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举行第16届全国“挑战杯”获奖师生座谈会
清华新闻网11月21日电(记者 张静 摄影 李派)11月20日下午,第16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清华大学获奖师生座谈会在第一教学楼兴趣团队创意空间举行。校长邱勇与获奖师生交流参赛收获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想法。校党委副书记过勇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校团委书记王前主持。
座谈会前,现场播放了清华大学参加第16届“挑战杯”竞赛准备过程的回顾视频。清华大学以团体最高分的成绩,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夺得冠军,捧起“挑战杯”。这也是自1989年第一届“挑战杯”举办以来的30年间,清华大学第七次捧杯,继续保持“挑战杯”夺冠次数最多的纪录。本届比赛,清华共有5项作品获得本届“挑战杯”特等奖,1项作品获得特别一等奖(分组第一),是历次捧杯中获得特等奖最多的一次,总分满分,也为历史最好成绩。
邱勇讲话
在认真听取学生和指导教师代表的发言后,邱勇首先对获奖师生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感谢。邱勇指出,“挑战杯”夺冠是我校本年度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反映了清华大学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视,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度关注,也反映了学校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执着追求。
邱勇强调,创新是21世纪的重要主题,清华要在创新方面承担一流大学的责任与使命,不断展现学术研究高度和人才培养高度。学校将继续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持续加大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力度,培养学生学术志趣,拓展多样化人才成长路径。
邱勇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要做好赛后总结,充分发挥赛事的育人实效;二是聚焦实际问题,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严谨作风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三是坚持“创新为要”,以人文日新的精神推进学风建设,培养学生学术志趣,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推动办学质量再上新台阶。“自信自强的清华人一定是不畏艰辛的创新者!”邱勇说。
座谈会现场
校团委副书记鄂炎雄介绍了本届“挑战杯”师生参与和获奖情况,并分享了组织参赛的经验和改进方向。他表示,此次“挑战杯”捧杯提振了清华学生的科创士气,检验了清华学生科创成果,激发了清华学生科创志趣。赛程中,校团委坚持并完善全过程累进支持、全方位资源匹配的因材施教模式,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推动学校各部门、院系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最终形成“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挑战杯竞赛精神,助力学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未来,校团委将着力于课外科创师生激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各部门、各院系力量协调联动和“挑战杯”科技赛事战略战术、态度作风提升等方面工作,进一步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获奖学生畅所欲言,分别为(从上至下、从左到右)吴梓栋、李奇钟、李常、秦宇迪、赵长欣、武楚涵
座谈会上,同学们畅谈参赛历程的收获和体会,纷纷表示对未来的科研之路充满信心和期待。
电子系2015级本科生、2019级直博生吴梓栋分享了“软硬件联合优化的新型低功耗5G通信系统”项目。“是在北京盖高楼大厦,还是在南极盖茅草屋?”吴梓栋和他所在的实验室师生一样,毅然选择了更为艰难的后者。在高功耗问题成为5G发展的瓶颈的背景下,项目开发了低功耗5G毫米波通信系统原型机,通过引入基于端到端学习的去模块化传输架构和基于界面电磁学的低功耗大规模电磁界面天线,大幅降低5G通信的功耗。
自动化2014级本科生、航天航空学院2019级硕士生李奇钟分享了“模拟医生操作实现人机协同的血管介入手术人工智能装置”项目,该项目提出了一种模拟医生操作的辅助装置,可以允许医生在远离辐射源的地方远程遥控操作,实现了人机协同和装置智能化。项目从2017年立项到成功完成动物实验仅用了2年,而同类项目一般需要5年。
经管学院2016级本科生李常分享了“精准扶贫中的贫困识别:福利损失与解决办法”项目,该项目将聚束分析方法应用于贫困识别领域的福利分析、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引入贫困识别的研究中,为贫困识别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方法。虽然答辩前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但是被评委评价为“是唯一真懂自己项目的作者,是经济学味道最浓郁的项目!”
车辆学院2015级本科生、2019级直博生秦宇迪分享了“新型轮毂电机车轮设计及其整车应用”项目。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半年造整车”。该项目发明了新型轮毂电机车轮结构,提出两级悬置振动力学构型和新型结构方案, 完成轻量化机械结构方案,可实现四轮独立转向,完成车辆横移、原地转向等功能。未来在各个领域将有着广泛的拓展应用。
化工系2015级本科生、2019级直博生赵长欣分享了“高性能、低成本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的开发”项目,该项目聚焦制备高活性非贵金属催化剂,解决了活性位点筛选、活性位点合理排列两大难题,成功构筑了兼具高性能与低成本的钴基催化剂。
电子系2015级本科生、2019级直博生武楚涵分享了“I know you: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分层用户建模通用框架”项目,该项目提出了一个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分层用户建模通用框架,使用协同和竞争的组合注意力机制进行层次化的信息选择和融合,实现了精确而通用的用户建模。
张强分享体会
化工系教授张强在三届“挑战杯”中担任项目指导老师,指导项目均获特等奖,他就如何培养高水平人才分享了个人体会。张强认为,“挑战杯”是点燃学生科研兴趣的有效抓手。竞赛中,学生们合力迎接挑战,不仅培养了合作精神,特别是交叉领域的合作,而且沟通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戴凌龙分享体会
电子系副教授戴凌龙表示,此次指导学生参赛最大的感受是学生为集体而战的信念令人感动。备赛过程中,同学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体现了追求极致的清华精神,真正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希望未来学校可以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引导师生积极参加“挑战杯”竞赛。
会前,邱勇、过勇一行参观了兴趣团队创意空间。“挑战杯”项目指导教师、学生兴趣团队和校学生科协学生代表等30余人参加座谈会。
师生们自拍留念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始于1989年,之后从清华大学走向全国,两年一届,至今已举办16届,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大学生赛事。今年是“挑战杯”竞赛30周年,吸引了来自全国1573所高校近300万名大学生参赛。
编辑:张静 吕婷 李华山
审核:周襄楠
2019年11月21日 14:53:38 清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