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不断线”,为战“疫”贡献清华智慧
清华大学首期“云上博论”成功举办
清华新闻网2月25日电(通讯员 魏强强 张健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清华大学研究生会以清华大学博士生论坛体系为基础,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学术交流不停歇,推出“云上博论”系列学术交流活动。2月20日下午,以“新冠肺炎疫情:病理与防控”为主题的清华大学首期“云上博论”暨第584期博士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生命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宏伟教授为论坛作开场报告,来自生命学院、公管学院、医学院-药学院的8名师生分别作了学术报告,来自23个院系的150余名研究生同学线上参与学术交流。
研究生同学克服困难 积极参与学术交流
首期“云上博论”聚焦新冠肺炎的病理与防控,尝试为战胜疫情贡献清华智慧,探索特殊时期学术交流“不断线”的长效化机制。王宏伟教授以“推进冷冻电镜技术的能力边界”为题作开场报告,指出冷冻电镜技术可以用以研究新型冠状病毒侵染人体的关键蛋白,进而指导药物的设计和优化。论坛持续近4个小时,与会师生克服困难,全程参与,积极通过语音提问和聊天室交流,充分展现了清华学子自强不息、保持奋进的精神风貌。
王宏伟教授作学术报告
王宏伟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云上博论”的创新和突破。他说:“第一次以线上的方式举办博士生论坛,能很好地结合社会热点,对新冠病毒的病理、防控及社会治理进行探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王宏伟表示,同学们结合各自学科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分享学术成果,相互启发学习,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科研合作。同学们在不能返校的情况下仍能加强学习交流,坚持科研思考,作出了很好的示范。王宏伟勉励在场同学再接再厉,永远保持奋进的姿态。
报告人线上进行学术分享
论坛中,报告人结合各自专业背景,向同学们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如何为战胜疫情贡献清华智慧。生命学院2015级博士生刘楠是王宏伟教授课题组一员,得知疫情发生后从加拿大紧急回国参与到病毒蛋白高分辨率结构研究中。在接受学校健康观察期间,刘楠依旧克服困难,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分享了新冠病毒侵染人体细胞的机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江汉臣老师基于微博大数据和百度指数的分析,介绍了新冠肺炎疫情和SARS疫情对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影响;公管学院2017级博士生黄昊、2016级博士生张婧雯、2019级博士生任梦萝等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政社协调机制和群体性心理影响等汇报了最新研究成果;医学院2017级博士生刘光娜、2017级博士生宋晓微、2019级硕士生吴新姿结合临床案例介绍了新冠病毒的致病机理、新版诊疗方案今儿防护措施,并对未来治疗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分享人和同学们在聊天室交流互动
与会同学对“云上博论”纷纷点赞。公管学院2019级MPA车晓玲是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她认为此次论坛使同学们更加专业、系统、全面地了解了新冠肺炎涉及的诸多问题,线上交流的方式让非全日制研究生同学也能更好地参与学术交流,十分期待更多聚焦社会热点、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活动继续上线。公管学院2019级博士生关辽说:“论坛报告深刻嵌入到当前疫情带来的社会热点中,除了在从网络获取真假难辨的信息外,更需要理性客观的学术视角。”机械学院2018级博士生王成鑫表示:“首期‘云上博论’一方面让广大宅在家缺少学术动力的同学们能够互相交流,另一方面也为各院系在疫情下如何更好的开展学术交流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生命学院2018级博士生韩玉洁说:“此次线上博论收获远超预期,观众通过举手和聊天区留言等形式很好的实现了与嘉宾的互动,参与感满分。”
宋晓微在长庚医院休息室参加“云上博论”,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刘光娜(左)和吴新姿(右)正在进行学术报告分享
参与学术报告分享师生也饱受鼓舞,收获颇丰。宋晓微同学一直在长庚医院战“疫”第一线工作,她表示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下开展此次论坛,对加强新冠病毒治疗研究很有意义,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深刻认知疫情。江汉臣老师表示:“在这种特殊时期能有这样的跨学科学术活动,很不容易但很有必要。跨学科的思想碰撞是学术氛围塑造的重要手段,在此次活动中我也学习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研究内容。”黄昊同学认为在“云上博论”分享学术成果是一次特殊的经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探讨、研究新冠疫情收获满满,无论是从组织还是从效果来说,都超出了预期。
清华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为营造校园良好学术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自2002年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以来,至今累计举办 580 余期,开展学术报告18000 余场,累计参与师生近6万人。清华大学第584期博士生学术论坛发挥信息技术的创新优势,成功举办了首期“云上博论”,探索特殊时期保证学术交流“不断线”的长效化机制,尝试为战胜疫情贡献清华智慧。
供稿:校研会
编辑:李晨晖
审核:吕 婷
2020年02月25日 10:32:09 清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