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参与式感知隐私保护技术

中国人民大学 辅仁网/2017-07-05

文献详情
参与式感知隐私保护技术
外文标题:Privacy Preservation in Mobile Participatory Sensing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曾菊儒[1]陈红[2]彭辉[3]吴垚[4]李翠平[5]王珊[6]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2
[2]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 北京100872
[3]中国计算机学会
[4]中国计算机学会
[5]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2
[6]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 北京100872

通讯作者:Chen, Hong(chong@ruc.edu.cn)
年:2016
期刊名称:计算机学报
卷:39
期:3
页码范围:595-614
增刊:增刊
收录情况:EI(2016150223295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CSCD:5644471)
所属部门:信息学院;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语言:中文
ISSN:0254-4164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sjxb201603014.aspx
DOI:10.11897/SP.J.1016.2016.00595
人气指数:3
浏览次数:3
基金:This research is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973 Program) of China; 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863 Program) of China;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s.61070056, 61033010, 61272137,61202114).本课题得到国家"九七三"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基金; 国家"八六三"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移动参与式感知;隐私保护;分组统计;第三方验证;K-匿名;数字加密
摘要:移动智能终端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核心通信设备,参与式感知的隐私保护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和解决数据以及位置隐私保护问题对参与式感知的大规模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参与式感知的特征使得隐私保护技术面临诸多挑战.该文对参与式感知隐私保护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参与式感知的基本应用和攻击模型,然后按照基于分组统计、第三方验证、K-匿名、数字加密4种策略对现有成果进行了分类,阐述了代表性的隐私保护技术,接着分析和比较了各技术的性能并总结了各技术的主要优缺点,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作者其他论文



内存OLAP多核并行查询优化技术研究.焦敏;张延松;王珊,等.计算机学报.2014,1895-1910.
一个基于三元组存储的列式OLAP查询执行引擎.朱阅岸;张延松;周烜,等.软件学报.2014,25(4),753-767.
面向大规模机群的可扩展OLAP查询技术.王会举;覃雄派;王珊,等.计算机学报.2015,38(1),45-58.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隐私保护通用近似查询协议.范永健;陈红;张晓莹,等.计算机学报.2014,915-926.
内存数据仓库集群技术研究.张延松;王珊;周烜.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7-132.

相关话题/技术 工程 数据 中国人民大学 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