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通识视野 写多元主题
清华大学第二届全国高校写作课研讨会举行
清华新闻网12月23日电 12月20日下午,清华大学第二届全国高校写作课研讨会在法律图书馆楼举办。清华大学副校长、“写作与沟通”课负责人彭刚出席并致辞,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双聘教授管晓宏院士,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甘阳带来了精彩的主题分享。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主任梅赐琪主持活动。
本次研讨以“通识视野下的多元主题写作”为主题,来自全国47所高校的百余位嘉宾共同探讨了写作课如何结合多元主题、打通不同学科,从而在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塑造价值观念。与会教师还通过多种形式了解了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的建设情况。
彭刚致辞
彭刚在致辞中表示,清华大学早在2014年就明确提出,本科教学体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清华大学教学改革中,“写作与沟通”课程是重要一环,其定位为“有学理深度,无学科门槛,能自成体系”。开课一年多来,实践了“多元主题”“小班教学”“一对一面批”等多种特色教学模式。实践中看到学生的成长,让人仿佛听到“春天竹子拔节的声音”。清华的探索得到了全国各高校的关注和支持,通过本次全国研讨会,希望能够和全国同行一起共同推动这项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的事业。
管晓宏作报告
管晓宏以“表达与交流是最重要的通识教育”为题,结合多年教学科研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说明表达与交流是现代社会人必备的基本能力、重要的综合能力,也是通识教育必须重视的部分。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的语言写作技巧传授,而是涉及多种学科、注重逻辑思维的整体教育;在个人能力之外,也将对学生的心理适应、性格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开设读写交流领域的课程,已经成为国际一流大学这些年来的共同趋势,也期待国内同仁一起开拓。
李猛作报告
李猛指出,大学教育需要学生从一般写作转向专业性和批判性写作,这种转向的关键是思想与逻辑。高校写作课应注重与不同主题结合,让学生经历搜集资料、挖掘文献、找到突破、完成写作的综合过程,这需要不同专业的教授****投身写作教学,使专业教育、写作教育、通识教育形成有机结合。
甘阳作报告
甘阳分享了新雅书院的课程教学经验,进行了“写作很简单:言而有物,力去八股”的主题分享。他指出,写作的问题主要是心态的问题,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会写”,在此基础上“多写”,并用“多读”来训练批判性思考。值得阅读的文本,是能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文本;值得书写的文章,是学生想要表达、关乎成长的见解。写作课需要学校和师生共同投入精力。
在问答环节中,到场嘉宾还与参会教师围绕新生研讨训练、研究型思维培养、理工院校人文通识教育等问题展开交流,互动气氛非常热烈。
各分会场现场
主会场之后,四场分会场也围绕“多元专业背景下的写作课”“写作课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写作教学方法与设计”“应用写作与学术写作”等主题展开了小组讨论。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从事通识写作课教学、管理和研究的教师进行了主题发言和小组讨论。第一批选修了清华“写作与沟通”课程的学生代表也到场和与会专家进行了交流。
晚间,参会嘉宾们还进入了“写作与沟通”课程“健康”“解码动物”“工程师”三个主题的课堂,现场观摩教学情况,并与授课教师和选课同学进行了热烈交流。
梅赐琪作会议总结发言
在研讨会总结中,梅赐琪指出,“写作与沟通”课是清华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渠道。作为年轻的教学机构,清华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愿与全国同行一道,共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中国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写作能力培养开路架桥。
供稿: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 婷
2019年12月23日 11:53:05 清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