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苑枝雪2012-04-23
2012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复试,复试的专业是传播学。我初试成绩超出复试线15分左右。由于人大不公布排名,所以我经过估计,认为成绩属于中等。下面我简要介绍下我所知道的新闻学院的复试流程(主要是传播学专业)。
我是2012年3月22号到北京的,23号上午体检,下午到明德楼主楼去上交复试所用的资料:本科成绩单、身份证、学生证、复试通知书,24号上午是专业课和英语的笔试,下午是专业课、英语面试。26号离开了北京。
23号上交了复试所需资料后,仔细看了贴在在办公室门口的复试安排。之后找到了笔试地点——人大公三楼(公共教学三楼),并且踩好了点。下面我重点谈谈24号一天的流程。24号上午8点半到十一点半是专业课和英语笔试。两场考试是放在一起的,总时间是三个小时。
整个新闻学院的各个专业包括专硕全部在一起笔试,笔试试题也一样。教室是在一楼拐角的一个很大的阶梯教室里。那天考试之前清场非常严格,考场里至少有五个老师(我记不太清了),但是大部分都是一个很年轻的女老师在讲话。她不停地重复着考试纪律,让大家把书都交上去,书桌上除了笔和准考证什么都不能有,连水杯之类的也不行。手机之类的自然要关掉,手表也不准带。多媒体屏幕上有老师事前设定好的时间,显示为03:00:00,也就是倒计时的模式。
8点半开始发英语试卷,然后计时就开始了。试卷上给了一片非常长的英文文章,A4纸大约是3面。从叙事口吻来看,应该是类似于美国《时代》里的专题性文章。大致内容为习近平访美的报道,文章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采访记录,大家分别发表了对习近平访美的看法,有认为意义重大的,有人为纯粹是宣传和作秀的,总之,很好的体现了西方媒体的客观报道理念。
后面是三个问题(只记得总分是50分,要过30才行):
第一,翻译全文。(尽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翻译更多的段落)
括号里的要求让我纠结了很久,到底翻译多少?思考了一会,觉得时间耽误不起了,毕竟后面还有两道题,就开始动笔了,开始还有些想翻译全文的雄心来着,后来发现这个想法太可怕了。草草全译了五六段,后面就基本写上段落的大意就结束了。
第二,写一篇200字的英文评论。要求清晰地写出文章里的中心内容和你的观点。
没想到人生中第一次写评论是在初试的时候,第一次用英语写评论是在复试的时候。作为一个从来没有上过一堂新闻课的孩子,大家自然可以想象我被折磨的样子。时间实在是紧张,选了极端观点比较明确的采访记录,照抄了原文第一段的开头,最后用自己的话写了两个句子就草草结束了。总起来说,200字,我顶多自己写了50个字不到,惭愧!
第三,选择文章中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物进行采访并且用英语拟出5个问题。
这个还比较简单,在最后5分钟的时间里匆匆写上了5个问题。刚一落笔,老师就开始收卷子了。还没缓过神来,专业课试卷就发下来了。
扫了一眼,倒吸一口凉气。
四个方向的问题各出一道,而且每个都是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传播学只有一道。因为准备复试的时候,我把很多精力放在广告,公关和传播理论上了,对于广电都没怎么看。
每题25分,共100分,要过60才可以。
下面是我凭记忆想到的问题,因为时间实在有些久了,记不太全,但是中心意思应该没有差错。
第一道是新闻学方面,大意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媒体的高速发展对新闻工作者发布新闻产生哪些影响?感觉和笔试的论述题一脉相承,所以可以说的东西很多,差点没刹住车。
第二道是传播学方面,给出了几段不同代表学者关于谣言本质的论述,有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上的经典论断,其他不记得了。然后问题是根据材料,从谣言真实和虚假的角度阐述你对谣言本质的看法。
第三道是传媒经济学方面,大意是让大家阐述一下中国媒介产业融合的发展前景。
喻国明的那本《传媒经济教程》初试时看的比较熟,虽然初试一点没考,但是复试的时候还是用到了。虽然前景什么的我稀里糊涂,但是关于媒介产业融合的定义和过程我还是有所了解的,至少可以撑撑场面。
第四道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方面,大意是问三网融合对目前中国广电事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前沿考题,因为现在三网融合讨论的非常热。说难的话,如果你没怎么看过一些广电方面的学术期刊,也许你连三网融合都不知道。说简单的话,只要看过几篇关于三网融合的文章,答这道题就是小菜。
不过我只是初试的时候看了大量文章,复试的时候出了三网融合的概念,其他的都模糊了,但还好有些印象,应付下题目还是问题不大的。
总起来说,上午的笔试难度不小,很考知识的宽度和灵活度。虽然我基础不太好,但是想想最沾光的还是因为在初试的时候以及准备复试的时候看了大量的期刊和老师们的论文,至少还可以跟业界热点接轨,而且传播学考察谣言部分也是我事先猜到了的。
2014考研政治英语全程辅导 想不过都难![试听]
本文共2页12下一页