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制造企业的“金融化”倾向及对策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李连波[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年:2015
期刊名称:中国物价
期:08
页码范围:86-88
增刊:增刊
所属部门:经济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003-398X
人气指数:4
浏览次数:4
关键词:发展方式;内外失衡;金融化;实体经济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了参与国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一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增加了我国经济的外部依赖性,造成了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同时,相对劳动力价值过低使我国受到发达国家的劳动剥削,美元频频贬值使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外汇损失。后危机时代,美国的负债消费模式难以为继。在全球需求疲软、内需短期难以启动、国内金融利润过高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制造企业行为有向"金融化"转变的迹象,本文分析了上述过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作者其他论文
马克思有人力资本理论吗?--与顾婷婷,杨德才商榷.李连波;谢富胜.当代经济研究.2015,233(2),25-31.
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陈享光;李连波.当代经济管理.2014,36(10),5-12.
危机理论史简介(下).安瓦尔;李连波.教学与研究.2013,53-63.
危机理论史简介(上).谢克,安瓦尔;李连波.教学与研究.2013,45-56.
利润率动态、新自由主义与美元霸权——美国金融化资本积累模式形成机制分析.李连波.经济问题探索.2016,17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