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长三角城市体系序位—规模法则的偏差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辅仁网/2017-07-04

文献详情
长三角城市体系序位—规模法则的偏差研究
外文标题:A Study on the Deviation in the Rank-size Law among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魏守华[1]张静[2]汤丹宁[3]
机构:魏守华,汤丹宁,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京 210093);张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年:2013
期刊名称:上海经济研究
卷:25
期:10
页码范围:94-105
增刊:正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SCI(31F0952013100010)
所属部门:经济学院
语言:中文
基金: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长三角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问题研究”(批准号11JJD790044)、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长三角‘一核九带’均衡协调发展研究”(批准号12JJD79003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中国长三角区域发展报告”(批准号11JBGP004)、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资助。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规模#Zipf定律#序位—规模法则偏差#区位商  the Yangtze River Delta#system of cities#Zipf's law#deviation in the rank-size law#location quotient
摘要:大中小城市协调有助于城市体系优化发展。长三角这类由市场导向型城市构成的城市体系,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上遵循序位—规模法则(Rank-Size law)。为此,本文基于Zipf定律分析长三角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特征及其成因。首先,运用Zipf定律检验长三角城市的序位—规模分布特征,通过创新性地计算序位—规模的偏差,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的序位—规模偏差度不断增大——大城市规模相对偏大和小城市规模相对偏小的“分岔”现象。接着,运用城市经济学的出口基础理论分析其成因,即分别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商来估算出口部门的乘数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大城市规模相对偏大是因为既受制造业出口乘数效应,又受到服务业乘数效应的积极影响,而县级小城市,驱动城市增长的动力仅来自制造业出口乘数效应,服务业以本地消费为主由此乘数效应少,导致城市规模相对偏小。本文政策含义是:长三角中小城市工业化并没有显著地推动城市化,服务化水平不足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加快服务业发展来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
作者其他论文



并非悖论:符号化与经典化的融合.张静.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14-15.
没有梦想,何必远方.张静.高校招生.2015,11-12.
平淡的身体--罗兰·巴特的中国行.张静.中州大学学报.2014,31(2),57-61.
鲍德里亚的"微观政治学"--《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对马克思使用价值的批判.张静.学习与探索.2014,131-136.
不忘初心,繁花似锦.张静.高校招生.2015,51-52.

相关话题/城市 基金 中文 经济学院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