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形成的社会条件及价值意蕴——基于我国民国早期历史为中心的分析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武建强[1]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年:2012
期刊名称:求索
期:02
页码范围:99-101
增刊:正刊
语言:中文
ISSN:1001-490X
关键词:民国;国家;公共空间;民主政治
摘要:作为国家和社会关系结构中"公共空间"理论,实质在于揭示政府与民众的政治生活,即社会通过公开的讨论与批判而形成公共舆论,从而强化国家活动的民主色彩,它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力量变化状况及国家政治制度民主性,并赋予公民充分的政治参与权利及保障。中国历史上的民国时期最早进行了民主的政治实践,那么那段历史时期围绕公共事务的治理,是否具备了多主体参与政治和批判的公共场域?本文力图根据公共空间理论,剖析民国早期不同政治势力的历史活动,及有利于公共空间形成的政治条件,得出民国时期的"公共空间"雏形已经初步形成的结论,并揭示它对于民主政治发展的意义。
作者其他论文
当代中国政党关系结构与廉政建设.周淑真;武建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97-102.
沟通与信任:和谐政治关系形成的机制.武建强.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72-77.
现代政党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途径--基于政党正义的视角.武建强;聂平平.求实.2009,12-16.
中国民主党派的政治沟通功能分析.武建强.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09,45-49.
北洋军阀时期“军队地方化”的成因及其影响——以现代国家建设理论为视角.常朝阳;武建强.运城学院学报.2016,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