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居住模式:助推流动人口从"寄居"走向"安居"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杨菊华[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年:2014
期刊名称:决策探索
期:14
页码范围:43-44
增刊:增刊
所属部门:社会与人口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003-5419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cts201414024.aspx
DOI:10.3969/j.issn.1003-5419.2014.14.024
人气指数:1
浏览次数:1
关键词:居住模式;个人财富;隔离性;拥有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公租房;社会地位;保障房;居住隔离;
摘要:流动人口居所与本地市民居所隔离性强
住房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是个人财富与社会地位的凝聚与物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对中国人而言,“人以宅为家”,住房被视为“安身之所”,有房才能稳定扎根,无房始终寄居漂泊。而现实情况是,流动人口的住房拥有率极低,居住稳定性差。据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东、中、西部8个城市的调查结果,在16878个样本中,分别仅有0.22%、0.43%和0.14%的流动人口享受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公租房或已购政策性保障房;在流入地购买商品房或自建房的流动人口分别占8.20%和0.42%。其中,购买保障性住房的人主要为市内流动人口;购买商品房的人主要为城-城流动人口,跨省乡-城流动人口的住房拥有率更低。相反,约2/3的流动人口租住私房,往往居无定所,常常搬迁。
作者其他论文
只见数字不见人:流动人口职业培训变动趋势研究.杨菊华.山东社会科学.2014,48-57.
时间利用的性别差异--1990-2010年的变动趋势与特点分析.杨菊华.人口与经济.2014,3-12.
人口流动与居住分离:经济理性抑或制度制约?.杨菊华.人口学刊.2015,37(1),26-40.
传续与策略:1990-2010年中国家务分工的性别差异.杨菊华.学术研究.2014,31-41,54.
创新科学研究 治理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杨菊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6),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