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彝族生计,文化与林业传统知识--以云南省南华县为例

中国人民大学 辅仁网/2017-07-05

文献详情
彝族生计,文化与林业传统知识--以云南省南华县为例
外文标题:Livelihoods,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Forest-related Knowledge of Yi People in Yunan Province——A Case Study of Nanhua Dounty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刘金龙[1]张明慧[2]张仁化[3]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100872;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云南省南华县民族宗教局

年:2015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卷:32
期:6
页码范围:37-45
增刊:增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所属部门: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009-508X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nydxxb-shkxb201506005.aspx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构侗族传统知识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作用及政策涵义”; 中国人民大学重大项目“发展干预、自然资源管理与乡村转型——基于行动者导向理论的解读”的资助
关键词:林业传统知识;森林可持续经营;彝族;生计;文化
摘要:林业传统知识已经成为自然资源管理、传统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发展等领域的重要议题.文章以云南省南华县彝族社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彝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节庆活动及民俗礼仪等方面,分析了彝族人民与森林源远而复杂的关系.彝族人民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石,通过神山、乡规民约、宗教礼仪和习俗、石碑等制度和文化现象,表达了对森林、植物和动物,以及自然环境的尊重,构建了自然与人长期和谐共存的关系,并将其融入彝族人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社会、经济及生态活动中.林业传统知识传承了彝族人亲近自然、崇奉万物和敬畏生灵的朴素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保护观念,以乡风民俗活动为载体,历久弥新,世代传承,凝聚成彝族绿色生态文化情结,客观上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作者其他论文



基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林业政策协调与合作研究.刘金龙;张译文;梁茗,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124-130.
欧盟木材法案对中国木质家具出口企业的影响分析:来自广东大岭山家具企业的调查.董加云;刘金龙;陈羽,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2),52-56.
社会界面视角下农村成员权认定的实践逻辑--基于湖南S村集体林权改革的实践.张明慧;孟一江;龙贺兴,等.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89-99.
贵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讨--以黔东南州为例.袁涓文;徐筑燕;刘金龙.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54-56.
城与乡的关系史:新型城镇化思考.黄小慧;刘金龙.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35(3),1-7.

相关话题/林业 知识 文化 农村 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