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创新塑造未来——校长邱勇在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演讲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4-14

创新塑造未来

——在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演讲

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


邱勇在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发表演讲 摄影/张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日本当代诗人大冈信在《秋思篇》中用“这是充实的风景/连微风也/孕育着风/歌唱”的诗句来歌颂秋天的盈实。我相信,深入的交流以及基于交流的合作能够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收获。
两年前,2017年7月28日,我首次访问经团联并发表了题为“全球化对大学的挑战与机遇”的演讲。在过去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清华大学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清华大学持续推进全球战略。2015年6月,清华大学与华盛顿大学在美国西雅图合作建立了全球创新学院;2018年12月9日,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37名首届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2017年2月,清华大学在意大利米兰成立中意设计创新基地;2018年,中意设计创新基地主办的中意设计创新展成为当年米兰设计周的主要活动之一。2018年10月,清华大学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成立了清华大学东南亚中心。2018年12月,清华大学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成立了清华大学拉美中心。2018年,清华大学师生出国(境)交流访问16630人次。目前,清华与境外知名院校设立了46个双学位项目,与50个国家的285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清华大学正以更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和全球影响力。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重要近邻。过去的两年里,中日关系呈现新的气象,中日关系的发展面临比以往更为有利的环境。2019年1月28日,安倍晋三首相在日本国会发表的施政方针演说中指出,两国关系已经完全回到了正常的轨道。4月24日,习近平主席会见日本首相特使、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时也指出:“中日关系重回正常轨道,呈现积极发展势头”。
清华持续推动中日人文交流,参与和见证了中日关系的积极变化。2017年12月,二阶俊博先生一行访问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授予了他名誉教授学衔。2018年7月和9月,日本政府邀请300名清华学生分两批访问日本。2018年12月,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早稻田大学联合举办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9年4月,在清华108周年校庆之际,二阶俊博先生率日本国会代表团访问清华,捐赠了500本日本书籍和珍贵的大贺莲。人文交流是国与国之间发展良好关系的重要纽带。大学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追求学问的地方;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大学的影响是超越国界的,大学在推动国家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创新活动是人类更新已知、开创新知、探索未知的伟大实践。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不断改进生产工具,不断进行社会生产变革和科学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创新始终是国家进步和民族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在创新的基础上追求持续的发展,否则文化难免没落、国家难免衰退。《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中华文化不缺乏创新的基因。创新是人类共同应对挑战、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不断深入,人类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深刻变化。21世纪的创新活动无处不在,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创新主体,人们对创新的需要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们正在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相比于18世纪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20世纪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技术突破上速度更快、变革范围更广、影响深度更大。创新正在塑造我们的未来。为了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如何去创新、如何让创新成果造福全人类。
基础研究是实现持续创新、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前提
基础研究以发现自然规律和发展科学理论为目标。人类通过推进基础研究探索宇宙奥妙、发现物质本质、拓展知识疆域、启迪发明创造。大部分基础研究是以好奇心为驱动的研究,并没有直接的实用目的,往往看起来“无用”。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在《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一文中写道,“有益于人类的大多数真正的伟大发现,并不是由实用的愿望所推动的,而是由满足好奇的愿望所推动的。”基础研究的价值往往在短期内并不明显,因此,需要拥有一种长远眼光来看待基础研究的价值。推动基础研究要避免短视,寄予基础研究过分高的应用期望是不正确的。只有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才有可能在未来取得重大突破。基础研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基础研究的结果往往不能预设,研究者需要“自由飞翔”的环境。“自由飞翔”的环境意味着要有足够的投入、充分的耐心和自由的空间。对基础研究而言,自由的广度决定了飞翔的高度。
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丰富,基础研究的突破成为越来越艰难的事情,越来越不可能由少数人完成。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引力波的预言。直到2016年2月11日,由100多个机构、涉及18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科学家组成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宣布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从提出引力波的概念到证明引力波的存在,人类用了整整100年的时间。在人类探索未知的征程中,广泛的合作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合作将成为获取重大突破的重要基础。
大学在组织和推动基础研究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的重要职责是追求和传授高深学问、探索和扩展人类知识边界,大学产生的重要研究成果不断推动着社会发展进步。大学具有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但是大学要坚持对“无用知识”的探索。当前,世界人工智能研究热潮席卷全球,引发了链式反应般的科学突破。实际上,人工智能的思想源自大学。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数学系助理教授约翰·麦卡锡等人发起了“达特茅斯会议”,首次使用了“人工智能”概念。目前,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学在探索智能的本质及其机理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并将为人工智能在应用层面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大学要永远对知识满怀好奇和热忱,永远致力于从事有长远意义的研究,努力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
学科交叉融合是获得重大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学科的划分促进了相对完备和独立的知识体系的建立,使人类能够更为精细深入地探究世界。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既有的学科边界被不断打破,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领域层出不穷,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的趋势。
2017年11月17日,清华大学作为第一单位获得全球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这项工作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和计算机系师生紧密合作,针对“非线性地震模拟”这个全球性难题,设计实现了高扩展性的非线性地震模拟工具,对未来地震预防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2019年8月1日,清华大学研发的通用人工智能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封面。搭载该芯片的无人驾驶自行车,实现了实时视觉目标探测、目标追踪、自动过障和避障、自适应姿态控制、语音理解控制、自主决策等功能。负责该项研发工作的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由7个院系联合参与建设,涉及生命、电子、微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材料以及精密仪器等学科。学科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成为创造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大学要打破刚性的学科界面,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大学通常按学科组织师资队伍、开展学术研究、进行学术评价、培养青年人才。但是,这种传统模式在实践中制约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强化了教师的学科身份感,也造成学生的学术视野囿于所学专业。为了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清华出台了教师跨院系兼职制度和交叉学科学位授予制度,设立了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数据研究中心、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医工交叉研究院等七个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以及未来实验室和脑与智能实验室两个实体实验室。这些学科交叉机构是产出重大的前沿学术成果的平台,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平台。
学科的交叉融合既是基于所要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又是基于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科交叉点往往是新的知识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是最有可能产生重大乃至革命性突破的地方。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并有力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进步。学科的交叉融合也会促进相应学科的发展甚至形成新的交叉学科,而新的交叉学科又会成为孕育新的创新成果的沃土。
大学、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跨界合作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创新型国家通常具备三大要素:一是充满创新活力的企业,二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三是良好的创新生态。大学既具备开展基础研究的优势,也因为学科众多而易于开展学科交叉融合。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感知非常敏锐,在技术创新的投入、整合和应用上有巨大优势。政府则肩负着培育和支撑创新生态的重任。
大学要积极推动和企业的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大学和企业要建立一种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不应该局限于技术转移,要在强调问题导向的同时,努力推进从产业需求到技术开发到基础研究的多层次的合作,并在双方的合作中共同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清华大学、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在西雅图创办的全球创新学院(GIX),突出强调三个“I”:International,国际合作办学;Interdisciplinary,跨学科交叉;Integration,跨界融合。在全球创新学院的建设过程中,微软不但提供经费支持,也提供产业导师,为学生选题、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提供直接帮助。清华大学和华盛顿大学整合教学资源,利用各自的优势学科共同制定教材、设计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同时通过建设创新项目的实践平台,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球创新学院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大学与企业的国际合作模式。
大学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创新大学与政府的合作模式。大学应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大学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2019年3月29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正式揭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由清华大学与深圳市携手成立,通过高层次的国际合作、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实践,建设国际一流研究生院。深圳政府在办学场地、教学科研经费等方面提供全力支持。清华大学发挥人才科技优势,重点建设新能源与材料、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海洋技术与工程、未来人居与智慧城市、环境与生态、创新管理等学科领域,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是大学与政府携手推动教育、科研、创新创业的重要探索。
大学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资源培养创新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大学有众多的学科专业和宽广的知识谱系,拥有潜心研究的****和思维活跃的学生,是创新人才迅速成长的沃土。大学不但要充分重视基础研究,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探索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模式,更要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全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大学要积极营造创新环境,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和更大的空间。清华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iCenter,每年近4万人次参与各项创新创业活动。2018年,清华大学本科生超算团队包揽了年度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冠军,继2015年后又一次实现了“大满贯”。清华大学持续增设第二学位和辅修专业,覆盖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和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大学要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勇气。
大学要努力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共同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清华大学于2015年6月发起成立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目前,已经有221所中国高校和60家创新型企业成为联盟成员。联盟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智力优势,联合成员单位共同研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举办了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出版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及学情调查》。
大学要加强国际区域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清华大学于2017年4月联合14所亚洲高校发起成立了亚洲大学联盟,共同推动亚洲大学的创新合作。亚洲大学联盟成立之后的第一个学生活动就是“青年创新工作坊”,来自联盟成员大学的同学围绕自主选择的环境挑战、优质教育、文化传承、消除贫困和城市再生等主题开展研究,并在导师团队的带领下进行实地调研。2019年7月,主题为“创新、孵化、创业”的海外短期学习项目成功举行,来自9所学校的学生通过讲座学习、参访实验室和企业,实地了解创新创业的形态,并通过制定商业计划体验创业的过程。
大学要努力推动全球合作,培养能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创新人才。清华大学于2019年5月与其他11所大学发起成立的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聚焦气候变化和协同治理以及教育合作交流,发挥各自在相关领域的学术优势,为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才。
大学要加强伦理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技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我们所处的世界。但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网络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相应的伦理问题、道德问题和价值观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们不仅要关注科技、关注创新,更要教育年轻人学会关注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大学必须更加重视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伦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日本的令和元年。中日关系的发展拥有比以往更有利的条件,中日关系应当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积极因素。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别元九后咏所怀》一诗中写道:“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意思是相知不在乎多少,重要的是,是否心怀共同的愿望。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应该成为相知的伙伴。我相信,这种相知一定会有力地促进中日人文交流和科技交流。我衷心祝愿,中日两国携手创新,共同塑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闻链接: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简称“经团联”)是日本最大的经济团体,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经团联的使命是建立民主的、自律型的经济社会,确立能充分发挥个人和企业活力的自由、公正、透明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日本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经济、产业等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经团联与政界、行政、工会、市民等有关人士进行对话、提出对策,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同时通过与各国政府、经济团体等国际机构的对话,参与解决国际间的课题,密切日本与各国经济界的关系。
编辑:曲田
审核:戚天雷 高原


2019年09月28日 09:09:00  清华新闻网

相关话题/创新 学科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清华大学举行计算机学科顾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清华大学举行计算机学科顾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清华新闻网9月24日电9月21日上午,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顾问委员会(以下简称顾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主楼接待厅举行。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席、顾问委员会主席陈元,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图灵奖获得者、清华大学交叉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4
  • 自动化系举行全系教职工大会宣贯新一轮学科战略规划
    新学年风帆正劲,新规划谋划未来自动化系举行全系教职工大会宣贯新一轮学科战略规划清华新闻网9月12日电9月6日至7日,在新学年开启和教师节到来之际,自动化系在昌平召开全系教职工大会,围绕自动化系新一轮学科战略规划主题举行大会报告、专题研讨、形势政策学习和工会活动,推动宣传贯彻工作。系党政班子全体成员、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4
  • 公管学院朱俊明、薛澜合作发文揭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低碳创新的影响
    公管学院朱俊明、薛澜合作发文揭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低碳创新的影响清华新闻网9月11日电9月9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朱俊明副教授、薛澜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中国碳排放交易引发的低碳创新(Low-car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4
  • 清华大学与上海市共同成立国际创新中心 李强、应勇、邱勇出席揭牌仪式
    清华大学与上海市共同成立国际创新中心李强、应勇、邱勇出席揭牌仪式?清华新闻网9月1日电(通讯员何锦涛摄影陈正宝毛毛翁志立)8月31日上午,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上海市普陀区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上海市委常委、秘书长诸葛宇杰,副市长吴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4
  • 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举行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
    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举行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清华新闻网8月30日电8月27日,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GIX)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在清华学堂召开。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全球创新学院副院长饶培伦,华盛顿大学课程主管琳达·瓦格纳(LindaWagner),华盛顿大学讲师约翰·雷提(JohnRai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4
  • 清华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科群“双一流”建设中期专家评审会举行
    清华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科群双一流建设中期专家评审会举行清华新闻网8月23日电8月20日,清华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科群双一流建设中期专家评审会在公管学院举行。清华大学校长助理、文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彭刚,发展规划处处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杨殿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4
  • 全球创新学院毕业典礼举行 GIX首批毕业生获硕士学位
    全球创新学院毕业典礼举行GIX首批毕业生获硕士学位  清华新闻网7月11日电7月6日上午,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GIX)2019届毕业典礼在清华大学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胜因院花园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出席典礼并作总结讲话。冯达源发言法国籍学生冯达源(JacquesFeng)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4
  • 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桑德罗·加利亚和世卫组织驻华代表高力医生做客清华论坛共话...
    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桑德罗·加利亚和世卫组织驻华代表高力医生做客清华论坛共话城市健康清华新闻网7月2日电6月27日,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桑德罗·加利亚博士做客第89期清华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为师生带来了题为22世纪城市:城市人口健康战略规划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4
  • 三位美国著名做客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学科研讨会
    三位美国著名****做客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学科研讨会清华新闻网6月27日电6月25日上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在生命学院举行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学科研讨会,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遗传学系的斯特林教授雪曼·魏斯曼(ShermanWeissman),美国科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4
  • 清华大学中央企业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专题研讨班正式开学
    清华大学中央企业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专题研讨班正式开学清华新闻网6月26日电6月17日上午,第三期清华大学中央企业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举行。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局长张福根、清华大学副校长郑力、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出席开班仪式并分别致辞。开班仪式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