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篷车课堂完成“北极圈采访写作”教学
清华新闻网9月11日电 (通讯员 洪雁)8月21日至9月7日,清华大学“挑战性课程”大篷车课堂的24名师生在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的带领下远赴西伯利亚和北极圈旅行上课。在为期19天的旅行课堂中,他们完成了长达3540公里的“写在北冰洋丝绸之路上的大篷车课堂”的教学。
李希光教授带领大篷车队员在“米哈伊·斯维特洛夫”号甲板上合影
在陆上考察和远航北冰洋途中,大篷车课堂开展了丰富的文化讲座、学术讨论、学生作业点评和人物采访实践。同学们深入走访北极圈内人类定居点,采访居民并拍摄丰富的影像资料,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
“西伯利亚大发现始于雅库茨克,雅库茨克是我和学生们研究和思考西伯利亚精神,特别是哥萨克人精神的课堂。”李希光教授说。
长达4400公里的勒拿河形成在6700万年前,是世界上原始生态保持最好的大河,整条河上没有一个大坝,也没有建一座的电站。这次考察采访,清华师生克服了恶劣的荒原环境和极端的气候条件,前后经历地球北半球最北部的数个地理带,最终完成从西伯利亚北亚森林带到北冰洋苔原地带的跨越。
师生在鄂温克族定居点与当地居民交流
清华师生搭乘的“米哈伊·斯威特洛夫”号船上除了大篷车课堂队员们外,还有59位来自俄罗斯、德国、加拿大、奥地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的乘客,他们中大多是大学教授和探险者。李希光鼓励大家对同行的乘客进行深度采访。
“这些乘客人生阅历丰富,只要你会沟通,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等待你去打开的小说,”李希光说,“除了这些乘客外,不要忘记船上还有船长、大副、医生、大厨、水手等。他们每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大篷车课堂学生实地采访
在西伯利亚和北极圈的采访写作课中,学生除了朗读每天的采访日记和读书报告外,还要上考察船开设的俄语课、勒拿河原著民族讲座、亚库特民族民间艺术课、北极圈游牧生活讲座、寒地苔原生活讲座、俄罗斯舞蹈课和西伯利亚民族的针线活课。
李希光还邀请96岁高龄苏联二战英雄克拉乌迪娅和海底世界探险家尤里给学生上课,同时请祖籍是黑龙江黑河的随船女医生和来自贝加尔湖布里亚特的老护士讲她们的故事。
大篷车课堂师生与克拉乌迪娅交流
结束北极圈的采访考察后,清华师生不顾疲劳,又飞到新西伯利亚,到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分院地质博物馆听馆长讲了一堂西伯利亚矿藏课。教授重点讲了西伯利亚煤矿、金刚石和青金石矿,还回答了有关1908年亚库特通古斯地区大爆炸的事。
“大篷车课堂”的最后一堂课开设在新西伯利亚火车站。李希光教授带学生来到鄂毕河,参观了西伯利亚大铁路上建于一百年前连接亚欧的第一座铁路桥。随后,师生一同参观了新西伯利亚中央火车站。
在这门课结束时,新雅书院2017级本科生刘一纯说,“除了口头上的传授,让我感动的是李老师行动上的以身作则。一路上,无论何时何地、大事小事,他总是等候在和‘信源’最近的地方。”
“大篷车课堂”是1999年由李希光教授创建的一门课程。今年暑期选修这门课的24名学生分别来自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经管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美术学院、地球系统科学系、社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化工系、机械系、生命学院和新闻学院等院系。
供稿:新闻学院
编辑:李晨晖 李华山
审核:周襄楠
2019年09月11日 11:28:15 清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