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儒家博爱观念的起源及其蕴含

中国人民大学 辅仁网/2017-07-04

文献详情
儒家博爱观念的起源及其蕴含
文献类型:会议
作者:向世陵[1]辛晓霞[2]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
[2]中国人民大学

年:2014
会议名称: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
会议论文集: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论文集
页码范围:1154-1163
会议地点:北京
会议开始日期:2014-09-01
语言:中文
关键词:仁;博爱;先人后己;互惠
摘要:  博爱的观念孕育于中国本土。作为仁的根本性内涵,儒家博爱适应于人道关爱与和谐群体的社会发展需要,自春秋发端,至战国进一步丰富。本文着重通过对先秦博爱观念起源的探讨,揭示出儒家博爱论兴起时以爱人先于爱己和爱的互惠性为特色的基本蕴含,并在结语中简要归结汉唐博爱观念的展开及与社会政治的关联。"博爱之谓仁"的命题虽然晚出,但却集中展示了儒家博爱论的基本精神。
作者其他论文



理想之治的社会调节--以礼乐和合为中心.向世陵.探索与争鸣.2014,86-90.
张栻的"性善"论说.向世陵.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9.
陈应润对图书学的质疑和批评.向世陵.周易研究.2014,67-71.
陈献章哲学的"变易"论说.向世陵.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3(1),5-9,26.
《性理精义》对理学的定位--以周敦颐著作的编排为例.辛晓霞.船山学刊.2014,72-76.

相关话题/国际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科学 社会 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