?
贺克斌: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旨在支撑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实现国际技术引领,出战略思想、出关键技术、出综合示范。目前我们设置有七大攻关方向,分别是零碳发电与动力、新型电力系统、零碳交通、零碳建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业深度减排、封存和碳汇。这是一个滚动开放的布局,未来将会结合清华的特点与优势,进一步完善这一架构。
碳中和技术涉及多个院系、多个学科,碳中和研究院将鼓励跨院系跨学科的联合创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时我们希望组织专业团队,开展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团结各行业的力量,以结果导向、宽口径的方式实现更多合作。
碳中和研究院也将面向未来培养时代所需人才。人才培养与科研攻关同理,既要实现当下与未来的平稳过渡,同时也要规划合理的发展路径与战略,抓住未来的竞争机遇。
同时,研究院还将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的专家交流与合作互补。我们要在具有明显优势的方面勇挑大梁,在不是我们特长的领域虚心学习,才能团结多方力量合作干成大事。
记者:在校地合作以及国际交流方面,研究院有怎样的具体计划?
贺克斌:在校地合作方面,我们会积极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形成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碳中和关键技术合作集成平台,不断深化校地合作,对接地方低碳发展与企业转型需求,合作共建绿色低碳示范企业、示范城市(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计划举办碳中和前沿技术高端国际论坛,邀请国际低碳领域顶级专家****重点探讨碳中和学术前沿、技术创新、战略思想;加强国际科技传播,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国际智库等开展广泛对话,推出碳中和关键技术、案例工程与创新企业榜单评价榜单,提升国际影响力;倡议并成立碳中和技术国际联盟,推动国际知名高校、企业、机构合作建设全球生态文明,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研究院将综合组织评审意见,通过发布碳减排技术进展、企业评估等榜单团结全球专家、推动学术技术国际交流,进一步提升中国在碳减排领域的科技影响力。
(清华新闻网10月4日电)
编辑:陈晓艳
审核:吕婷

2021年10月04日 14:00:45


相关话题/技术 资源 清华大学 能源 国际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机械系欧阳礼亮获国际生物制造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清华新闻网10月4日电9月27日-29日,2021年国际生物制造大会(Biofabrication2021)在澳大利亚伍伦贡线上召开。该会议是国际生物制造学会(InternationalConferenceforBIofabrication)的官方年会,也是生物制造领域的国际盛会。在大会颁奖仪式上,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
  • 航天航空学院冯雪课题组在柔性超声能量传输及通讯技术上取得突破进展
    清华新闻网10月4日电心脏起搏器和脑起搏器等植入式医疗设备已成为多类顽固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全球已经完成了超过100万例的设备植入。然而,现有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医疗器械存在电池寿命有限、手术更换电池会带来二次手术风险等缺陷。此外,为了延长使用周期,需要用到大体积的电池,造成现有设备体积大,材质硬,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
  • 环境学院教授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上作报告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上作报告  清华新闻网7月30日电7月19-21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召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教授和李金惠教授出席本次论坛并作报告。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自2009年起已连续举办4年,并于今年升格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
  • 国际英语语言文学教授协会2013年北京年会在清华举行
    国际英语语言文学教授协会(IAUPE)2013年北京年会在清华举行  清华新闻网7月22日电7月16至20日,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国际英语语言文学教授协会(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UniversityProfessorsofEnglish,IAUPE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
  • 清华微系统与测控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通过教育部验收
    清华微系统与测控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通过教育部验收  清华新闻网8月26日电近日,清华大学微系统与测控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通过教育部验收。团队学术带头人、清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精仪系主任尤政代表团队作报告,汇报了自2010年以来创新团队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图为验收会现场。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量科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
  • 清华大学代表队获欧洲大学生载重飞机挑战赛亚军
    清华大学代表队获欧洲大学生载重飞机挑战赛亚军  清华新闻网8月26日电8月12日,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2013年欧洲大学生载重飞机挑战赛中,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院学生航空创新实践基地(AIR)学生组成的清华大学代表队经过3个比赛日的激烈角逐,最终斩获亚军,并在载重量和装载速度两个重要单项上拔得头筹。图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
  •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何宏辉、马辉团队合作揭示生物医学和临床应用的偏振光学关键问题
    清华新闻网9月29日电作为一种电磁波,光具有强度、波长、相位和偏振等基本特性。其中光的偏振属于矢量性质,其高维度的特性决定了偏振的测量和表征较为复杂。由于人眼可以直接或间接观察到光的强度、颜色(波长)、相位信息,因此基于上述基本属性的光学方法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广泛。与此相比,人眼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
  • 全国首个电力系统“源网荷”实体碳表系统及能源碳计量平台正式上线
    清华新闻网9月30日电9月29日上午,在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电力公司的指导下,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清华大学电机系、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国网常州供电公司共同举办全国首个电力系统“源网荷”实体碳表应用示范工程启动仪式。启动仪式江苏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李义,江苏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王之伟,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
  • 清华大学领衔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清华新闻网9月28日电清华大学天文系通过毫米波阵列观测发现,宇宙早期星际间中的重元素,可能起源于一亿个太阳光度的巨大星系的反馈作用,这一发现挑战了国际上现有的星系形成理论。星际间介质中的重元素存在之谜在宇宙中,绝大部分物质不在星系里,而在星系之间。这部分弥散在星系之间广袤空间里的物质,被称为星际间介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
  •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郑博团队揭示全球野火碳排放变化驱动力
    清华新闻网9月26日电野火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向大气中释放约2GtC。野火过后植被重新生长,可以将燃烧过程释放的碳再次吸收,但如果野火侵入了泥炭地、森林等富含碳、具有较强碳汇功能的生态系统,并导致泥炭地大火、毁林、森林退化等严重自然灾害,不仅使野火燃烧过程释放的碳难以被完全吸收,还会阻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