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眼前的革命与远方的“沦亡”——19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眼中的叶赛宁之死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4-17

文献详情
眼前的革命与远方的“沦亡”——19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眼中的叶赛宁之死
文献类型:期刊
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2019
期:2
页码:98-106
ISSN:1004-9142
关键词:鲁迅;蒋光慈;冯雪峰;叶赛宁之死
所属部门:文学院
链接地址:http://d.ol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dsfdxxb-shkx201902012.aspx
摘要:1925年底的叶赛宁自杀事件在中国经历了从“个人化”到“阶级化”的阐释过程.这一事件的能量在1927年上海、广州与武汉的清党政变相继爆发之际,得到了鲁迅、蒋光慈和冯雪峰等人不同角度的释放.鲁迅对“叶赛宁之死”的思索与他“广州时期”见证过的“恐怖”与大时代中的“沦亡”紧密相关;蒋光慈在叶赛宁身上找到了自己从革命前线后撤之际对“乡情”的精神需要,并对他的自杀作出了哀歌般的描述;冯雪峰在1929年对“叶赛宁自杀事件”不同角度的翻译,体现了他对革命青年普遍的政治苦闷有着从“宽大”到“清算”的态度调整.对“叶赛宁之死”的解释方式的变化,既反映出了大革命后的“阶级批判”话语的生成过程;也折射出中国革命文学家在面对革命的风暴时,共通的“苦闷”下对待“痛苦”不同的态度.
DOI:10.3969/j.issn.1004-9142.2019.02.012
百度学术:眼前的革命与远方的“沦亡”——19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眼中的叶赛宁之死
语言:中文
作者其他论文



暂无数据...

相关话题/过程 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