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应用于高性能可穿戴电子的柔性供电单元,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沈国震课题组近年来在可柔性/可拉伸超级电容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设计并研制了多种结构柔性/可拉伸超级电容器(Adv. Mater. Technol., 2017, 2, 1600282.; Adv. Mater. Technol., 2016, 1, 1600142.; Nano Res., 2016, 9, 424.; Nanoscale, 2016, 8, 14986.; Nano Energy, 2015, 13, 131.; Nano Res., 2015, 8, 3544.;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849.; Adv. Mater., 2014, 26, 4999.等)。近日,应Wiley综合性学术期刊Small的邀请,该课题组撰写了综述性论文,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柔性超级电容器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进展,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预测与分析。文章开篇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现了一维和二维柔性超级电容器从柔性-可拉伸-自愈-多功能集成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在第二部分,作者从柔性/可拉伸/自修复基底,固态电解质和电极材料三个方向展开介绍了电容器的最新进展和改进方式,并且总结了一维/二维超级电容器器件设计中常用的电极结构,列举了一些制备柔性/可拉伸器件的制备方法与工艺。第三部分先介绍了超级电容器的封装方法,然后从实际应用和和大规模生产的角度出发,对由电容器驱动的不同类型的可穿戴传感(气体,压力,触觉...)系统与集能量收集-存储-功能单元于一体的集成系统进行了总结。最后作者还对超级电容器在未来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的应用方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项目的支持。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Small(DOI: 10.1002/smll.201702829)期刊上。
![](http://www.semi.cas.cn/xwdt/kyjz/201712/W0201712015697880649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