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育人心得,共话教育规律
——清华大学举行教书育人规律研讨座谈会
清华新闻网6月27日电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要求,在《教育规律读本——育人三十六则》(以下简称“读本”)出版之际,6月24日上午,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在邺架轩与十余位一线教师座谈,交流教书育人心得,深入探讨教育规律。教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刘惠琴主持座谈会。
座谈交流会现场 石加东 摄
杨斌在发言中积极向教师们推荐常备常读、活学活用这一读本,让它成为促进教师提炼教书育人心得与经验的一个催化剂。杨斌说,教育规律有不同层面的总结,该读本主要挖掘整理了我国古时圣贤对教书育人的微观维度规律的认识,不仅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教育传统的传承,同时经过编选者的选择与阐释也带入了对育人理念的时代性理解;不仅对教育的普遍规律有启发性,特别是还从研究生教育的视角对指导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教与学、培养与引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读本不仅是一本教育者的案头书,也很适合作为教育教学中建构式学习的作业本。他希望借由本书的出版与推介,激发更多身边热心育人的好老师,共同总结自身经验,传播教书育人规律,也期待挖掘反映清华教育思想的新读本早日面世。
杨斌讲话 石加东 摄
刘惠琴作为编委介绍了读本的编撰过程,表示育人实践以及从中提取的教育思想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重要体现,希望通过对教育规律的广泛研讨,推动教育为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刘惠琴介绍读本编撰过程 石加东 摄
与会教师结合自身教书育人的经验和阅读读本的心得体会,从各自不同专业领域角度探讨教书育人规律。
土木系教授冯鹏表示,教育的文化自信、系统的教书育人训练都十分重要,希望读本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对教师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物理系教授姜开利把教育规律总结为三点: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心品公正、实事求是;拥有质疑精神。建筑学院副教授郑晓笛表示从读本延伸出许多教学经历中的共鸣与联想,并谈到对“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的理解。就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中的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翁贺凯重点谈了自己的理解。教育研究院王传毅副教授作为读本撰写者之一,通过对“温故知新”“因材施教”的解读,谈到我们需要对既有的教育规律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并且个体的认识和解读要上升到群体性的规律才具有指导意义。经管学院副教授卫强谈到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渊源和典故,同时也要注重现实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冯鹏、姜开利、郑晓笛、王传毅、翁贺凯先后发言
自动化系副教授鲁继文结合自身在育人方面的经历,谈到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感悟,认为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公管学院助理教授蒙克表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总结归纳在读本中得到了印证,教师要“诱”“导”学生发现学习和学术的真正乐趣和成就感。物理系副教授魏斌分享了在《大学物理》课堂如何实施“因材施教”,找到激发学生创新需求与基础知识传授的平衡。美术学院助理教授王小茉围绕自身教学经历,谈到对教学的理解、对教学基本功训练的理解,强调了“磨课”的重要性。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田静表示,教师的发展是不断自我熏陶、自我提炼、自我修行的过程,读本以及教师培训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了营养和催化作用。
教务处、研究生院、教师发展中心、校工会等相关部处人员参加座谈会。
会后合影留念 石加东 摄
《教育规律读本-育人三十六则》读本
《教育规律读本-育人三十六则》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秘书处挂靠清华大学)会长赵沁平组织编写出版,分为教、学、道三个部分,每部分阐释12个条目,如立德树人、知行合一、因材施教、格物致知等,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中国教育先贤哲人的教育思想,由清华大学等11所学校22位教师撰写释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5位老师参与其中。
供稿:教育研究院
编辑:李华山
审核:周襄楠
2019年06月27日 14:35:21 清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