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黄三杨庄聚落遗址看汉代农村民居形式的多样性
外文标题:On the Diversity of the Village Houses from the Sanyangzhuang Relics in the Han Dynasty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孙家洲[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年:2011
期刊名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期:1
页码范围:2-8
增刊:正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所属部门:历史学院
语言:中文
人气指数:1
浏览次数:1
基金:本文的研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新时期项目经费的资助。 本文从草拟详细提纲开始到初稿完成,曾经几次与学界朋友通信请教,得到几位朋友的复信帮助。北京大葆台汉墓博物馆的白岩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邬文玲女士和赵凯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文远先生和张忠炜先生,给我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具体的学术信息。此外,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子今先生、郑州大学的韩国河先生、大葆台汉墓博物馆的白岩女士,将他们参加在河南内黄召开的“汉代城市和聚落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或提纲,无私地赐予笔者,使我获益匪浅。应该说,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了本文的写作。在此,一并致谢!
关键词:三杨庄#聚落#汉代农村民居#多样性#the Sanyangzhuang relics#courtyard#village houses in the Han Dynasty#diversity
摘要:三杨庄遗址发现了汉代房屋,其特点是每个庭院都是独立的,互不相连,这与传世文献所定型的汉代农村印象有相当的不同。解释这种不同,大致有两种思路:一是认定传世文献对汉代农村居住形式的记载不完备,而把三杨庄遗址所见的庭院现象视为文献漏载的汉代民居的典型形式,以此可以要求重新改写关于汉代“里居”的既有含义;二是把三杨庄遗址所见的庭院现象视为特例,不把它视为汉代的“典型农居”。贾让《治河三策》在开篇处谈及:汉代一部分农夫,在原来黄河堤内的滩地上,“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而且是“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如果我们以贾让所说的“新起庐舍”来观察和分析三杨庄遗址的“房舍—农田”的总体布局,似乎疑问可以豁然开释:这里不是汉代的寻常农村,而是在黄河滩地新垦殖区出现的新起庐舍。而传世文献所描述的“闾里”民居,对应的是贾让所谈及的“城郭”旧居。如此认识三杨庄遗址的性质,并没有降低其历史文化价值,而是更加拓展了它的研究空间。
作者其他论文
诏旨与国法.孙家洲.文史天地.2014,1.
三次刺杀行为对秦始皇地域政策的影响.孙家洲.河北学刊.2013,33(4),51-55.
从内黄三杨庄聚落遗址看汉代农村民居形式的多样性.孙家洲.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5(1),1-8.
东汉光武帝平定"彭宠之叛"史实考论.孙家洲.河北学刊.2009,29(4),89-94.
口碑,心碑--汉代民众对地方官的社会评价.王俊梅;孙家洲.理论学刊.2008,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