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心”之辩:中国知识界的“唯物史观”解读变迁(1918—1923)
外文标题:Debate of “Materialism” and “Idealism”: Interpretation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Chinese Academic Field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王雪楠[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
年:2016
期刊名称:党史研究与教学
期:2
页码范围:63-70
增刊:正刊
收录情况: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语言:中文
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AbKD103)
关键词:唯物史观;物;心相争;理论妥协
摘要:"唯物史观"作为一战后"新思潮"而传入中国,随即踏上其徘徊于物、心之间的"理论妥协"之旅。原有的"经济定命论"思路,一再使人陷入"物质"与"人力"的互斥困局;"俄国革命"却以显著事实证明着"革命意志"突破物质局限的强大力量。重新权衡"物质"与"人力"关系,为迫在眉睫的"社会改造"寻求理论支持,已经势在必行。然而,自理论本身来看,"唯物史观"理性、物质化的推演逻辑,却也最终指向一个蕴含强烈情感刺激的"两极对立"社会,暗示着"以冲突换革新"的有为心态。最后,艰涩的理论辨析终不敌急进的社会心理,必将到来的"冲突"不断放大,"革命意志"的创造作用被凸显,原本强调"物质限制"的唯物史观,终于被高度弹性的...
作者其他论文
从“俄乱”到“俄式革命”——再论“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参照”作用(1917—1921).王雪楠.中共党史研究.2014,51-58.
以“革命”之名义——毛泽东“发展资本主义”认识再探(1940-1948).王雪楠.党史博采(理论).2016,7-9.
利益与"主义"--陈独秀的广东之行与"无政府主义论战"再探.王雪楠.党史博采(理论版).2016,14-16.
以"革命"之名义--毛泽东"发展资本主义"认识再探(1940-1948).王雪楠.党史博采(理论版).2016,7-9.
利益与“主义”——陈独秀的广东之行与“无政府主义论战”再探.王雪楠.党史博采(理论).201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