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人在澳门|我的爱始终与你同在
记者 高原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201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20周年。
“向国旗敬礼!”上午8:00,清华大学35名师生与澳门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师生们在澳门大学莲花广场举行隆重的“双手护国旗,铁肩承两制”京浙澳大学生回归纪念日联合升旗仪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澳门大学校旗冉冉升起
清华园里,莘莘学子合作谱写一首《廿年不忘》,用深情的歌声祝福澳门的明天更美好。
千里之外的澳门,12月19日,《回归之夜》文艺晚会上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
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合唱队演唱《七子之歌》
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民乐队演奏《牧民新歌》
当歌声交映南北,我们不禁回想起澳门大三巴牌坊前清澈的童声——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源于著名爱国****和诗人闻一多创作的组诗《七子之歌》的开篇。
那么,清华与澳门的故事,便让我们从这里讲起。
Part1:闻一多与七子之歌
闻一多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1925年回国。《七子之歌》是他回国前夕创作的。图为留学美国时期的闻一多。
“母亲,我要回来!”
上世纪20年代,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独居异域的孤独,种族歧视的屈辱,使他更加思念自己的祖国。1925年回国前夕,他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这些力透纸背、质朴深情的词句,浓缩了这位爱国青年诗人的血泪,表达了祖国儿女向被帝国主义抢占的澳门等我国七地发出的呐喊与呼唤。而闻一多与澳门的渊源,更让澳门在一代代清华人心中占有特殊的沉甸甸的分量。
1925年7月,《七子之歌》组诗首次发表于《现代评论》。后被《清华周刊》等多家报刊转载。
1998年,《七子之歌——澳门》经作曲家谱曲,在电视片《澳门岁月》中播出,成为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歌,广为传唱。
Part2:澳门区旗区徽以及人民大会堂澳门厅的设计
张磊手绘的报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区旗区徽图稿
随着中葡两国政府签订《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确定在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将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终于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伴随回归的脚步,1991年,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向海内外征集区旗、区徽设计图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组织师生积极参与,青年教师张磊的作品脱颖而出。后来,评委会决定综合他和另一名获奖者肖红(后曾任清华大学艺教中心副主任)作品的优点,二人共同完善图案设计,最终完成了澳门区旗、区徽图案。
1992年底,张磊与区旗区徽评委会主席钱伟长、委员常沙娜合影
在平静的海面上,与五星相辉映的荷花缓缓升起,绿色象征着春天,代表着和平与安宁。——这是澳门区旗区徽的图案设计构思。
“绿色象征春天,澳门和祖国人民都在企望和平安宁,盼望澳门平稳过度。”张磊说。而正是他这一抹令人心安的“绿”,带人希望的“绿”,让这幅作品在众多参评稿件中脱颖而出。
张磊设计的庆祝澳门回归祖国标志图案
此外,庆祝澳门回归祖国标志图案也同样出自张磊之手;在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港澳台办确定的5幅庆祝澳门回归招贴画中,美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系邓宁同学的作品是唯一由学生完成的入选作品。
邓宁设计的《海桥·莲花·国旗》作为唯一由学生完成的作品入选庆祝澳门回归招贴画
此外,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是,人民大会堂澳门厅也藏着“清华秘密”。
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炜钰教授团队设计的人民大会堂澳门厅,辉煌、端庄、高雅、明快、亲切、绚丽,高低错落、颇具层次感的空间效果,在光晕、光影、光点及水晶珠的闪烁和反射下,营造出“景中有景”“厅中有厅”的环境氛围,中国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被匠心独运地融合在一起,“中西合璧”之中彰显“一国两制”的艺术美感。
澳门厅过厅
澳门厅设计图
Part3: 回眸毕生难忘的那一天
清华师生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澳门回归活动
乘着时光的翅膀,等待的时间显得如此漫长,当一切准备就绪,当日历一页一页翻过,终于来到那令无数中华儿女都毕生难忘的夜晚,1999年12月20日!
那一晚的北京,气温骤降至零下12摄氏度。但寒冷的初冬抵不住清华人的心热气腾腾!
天安门广场庆祝活动。烟花绚烂,校旗飘飘,年轻的脸庞就像最娇艳的花朵。随着人群,没有学过跳舞的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学着其他同学的动作加入舞蹈的行列。“在一个如此融洽、热烈、富有凝聚力的环境中,忍不住就想跳啊、唱啊,表达心中的喜悦。”法律系法双81班柳枝在接受当时校报《新清华》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
当晚,清华大学师生迎接澳门回归庆祝大会在学校大礼堂举行
清华园,大礼堂。千余名清华师生隆重召开迎接澳门回归庆祝大会,从《祖国,我亲爱的母亲》到《万岁,伟大的祖国》,歌声不止、欢笑不止。当教师合唱团、大学生合唱团、附小合唱团共同演唱起那首清华人独具分量的《七子之歌》时,所有人都加入到合唱中来,每个人的眼眶里都噙满了泪水:“等了好久!终于把你等回!”
Part4:灼灼芳华,支持澳门高等教育事业
澳门“双料”校长、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周礼杲
回归前的澳门高等教育事业百废待兴,只有一所私立性质的东亚大学。随着回归脚步加速,澳门大学向教育部提请支持,要从内地知名大学聘请科技工程领域资深教授,教育部首先考虑从清华选人。
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周礼杲便是那第一个被“选中”的人。那一年,他58岁,来不及更多的告别,“说走就走,拎着箱子就去了!” 这一走就是28年。
28年间,他从澳门大学一名普通教授到澳门大学副校长、校长再到澳门科技大学创始校长、校董会主席,耕耘不辍,情深不止,为澳门回归后本地人才的培养和澳门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奉献了自己原本安逸的晚年生活。
从1990年代起,清华大学一批清华教师投身澳门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
澳门地少人多,除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等固有问题外,还要面对环境资源危机,包括市区空气恶化和周围水域生态环境破坏等。1992年,环境学院王志石教授前去澳门大学任教,并针对环境污染主持科研项目。
1995年11月,电机系白净教授一行赴澳门,向澳门地区引进清华科研成果——家庭心电图监护网系统。
从1995年起,清华大学电机系韩英铎院士(右3)先后任澳门大学访问教授、澳门电脑与系统工程研究所执行主席、澳门计算机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1997年,清华电机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韩英铎参加了由澳门多个重要企事业合办的澳门电脑与系统工程研究所并任执行主席。
1998年,清华大学与澳门大学科技学院合作,开展了澳门历史上首次全面进行的城市发展和规划纲要研究,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赵炳时负责,建筑学院、经管学院、土木系、环境系等多个院系教师参与相关工作。
2000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唐泽圣任澳门科技大学资讯科技学院院长,2002年任副校长。
回归20年来,一批清华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专业造诣,为澳门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推动澳门高校与清华大学、澳门与内地之间的合作交流发挥了重要桥梁作用。他们的名字无法一一列举,但他们的名字终将镌刻在澳门的历史画卷上,并留下清华人浓墨重彩的华美乐章。
清华教授带澳门大学学生赴清华做实验
今年教师节、中秋节前夕,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率团赴澳门,专程到周礼杲家中看望,并代表学校感谢他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清华同仁听从祖国召唤赴澳门,筚路蓝缕、锐意开拓,促进了澳门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
Part5:多方位支持澳门社会发展
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清华举行
在澳门回归之后,清华在科技、人文、社会、法制等各领域与澳门开展合作,支持澳门建设发展。
澳门回归20年来,“一国两制”的实践取得成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国两制”澳门模式,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振民及其团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振民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学和港澳台问题,曾连续三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员,为推动澳门基本法实施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以及为特区政府和当地学生讲课,每年多次往返北京与澳门之间。
2013年11月,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在清华举行,研究会秘书处设在清华大学。此外,每年,设在清华的秘书处都会接待澳门基本法推广协会的青年大使,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2018年3月崔世安特首亲临清华考察项目进展情况
2017年8月23日,澳门特别行政区遭受台风“天鸽”正面袭击,这是自1953年有台风观测记录以来对澳门影响最强的台风灾害事件。
澳门“天鸽”牵动着清华人的心,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作为评估专家组成员单位,迅速响应,调集力量,由袁宏永教授带队,赴澳门调研并听取特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关于灾情和救灾工作的情况介绍,走访了民防行动中心、海事及水务局、邮电局、消防局、地球物理暨气象局、能源办、土地工务运输局、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等单位,快速调集研究和实施队伍,为澳门特区政府搭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统一指挥、运转高效的应急平台。
这一为澳门特区政府量身打造的应急指挥和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平台,在时隔一年后再次发生相同级别“山竹”台风时,经受住了考验,全面保障了澳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Part6:灿若星辰,清华校友在澳门
2011年百年校庆之际,清华澳门校友会聚会。
20余年来,清华校友扎根澳门,凝聚在清华澳门校友会的周围,爱国爱澳爱母校,追求卓越、凝聚力量。
崔世平,2002年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博士学位。任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理事长、澳门中华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等职,第十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
马志毅,2000年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任全国青联副主席、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澳门中华总商会策略研究委员会主任等职。
宋永华,1989-1991年在清华大学电机系做博士后,2009年-2012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校长助理。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曾任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等职。2018年任澳门大学校长。
冯家超,2006年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彩研究所所长,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
雷震,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系。入选国家“****”领军人才、科技部科技创业人才。曾获清华校友三创大赛总冠军,代表澳门获阿里巴巴创客大赛全球总冠军。现任纳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柔性透明导电材料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
Part7:清华紫与澳门绿,始终与爱同行
“清华与澳门”专题展览
多年来,清华与澳门,一个清华紫一个澳门绿,往来频繁、相互支持,上层互访、人文交流、学术研讨、艺术巡礼,如一束炽热的紫荆花和宁静优雅的荷花,在祖国的上空交相辉映,绽放光芒。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作为迎接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海外校史巡展的第一站,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馆联合清华大学澳门校友会、清华校友总会等,今年9月在澳门共同举办“清华与澳门”专题展览暨大湾区与澳门未来发展战略研讨会。这一展览得到了澳门当地市民的欢迎和良好反响。
“清华与澳门”专题展览在澳门举行
时隔3月,这一展览来到清华展出。校党委书记陈旭参加开幕式并代表学校向20余年来支持澳门各项事业发展的清华教师、相关院系表示衷心感谢。她说,未来清华将继续全力支持澳门各项事业发展,相信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在新一届行政长官的带领下,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清华与澳门一定会开展更多合作、取得更多成果,为祖国昌盛和澳门繁荣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陈旭(左五)、高开贤(左四)、王新东(右四)、贺美英(右三)、杨振宁(左三)、向波涛(左一)、史宗恺(右一)、崔世平(左二)、马志毅(右二)共同为“清华与澳门”展览剪彩。
实物展品
“我来澳门五年,真切感受到学校的影子如影相随,处处能感受到她坚强有力的支持。”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清华大学1980级自动化系校友姚坚如是说。
姚坚在澳门接受采访
刚到澳门工作不久,令他感到尤为惊喜的是,在这座略显陌生的小城,短短数月间,就与那么多来自母校清华的身影和印记相遇。虽然所处的行业或领域千差万别,但清华人共同怀揣着的滚烫的信念、流淌着的共通的精神,令他感到熟悉而温暖,姚坚形容这样的感受是:“久别重逢。”
“看到澳门每个重大的变化都与清华紧密相连,感到非常欣慰,希望澳门下一步发展进一步得到学校的支持。澳门只是一座小城,我相信并期待,清华精神的种子还将在祖国的天南海北得以生长,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的恒久动力。”姚坚动情地说。
从1950年7月1日,一批澳门青年带着澳门学联的介绍信相约来到刚刚解放的北京,到1985年,清华开始直接在港澳地区招收学生,第一位澳门学生的名字是土木系硕士生潘宝玲。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随着澳门回归祖国,近年来到清华求学的澳门学生逐年上升,目前在校生已过百人。他们在清华成长,在清华与祖国同行,这成为他们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梁文浩(前排左二)与参加游行的同学们合影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群众游行的队伍中,不乏清华大学澳门学生的身影,自动化系2017级本科生梁文浩便是其中的一位。
第一次参加国庆活动,梁文浩的震撼难以描述:“当载着导弹和无人机的部队在我面前经过时,那一刻心底对祖国的自豪喷涌而出;当走在长安街对着天安门城楼大喊‘祖国我爱你’时,那一刻的激动与兴奋终生难忘。”
“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下,澳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弹指之间回归已经20年了,我衷心希望澳门仍能保持这种势头积极发展,祝福澳门和祖国都会变得更好。最后我希望澳门的学生可以来到内地学习,在这里的所见所闻都会让你更了解自己的祖国。因为在清华的这两年,我没有一刻是后悔的。祝福祖国,祝福澳门!”梁文浩说。
素材提供|校史馆 档案馆 校报《新清华》
图片|校史馆 档案馆 郭海军 曹庆庆 等
图片设计|任左莉 赵存存
视频|清华大学研究生会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婷
2019年12月20日 10:42:18 清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