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内外--对四川第三代诗歌传播的社会学考察
外文标题:A Sociological Survey of the Popularization in Sichuan of Third-generation Poems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罗文军[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年:2009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卷:22
期:2
页码范围:11-18
增刊:增刊
所属部门:文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672-223X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nsfxyxb200902002.aspx
DOI:10.3969/j.issn.1674-5310.2009.02.002
关键词:四川;第三代诗歌;传播;场所;行为方式;流动;民刊
摘要:在<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举办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上,获得登场机会的"诗歌流派"共计64家,其中明确标明来自四川范围的达11家之多.但是,四川第三代诗歌并非1986年冒出来的雨后春笋.早在大展之前,四川诗群旗幡招展,民刊星火激荡,诗人穿梭往来,盆地之中第三代诗歌早已鼓声阵阵,圈子自成,且与外界互有联系,秋波频递.如此势态形成,显然不仅是诗人创作之功,它还与复杂的诗歌传播活动紧密相连.对此进行一番考察,无疑有助于认识蜀中第三代诗歌的生成境遇,也有益于探析1980年代诗歌的历史现实.事实上,在传播场所、活动城市、行为方式等方面,四川第三代诗歌都有着独特面貌.其发展和传播,一开始就与大学校园、城市空间、自办刊物等紧密相联,并与"环滁皆山也"、偏居西南而又自成整体的四川地域特点有所关联.那么,四川第三代诗歌究竟怎样在传播,其行为和圈子是怎样的,其传播与时代风潮有何关系,它们给当代文学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正是文章从文学社会学角度来考察的重心.
作者其他论文
论清末"拜伦"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李公文;罗文军.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149-153.
影视文学的"延迟修复"--以电视剧《岁月》的改编为例.刘芳坤;罗文军.理论与创作.2011,79-81.
现代性预案:一种当代文学史的阐释空间——评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刘芳坤;罗文军.社会科学辑刊.2011,244-246.
从西昌到成都——对第三代诗歌杂志《非非》生产的社会学考察.罗文军.当代作家评论.2011,143-152.
“翻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屠毅力;罗文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