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潘鹏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14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邮编:100084
电话:+86-
传真:+86-
Email:panpeng@tsinghua.edu.cn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邮编:100084
电话号码:
E-mail:fanjsh@tsinghua.edu.cn
-->
个人主页
http://www.jiangezhen.com
教育背景
1994年9月至1999年7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学士
1999年9月至2001年7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硕士
2001年10月至2004年9月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 博士
工作履历
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 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博士后)
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 清华大学,讲师
2008年12月至2014年12月 清华大学,副教授
2014年12月至今 清华大学,教授
研究领域
基于网络的数值实验混合系统开发
大规模结构地震反应仿真系统开发
结构性能化设计及优化方法
隔震与消能减震结构开发与设计
震后功能可恢复等高性能结构体系开发
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高层建筑结构减震控制 2015年01月至2017年12月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震害分析综合区域模型中高可扩展并行计算技术研究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钢筋混凝土框架-摇摆墙新型结构体系研究 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具有自复位和耗能减震能力的新型钢框架体系研究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 村镇建筑抗倒塌关键技术研究 2011年1月2014年12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0年中美合作专题项目控制结构破坏模式的新技术研究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 汶川震害分析综合区域模型中高可扩展并行计算技术研究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项目 虎门大桥钢箱梁裂缝成因分析及加固前后桥面疲劳试验 2008年6月至2010年3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可恢复功能超高层建筑结构及其性能化抗震设计研究 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之重点支持项目 超高建筑地震灾变过程与倒塌机制及控制研究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

开授课程:
1. 混凝土结构设计
2. 结构抗震与减震原理
3. 结构概念设计
学术兼职
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青年分会副主任委员
结构减震控制委员会委员
建筑结构抗倒塌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高层建筑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际建筑和施工研究创新协会会员
奖励与荣誉
2015 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 第二
20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
2014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2013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 第四
2009 第六届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奖 第四
2009 北市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奖 第四
学术成果
专著:
1.潘鹏,王涛,中岛正爱.在线混合实验进展-理论与应用(英文)
2.潘鹏,叶列平,钱稼茹,邓开来,何瑶.建筑消能减震结构设计与案例
3.叶列平,裴星洙 译,潘鹏 校.基于能量平衡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学术论文:
4.Pan P, Tada M, Nakashima M .Online hybrid test by internet linkage of distributed test-analysis domain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005, 34(11): 1407-1426.
5.Pan P, Zamfirescu D, Nakashima M, Nakayasu N, Kashiwa H .Base-isolation design practice in Japan: introduction to the post-Kobe approach.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5, 9(1), 147-171
6.Pan P, Tomofuji H, Wang T, Nakashima M, Ohsaki M, Mosalam KM .Development of peer-to-peer (P2P) internet online hybrid test system.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005, 35 (7), 867-890
7.Pan P, Nakashima M, Tomofuji H .Online test using displacement–force mixed control.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2005, 34(8), 869-888
8.Pan P, Shi W, Ye L, Cao Y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seismic isol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s in 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2, 55(11):3036-3046
9.Pan P.*, Wu S., Nie X. (2015). A distributed parameter model of a frame pin-supported wall structure. Earthquake Engng Struct. Dyn. Published online in Wiley Online Library (wileyonlinelibrary.com). DOI: 10.1002/eqe.2550.
10.Deng K., Pan P., Li W., Xue Y. (2015). Development of a buckling restrained shear panel damper.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106: 311–321.
11.[6]LAM A., PAN P.*, Deng K. (2015). Online hybrid test using a finite element program and an explicit integration scheme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doi: 10.1007/s11431-014-5734-7.
12.Deng K., Pan P., Su Y., Xue Y. (2015). Shape optimization of U-shaped damper for improving its bi-directional. performance under cyclic loading. Engineering Structures. 93: 27-35
13.Pan, P. *, Lin, X., Lam, A, Chen, H., Ye, L. Monotonic Loading Tests of Ring-Beam Connections for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and RC Beams,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2014,140(4), **.
14.Deng, K.&, Pan, P. *, Sun, J., Liu, J., Xue, Y. Shap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steel shear panel damper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4, 99, 187-193.
15.Zhang Y.&, Pan P. *, Gu Q., Yang J., Deng K., Development of Collaborative Structure Analysis (CSA)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4, 18(7), pp 1151-1169
16.Deng, K.&, Pan, P. *, Su, Y., Ran, T., Xue, Y. Development of an energy dissipation restrainer for bridges using a steel shear panel.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4, 101, 83-95.
17.Deng, K.&, Pan, P. *, Lam, A., Xue, Y. A simplified model for analysis of high‐rise buildings equipped with hysteresis damped outriggers.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2014, 23(15), 1158-1170.
18.Pan, P. *, Yan, H., Wang, T., Xu, P., Xie, Q. Development of steel dampers for bridges to allow large displacement through a vertical free mechanism.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14, 13(3), 375-388.
19.Deng, K.&, Pan, P. *, Lam, A., Pan, Z., Ye, L. Test and simulation of full-scale self-centering beam-to-column connecti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13, 12(4), 599-607.
20.苏宇坤&;潘鹏*;邓开来;苗启松;李文峰. 子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在老旧住宅外套式加固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结构学报 2014, (02), pp 8-14.
21.苏宇坤&;潘鹏*;邓开来;孙江波;钱稼茹, 双向地震作用下U形钢阻尼器力学性能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14, 35(8), pp 44-47.
22.张钰&;潘鹏*.考虑子结构间相互作用的结构地震反应并行计算方法研究, 工程力学 2013, (05), pp 118-124.
23.邓开来&;潘鹏*;陈浩文;林劲松. 滚轴式金属屈服耗能阻尼器数值模拟研究[J]. 工程力学 2014, 31(6), pp 110-116.
24.赵刚&;潘鹏*;聂建国;王宗纲. 基于力和位移混合控制的多自由度结构拟静力试验方法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 2012, (12), pp 54-62.
25.曹海韵&;潘鹏*;吴守君;叶列平;曲哲.框架-摇摆墙结构体系中连接节点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12, (12), pp 38-46.
26.赵刚&;潘鹏*;钱稼茹;林劲松. 黏弹性阻尼器大变形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102, (10), pp 126-133.
27.邓开来&;潘鹏*;石苑苑;苗启松;李文峰;王涛. 老旧住宅中低配筋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 2012, 45(S1), pp 213-217.
28.严红&;潘鹏*;王元清;牧野俊雄;齐雪. 一字形全钢防屈曲支撑耗能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12, 33(11), pp 142-149.
29.曹海韵&;潘鹏*;叶列平. 基于推覆分析混凝土框架摇摆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振动与冲击 2011, (11), pp 240-244.
30.潘鹏*;李全旺;周怡斌;李运生;王元清. 某公路大桥车辆荷载调查与局部疲劳分析, 土木工程学报 2011, (05), pp 94-100.
31.潘振华&;潘鹏*;叶列平;邱法维. 自复位钢框架节点有限元模拟及参数分析,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03), pp 35-42.
32.林旭川;潘鹏*;叶列平;陆新征;赵世春. 汶川地震中典型RC框架结构的震害仿真与分析, 土木工程学报 2009, (05), pp 13-20.
专利
33.摆式支座水箱阻尼器ZL 2012 1 **.6
34.一种金属阻尼器及其设计方法ZL 2013 1 **.2
35.滚动质量调谐阻尼器ZL 2012 1 **.1
36.加速度相关型阻尼器ZL 2012 1 **.x
37.双内核防屈曲支撑结构ZL 2012 1 **.4
38.压电俘能型调谐质量减振器ZL 2011 1 **.7
39.滚轴金属阻尼器ZL 2012 1 **.8
40.基于多时序因子和序列因子支配的多时间序列查询方法ZL 2011 1 **.6
41.防拉压屈服金属弯曲耗能阻尼器ZL 2010 1 **.7
42.钢筋混凝土摇摆墙、摇摆墙组件及其制作方法ZL 2010 1 **.9
43.加速度相关型阻尼器ZL 2012 1 **.x
44.FRP型材防屈曲支撑结构ZL 2013 1 **.4
45.新型测剪力装置ZL 2014 2 **.1
46.电磁调谐质量阻尼器ZL 2013 2 **.3
47.双向滚动摆隔震支座ZL 2013 2 **.4
48.可更换钢连梁ZL 2012 2 **.4
49.履带式金属耗能阻尼器ZL 2010 2 **.4
50.剪切型金属弯曲耗能阻尼器ZL 2009 2 **.7
1978.3 – 1982.1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工学学士
1982.2 – 1984.12 郑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 工学硕士
1989.2 – 1991.12 南斯拉夫铁托格勒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技术科学博士
-->



相关话题/水利 土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