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清华化工系张强课题组在锂金属负极骨架亲锂化学及材料设计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4-14

清华化工系张强课题组在锂金属负极骨架亲锂化学及材料设计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清华新闻网2月18日电 近期,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强课题组在《科学进展》及《Research》上发表系列文章《掺杂碳材料亲锂性化学诱导锂金属均匀形核》(Lithiophilicity Chemistry of Heteroatom-Doped Carbon to Guide Uniform Lithium Nucleation in Lithium Metal Anodes)《亲锂卟啉有机骨架调控无枝晶金属锂负极的均匀形核》(Favorable Lithium Nucleation on Lithiophilic Framework Porphyrin for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Anodes),阐释锂金属负极骨架亲锂化学及材料设计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随着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器件、智能手机、电动工具等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发展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成为了当前社会的热点需求之一。锂金属负极由于拥有高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1)和低电极电位(相对标准氢电极-3.040 V)方面的优势,是下一代高比能电池负极材料的理想选择之一。但是,锂金属负极在实际应用时面临着锂枝晶生长和负极体积膨胀等难题。锂枝晶生长过程中容易生成“死锂”,造成电极活性物质损失,不可逆地降低容量;锂枝晶加剧电解液的分解,降低电池库伦效率与循环寿命;更严重的是锂枝晶可能刺穿电池隔膜,接触正极,造成电池内部短路,引发安全隐患。近年来,亲锂负极骨架设计被认为是一种解决锂金属负极枝晶生长和体积膨胀问题的有效手段。如何理解负极骨架亲锂性的化学本质和有效设计亲锂材料是锂金属负极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最近,清华化工系张强课题组在金属锂负极亲锂性理解及材料设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进展。

负极骨架表面锂形核过程示意图。溶剂化的锂离子被吸附到负极骨架表面,与形核位点相互作用,发生电荷转移,锂离子被还原为锂金属。
张强研究团队基于掺杂碳材料具有导电性好、制备容易、密度小等方面的优势,提出将其应用于锂金属骨架材料的研究思路。为了理解碳材料掺杂位点亲锂性的化学本质,该研究团队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实验表征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亲锂性设计准则:掺杂原子电负性、掺杂位点“局部偶极”和锂形核过程中电荷转移。
具体来讲,杂原子与碳原子之间的电负性差异有利于形成负电中心以吸附锂离子;“局部偶极”的形成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锂离子与形核位点之间的离子–偶极作用;电荷转移则是降低锂形核能垒的必要条件之一。基于此方法预测,氧掺杂在单掺杂体系中具有最好的亲锂性,并得到了锂金属形核实验证实;相比于单掺杂体系,预测了O–B/P等双掺杂体系具有更优的亲锂性。相关成果以《掺杂碳材料亲锂性化学诱导锂金属均匀形核》(Lithiophilicity chemistry of heteroatom-doped carbon to guide uniform lithium nucleation in lithium metal anodes)为题,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在具有不同亲锂性的骨架材料上金属锂形核与生长情况示意图。(a)使用传统的亲锂性较差的纳米碳骨架材料,金属锂随机形核并生长,最终发展为金属锂枝晶。(b)使用具有超高亲锂性的卟啉有机骨架材料,金属锂优势形核并数量增多,最终实现金属锂的均匀沉积并抑制金属锂枝晶的产生。
为了在锂金属电池中调控金属锂的均匀沉积并抑制锂枝晶的形成,该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卟啉的有机骨架材料。卟啉有机骨架材料是一种由卟啉单元通过共价键连接成的二维层状聚合物,具有相对明确的化学结构,可以实现亲锂位点的精准构筑与均匀分布。规则排列的卟啉结构单元由于其本征的极性与大共轭结构,表现出超高的亲锂性,在电化学条件下可以明显的降低金属锂的形核过电势并诱导金属锂均匀形核与沉积。在金属锂初期形核后,由于卟啉结构单元比金属锂核具有更高的亲锂能力,使得在后续的沉积过程中金属锂优先沉积到卟啉有机骨架表面而非金属锂核上,表现出锂核数量的增多,从而实现了金属锂的均匀形核并有效的抑制了金属锂枝晶的形成。相关工作以《亲锂卟啉有机骨架调控无枝晶金属锂负极的均匀形核》(Favorable Lithium Nucleation on Lithiophilic Framework Porphyrin for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Anodes)为题,发表于中国科协与美国科学促进会合办的国际化高水平综合性大型科技期刊《Research》上。
《Research》是《科学》(Science)自1880年创建以来第一本对外合作的期刊。其目标是打造向世界介绍中国科学家学术成就的科学高地,促进中外高水平科学家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主要报道国内外科学家在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生物学与生命科学、能源研究、环境科学、新兴材料研究、机械科学与工程、微纳米科学、机器人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和应用9个交叉学科领域的最新高水平突破性原创科研成果,以及在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建设重大科学工程中所取得成就的系列学术文章。

《今日材料》封面隐喻了理论和实验方法结合,可有效揭示能源化学本质探索,推动能源材料的创新。
该研究团队受邀在国际顶尖期刊《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邀请,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工程系的Kristin A. Persson教授团队合作发表了题为《锂硫电池中理论和实验的结合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Combining Theory and Experiment i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Current Progres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评述性文章。该综述系统地总结了理论计算与实验表征在锂硫电池中的综合应用,深入分析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及面临的困难,为未来锂硫电池、锂金属负极及相关能源储存与转换领域结合理论与计算方法,深入揭示其能源化学本质,为新体系电池研究提供了新研究空间。
这些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清华大学计算平台的支持。
上述研究论文的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张强。《掺杂碳材料亲锂性化学诱导锂金属均匀形核》和及《锂硫电池中理论和实验的结合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的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博士生陈翔。《亲锂卟啉有机骨架调控无枝晶金属锂负极的均匀形核》共同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博士生李博权、博士生陈筱薷、博士生陈翔。参与该项目的本科生赵长欣获得了清华大学大学生学术研究推进计划中的“未来****”,在本工作的卟啉有机骨架合成和表征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强教授课题组致力于能源材料化学/化工领域研究。高效的储能系统是当代交通、能源工业、消费电子产业的核心支柱。寻找新的高容量密度的电极材料和能源化学原理,获得高比能储能系统是当今能源存储和利用的关键。该研究团队深入探索锂硫电池这类依靠多电子化学输出能量的化学电源的原理,提出了锂硫电池中的锂键化学、离子溶剂配合物概念,并根据高能电池需求,研制出固态电解质界面膜保护的锂负极及碳硫复合正极等多种高性能能源材料,构筑了锂硫软包电池器件。针对锂金属负极,提出了亲锂化学,通过先进手段研究固态电解质膜,通过引入纳米骨架、表面修饰保护层等方法调控金属锂的沉积行为,实现金属锂电池的高效安全利用。这些相关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在《先进材料》《美国化学会会志》《德国应用化学》《能源存储材料》《化学》《焦耳》《自然通讯》《美国科学院院报》等知名期刊上。近期,该研究团队在《化学评论》上进行了二次电池中安全金属锂负极评述。该研究团队在锂硫电池、金属锂负极领域也申请了一系列中国发明专利和PCT专利,形成了具有较好保护作用的专利群。
论文链接:
Chen X, Chen XR, Hou TZ, Li BQ, Cheng XB, Zhang R, Zhang Q*. Lithiophilicity Chemistry of Heteroatom-Doped Carbon to Guide Uniform Lithium Nucleation in Lithium Metal Anodes. Sci. Adv. 2019, 5, eaau7728, DOI: 10.1126/sciadv.aau7728.
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2/eaau7728
Li BQ, Chen XR, Chen X, Zhao CX, Zhang R, Cheng XB, Zhang Q*. Favorable Lithium Nucleation on Lithiophilic Porphyrin Organic Frameworks for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Anodes. Research 2019, 2, 4608940.
https://spj.sciencemag.org/research/2019/4608940/
Chen, X.; Hou, T.; Persson, K A*; Zhang, Q*, Combining Theory and Experiment i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Current Progres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Mater. Today 2019, 22, 142–15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9702118303511
供稿:化工系 编辑:程曦
2019年02月18日 11:18:34  清华新闻网

相关话题/金属 材料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清华材料学院、环境学院合作在原子级分散金属催化剂合成方法方面取得新进展
    清华材料学院、环境学院合作在原子级分散金属催化剂合成方法方面取得新进展清华新闻网2月13日电2月6日,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伍晖课题组联合北航物理系刘利民课题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张潇源课题组和安徽大学葛炳辉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零下六十摄氏度液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4
  • 北京大学深圳新材料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潘锋
    潘锋教授(博导)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创院院长,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高级访问科学家。1985年获北大化学系学士,1988年获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硕士(师从梁敬魁先生),1994年获英国Strathclyde大学博士(获最佳博士论文奖),1994-1996年瑞士ETH博士后。目前聚焦新材料基因科学与工程(材料的基因探索,材料高通量的计算、合成与检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3
  • 北京大学深圳新材料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陶国华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2012至今),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化学学士(2000),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硕士(2004),布朗大学理论化学博士(2007),加州大学伯克利博士后(2007-2012)。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21篇,其中包括科学Science文章1篇。2007年获得美国布朗大学化学系最佳论文奖(PotterPrize),科研优秀奖(SigmaXiAward),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3
  • 北京大学深圳新材料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孟鸿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1988),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有机化学硕士学位(1995),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理学高分子材料硕士学位(1997),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博士学位(2002)。孟鸿教授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有机光电材料设计合成,有机半导体器件制备和集成应用研发工作。先后在新加坡材料与工程研究院(IMRE)(19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3
  • 北京大学深圳新材料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锐
    新材料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详见个人主页(链接http://web.pkusz.edu.cn/lirui/)。研究领域:电化学储能器件及关键材料实验室:动力和储能电池与材料研究中心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3
  • 北京大学深圳新材料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新炜
    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硕士、化学物理博士。2013年起进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工作。主要工作内容为原子层沉积(ALD)膜制备工艺。研究领域:从事薄膜材料的研究,原子层沉积技术的研究,应用于太阳能薄膜、锂离子电池等领域。实验室:原子层沉积薄膜与应用实验室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3
  • 北京大学深圳新材料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郑家新
    简介:现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副教授(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材料(尤其是能源材料)计算模拟与设计、材料计算方法的发展。研究领域:1.通过理论计算方法(如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等)探索锂电池材料功能结构基元和相互作用,聚焦解决锂电池基础和应用科学问题;2.发展新的材料计算模拟方法(如高通量计算、机器学习、计算几何学等)设计新材料;3.半导体物理性质、微纳电子器件的理论计算与设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3
  • 北京大学深圳新材料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肖荫果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专业学士(2000)、硕士(2003),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2006)。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固体物理研究所博士后(2007-2009),德国于利希中子科学中心研究员(2009-2015),德国于利希中子科学中心终身研究员(2015-2017)。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被引用千余次。目前主要开展复杂材料结构与性能的中子散射研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3
  • 北京大学深圳新材料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陈海标
    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2014-今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特聘研究员2011-2014美国UES公司/美国空军实验室,材料科学家2006-2010美国Velocys公司,研发工程师2000-2006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材料学博士1995-2000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士研究领域本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孔材料、有机前驱体转化陶瓷、复合材料、催化剂。着重研究先进材料在新能源及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3
  • 北京大学深圳新材料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梁军
    新材料学院副教授。日本应用物理协会会员。研究领域包括太阳能电池与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负责两项CdTe电池项目,包括中科院重大创新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5项。研究领域:柔性太阳能薄膜与应用、石墨烯的可控制备与物性,ZnO基透明导电膜技术研究等。实验室:1.柔性太阳能薄膜与应用实验室2.纳米微米3D打印材料与技术实验室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