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关系的核心结构及其意义--非婚同居与婚姻的实证比较研究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张楠[1]
机构:[1]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年:2016
期刊名称:学术界
期:6
页码范围:52-61
增刊:正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所属部门:社会与人口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002-1698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sj201606005.aspx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16.06.005
基金:2015年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学校科技创新专项项目“中国成年人口中非婚同居与婚姻的对比研究”
关键词:性关系;非婚同居;婚姻
摘要:近些年,非婚同居现象作为中国性关系的一种引起社会的关注.但国内关于非婚同居的研究都是基于理论思辨、定性分析和局部调查,没有代表全国总人口的统计分析.“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的实地调查分别于2000年、2006年、2010年和2015年开展了四次全国抽样调查.本文将非婚同居分为“未婚同居…不婚同居”“失婚同居”“婚外同居”四种,一一指出其特征与人群分布.同时,对比分析了非婚同居与婚姻的差异,包括社会特征、双方关系和情感程度、性生活质量、非主流性行为等主要指标.以初级生活圈理论解释非婚同居这种性关系在社会中的核心结构及其意义.
作者其他论文
"单性别成长"的独生子女婚恋状况的对照研究-全国14-30岁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分析.黄盈盈;潘绥铭.中国青年研究.2014,51-56,101.
论"主体建构"的认识论来源及理论意义.潘绥铭;鲍雨.学术界.2015,76-87.
21世纪中国的"亲密消费":国家法理与民间信念的互构.潘绥铭;侯荣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4-70.
行动逻辑的双向冲突:艾滋病感染者应对取向的三方共构?.潘绥铭;侯荣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0-67.
跨学科主张的陷阱与前景--基于预防艾滋病领域的实践.黄盈盈;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5),13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