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举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专家会议
清华新闻网10月12日电 日前,清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专家会在李兆基科技大楼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出席会议,教务处副处长苏芃主持会议。
首先,苏芃就学校文化素质课程现状进行了汇报。根据清华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本科教学体系定位,以及提高课程质量的要求,她提出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通识课程准入、评价及退出机制,建设高定位的“通识荣誉课程”等通识课程建设方案,并围绕改革方案建立明确的要求和推进举措。
会上各位专家就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现场
新雅书院院长甘阳表示,清华大学通识课程建设应遵循务实的原则,在保证现有文化素质课程量满足学生修读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建设一批高质量、有挑战度的通识课程,充分挖掘人文、社科、生物、医学、环境、经济等领域的师资,建设跨学科交叉融合、真正具有通识教育意义的课程。
数学系教授白峰杉提出通过课程形式改革推动通识课程质量的提升。他建议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视小班教学和助教团队的建设。
人文学院教授王巍简要回顾了过去几年中文化素质基地的重要工作举措,提出目前通识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经管学院教授钱小军、外文系教授陈永国、生命学院教授刘栋、美术学院教授杨东江等也对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素养要求、课程体系、制度政策等方面充分发表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听取汇报和讨论之后,彭刚首先肯定文化素质基地多年来在学校通识课程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清华近期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重点打造了写作与沟通课程,这既是一门必修课,是清华学生共同的学习经历,又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开设不同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写作沟通方面的训练。彭刚强调,未来的通识课程建设就是要开出“既有学理深度、又无学科门槛”的课程,把13个学分的通识课程做实、做好,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大的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
彭刚表示,在树立更高目标的同时,还应注重实际课程需求的保障工作,要从这两个方面同时着手。建立在清华现有资源基础上,通识教育除了在人文学科方面建设特色课程之外,还要从环境、能源、生物、人工智能等学科着手,基于当代人类、当代科技面临的巨大问题和变革,建设有清华特色的通识课程,使其成为构成所有学科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重要部分。为此,各个学科尤其是人文社科学科,除了自身学科建设,还要努力在全校人才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开出更多、更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同时,建立在现有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要吸引一些有能力、对通识课程建设有共同志趣的教师,建设一批能够代表清华品质的“通识荣誉课程”,实现教师授课“有投入、有尊严、有成就感”,学生学习“有训练、有获得感”。
供稿:教务处
编辑:李华山
审核:周襄楠
2019年10月12日 10:24:14 清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