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社会运行的理性规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社会思想研究
外文标题:Morality and etiquette: rational standard of social movement -A study of the Confucian social thought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郑杭生[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2]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年:2009
期刊名称:文史哲
期:2
页码范围:70-76
增刊:增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语言:中文
ISSN:0511-4721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sz200902010.aspx
DOI:10.3969/j.issn.0511-4721.2009.02.010
关键词:儒家;仁;礼;社会运行;社会秩序
摘要:春秋时期兴起的人事理性思潮,促使儒者对社会治乱之根源的探索转向人本性.儒者坚信.人心之仁、人性之善是社会秩序的合理基础.包含着遵守社会规范的内在自觉.仁是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也是人际互动必须遵从的、体现的价值准则.个人天然具有仁爱之心、良善之性,从而能够遵从礼的约束和规定.儒者之礼已经从殷周以来的具有强烈象征的、仪式性的礼仪,升华为具有抽象的礼义,成为独立的、对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和行动规范.这些规范通过个人培养和陶铸自己的仁爱、孝悌、信义等道德情感,内化为个人的品性修养和个人的行动意识.内在的道德情感与内化的思想规范确保个人的理性行动,从而能够有效和合家族,由家族而邦国、天下,推动社会的良性互动与有序运行.
作者其他论文
"就地上楼":新型城镇化社区的实现形式.张本效;郑杭生.甘肃社会科学.2014,1-5.
"社会互构论"视阈下社会复合主体参与及互构机制.郑杭生;尹雷.甘肃社会科学.2015,4-7.
中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视野,举措与意涵--三中全会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启示.郑杭生;邵占鹏.江苏社会科学.2014,66-74.
舆论焦点掩盖下的中国阶层流动现实.郑杭生;邵占鹏.人民论坛.2014,6-11.
纪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创刊十周年(笔谈).李文海;马绍孟;郑杭生,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1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