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如何被篡改为数据的?——大数据套用到研究人类的“原罪”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潘绥铭[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
年:2016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文摘
期:07
页码范围:65-66
增刊:正刊
语言:中文
ISSN:2096-1979
关键词:自然科学领域;因果分析;盲目崇拜;相关分析;主体建构;人文社会;三层意思;被监测对象;人生意义;医疗记录;
摘要:<正>近年来,对于大数据已经出现了盲目崇拜,就是无质疑、不反思地跟风颂扬和无限拔高。本文不涉及任何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大数据及其应用,仅讨论一个根本问题:大数据能够套用到对于人类的研究中吗?对这个问题,我国学术界虽然也出现了一些质疑,但是不仅寥若晨星,而且在学理上也主要是在可操作性的层次上争论,并没有击中要害。其实,大数据最值得质疑的,既不是其定义,也不是其功能或意义,还不是方法论层次上的"以相关分析取代因果分析",而是"一切皆可
作者其他论文
"单性别成长"的独生子女婚恋状况的对照研究-全国14-30岁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分析.黄盈盈;潘绥铭.中国青年研究.2014,51-56,101.
论"主体建构"的认识论来源及理论意义.潘绥铭;鲍雨.学术界.2015,76-87.
21世纪中国的"亲密消费":国家法理与民间信念的互构.潘绥铭;侯荣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4-70.
行动逻辑的双向冲突:艾滋病感染者应对取向的三方共构?.潘绥铭;侯荣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0-67.
跨学科主张的陷阱与前景--基于预防艾滋病领域的实践.黄盈盈;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5),13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