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研究生导师简介-徐 恪

清华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06-07

姓名:徐恪
职称:教授
电话:62603056
邮箱:xuke@csnet1.cs.tsinghua.edu.cn

教育背景工学学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清华大学,中国,1996;
工学硕士(计算机系统结构),清华大学,中国,1998;
工学博士(计算机系统结构),清华大学,中国,2001.
社会兼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2007-);
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专委会委员(2009-);
IEEE资深会员(2009-).
研究领域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
互联网路由,高性能路由器
P2P与Overlay网络
研究概况近年来,我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新一代互联网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近五年发表论文69篇(SCI收录17篇、EI收录56篇),获得专利授权12项,科研工作方面主要取得如下成果:
1.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基础研究。提出了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的多维可扩展优化分析模型,研究了互联网在性能、规模和服务三个方面的可扩展性问题,为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的分析和评价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基于网络效用最大化理论,研究了互联网多路径流量管理和最优流量工程,给出了具有理论最优和收敛保证的基于对数障碍法的多路径流量管理方法。基于正比例负载均衡等新概念,提出了资源导向的网络效用最大化的最优流量工程模型,获得了“正比例负载均衡中最优路由即是M/M/1排队延时最小的路由”这一新结论。在IPv6真实源地址域间验证机制和试验床建设方面,提出了基于BGP扩展“路由选择通知”的IPv6真实源地址域间验证机制,分析了域间源地址过滤的有效性。在清华大学建设了实验床,并在CERNET2进行了试验部署。共同完成的RFC5210获得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可扩展、可重构的高性能路由器软件平台与开发环境。设计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持功能可扩展和可重构的集成路由器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具有实时多任务内核和可扩展安全软件体系结构,支持功能模块的动态可重构,支持新一代集群路由器硬件平台。基于该项成果完成的“IPv6核心路由器”先后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6年计算机学会王选奖一等奖。目前,该路由器已经应用在CERNET2、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等运营网络中,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该软件平台完成了国家CNGI项目“具有IPv6网络应用协议分析与过滤功能的路由器”,并正在承担国家863重大课题“可重构路由交换开发环境”。
3.覆盖网络应用支撑环境与P2P流量建模、检测与管理。研究了基于服务承载网的Internet覆盖网络应用支撑环境。建立了覆盖网络资源管理和性能评价的数学模型。基于博弈论对无结构覆盖网络中用户自私性对网络性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基于机制设计理论提出了解决方案。以端到端的控制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覆盖网络的流量管理框架。提出了P2P的流量分布模型和基于传输行为识别的P2P流量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P2P流量优化框架,研究了基于缓存设备和请求重定向的P2P流量优化方法,提出了针对P2P流媒体直播应用的缓存替换新算法。基于上述成果,研制了支持脚本描述的高效率P2P流量识别和管理系统。
奖励与荣誉北京市科技新星(2007);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8);
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IPv6核心路由器(2004);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IPv6核心路由器(2005);
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一等奖——IPv6核心路由器(2006);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年度科技进展——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国际标准RFC5210(2008).
学术成果[1]KeXu,HongyingLiu,JiangchuanLiu,JixiuZhang.LBMP:ALogarithm-Barrier-basedMultipathProtocolforInternetTrafficManagement,IEEETransactionsonParallelandDistributedSystems2010
[2]KeXu,HaitaoLi,JiangchuanLiu,WeiZhu,WenyuWang.PPVA:AUniversalandTransparentPeer-to-PeerAcceleratorforInteractiveOnlineVideoSharingIEEEIWQoS2010.
[3]KeXu,MingZhang,JiangchuanLiu,ZhijingQin,MingjiangYe.ProxyCachingforPeer-to-PeerLiveStreaming,ComputerNetworks,54(7):1229-1241,2010.
[4]KeXu,MingZhang,MingjiangYe,DahMingChiu,JianpingWu.IdentifyP2PTrafficbyInspectingDataTransferBehavior,ComputerCommunications,33(10):1141-1150,2010.
[5]LiSuogang,XuKe,LiuYing,WuJianping.EdgeOverlayMulticasttoSupportComparableMulti-classServices,JournalofHighSpeedNetworks,17(1):13-36,2008.
[6]LiuChunyu,XuKe.FrameworkforEnd-to-EndOptimalTrafficControlLawBasedonOverlayMesh,JournalofCommunicationsandNetworks,9(4):428-437,2007.

相关话题/导师 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